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选7周龄600只罗曼蛋鸡随机均分5组,试验3组分别饲喂10%,15%,20%“双低”菜籽粕日粮,对照2组分别饲喂全豆粕、8%普通采籽粕日粮,试期13周(8~20周龄鸡)。结果表明,10%,15%“双低”菜籽粕日粮对蛋鸡生长发育、饲料增重比、甲状腺及血清T_3,T_4,TSH,T_G,T_M浓度、肝脏及血浆CHE,GOT,GDT,AKP活性无不良影响(P>0.05);20%“双低”菜籽粕日粮组鸡表现明显的生长抑制(P<0.05).甲状腺肿大44.2%(P<0.01),T_3下降16.3%(P<0.05),T_G上升54.5%(P<0.01),肝出血明显,血浆中GPT,GOT升高(P<0.05)  相似文献   

2.
鸡败血霉形体免疫效力的研究及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项研究以内蒙古地区分离株H3株、BR1株作为研究对象,以S6株作为参考对象,以3株鸡败血霉形体分别制成油乳剂灭活苗,经物理性状及安全性检验合格后,分别对18d龄雏鸡进行免疫接种。免疫42d后,免疫效力分别为75%(H3株)、70.0%(BR1株)和83.3%(S6株)。免疫鸡血清中HI抗体滴度规律性变化是,从免疫接种的第14d起,血清中可检出HI抗体,名免疫组HI抗体滴度均在53d龄时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3.
水牛感染肝片吸虫后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粪便和Dot-ELIA检查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的20头雄性去势水牛,分两系列试验。系列Ⅰ实验中8头水牛随机分成感染组(5头)和对照组(3头),感染组每头每天口服60个肝片吸虫囊蚴,连续20d;系列Ⅱ实验中12头水牛分成感染组(9头)和对照组(3头),感染组每头一次口服1600个肝片吸虫囊蚴。在感染前及感染后每周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在系列Ⅱ实验中,MDA在感染后15周内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后下降,至19~22周显著低于对照组;GSH-Px、SOD和CAT均表现在感染初期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后呈波动性变化,至感染后期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系列Ⅰ实验中,MDA仅在感染后第7和第8周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后则显著低于对  相似文献   

4.
1日龄雌性粤黄鸡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各组分别每周胸肌注射05mL1∶1、1∶5、1∶25稀释的鸡脾脏转移因子提取液,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每周称重,第4、8周龄时分别采集血样,用RIA法测定血液中T4、T3、GH的浓度。结果表明:注射高浓度(1∶1)的鸡脾脏转移因子提取液能显著促进粤黄鸡生长、提高血液中T4、GH浓度。  相似文献   

5.
双低油菜籽粕营养成分及饲喂育成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双低油菜籽粕的营养及抗营养成分,并以不同的日粮比例对0~20周龄蛋鸡进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双低油菜籽粕与普通菜籽粕的粗蛋白、氨基酸含量相似,硫甙及其水解产物OZT,ITC等抗营养成分仅为1/10左右。在日粮中添加10%,15%双低油菜籽粕,对蛋鸡生长发育、甲状腺及血清T3,Y4,TSH,TG,Tm水平,肝及血浆CHE,AKP,GOT,GPT的活性和肾脏等均无异常影响。日粮中添加20%双低油菜籽粕,鸡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甲状腺肿大,血清Tc上升,T3下降,肝出血明显,血浆中GOT,GPT明显升高。故认为,双低油菜籽粕是1种氨基酸组成较均衡、毒素含量较低的蛋白质饲料,在0~20周龄蛋鸡日粮中加到15%时均安全。  相似文献   

6.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基苯酚聚乙烯醚硫酸钠C8H17C6H4(OC2H4)9.6SO4Na(C8φe9.6S)溴化十二烷基三甲铵C12H25N(CH3)3Br(12NMe3),不仅能在水溶液中的形成秀明的均相溶液而且混体系的临界胶团浓度和γcmc比单一组份的cmc和γcmc低。C8φE9.6s-c12NMe3的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在混合比为1:1左右时达最大值。在C8φE9.6S中引入20%的C12NMe3后,C8  相似文献   

7.
试验一设 4 组,其中Ⅰ、Ⅱ和Ⅲ组分别在雏鸡每千克日粮中添加2 g 甘露寡聚糖、0.06 g 粪链球菌剂和2 g 甘露寡聚糖+ 0.06 g 粪链球菌剂,对照组为基础日粮.试验期为6 周.结果表明,试验Ⅰ、Ⅱ和Ⅲ组雏鸡血液中 S O D 和 G S H px 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 S O D 含量分别提高11.5% 、12.1% 和14.0% , G S H px 含量分别提高 9.6% 、8.1% 和9.8% ;而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05).试验二在集约化猪场中挑选胎龄、产仔时间一致的初生仔猪6 窝,每窝选择体重一致、健康仔猪6 头,共36 头,分 3 组,每组12 头.从出生第2 天开始,试验Ⅰ组每头仔猪每次灌服250 m g 甘露寡聚糖,试验Ⅱ组每头仔猪每次灌服1 g 粪链球菌剂,对照组仔猪灌服生理盐水,隔天灌服1 次,试验期为 30 d.结果表明,口服甘露寡聚糖和粪链球菌均可极显著地提高哺乳仔猪血液中 S O D 和 G S H px 活性( P< 0.01), S O D 含量分别提高了10.4% 和6.4% , G S H px 含量分别提高了24% 和14.5% ;试验Ⅰ组和Ⅱ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05).2 个试验结果说明  相似文献   

8.
以抗Bursin单抗2F9-4,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ursin在鸡胚胎期及出壳后1~9周龄雏不同免疫器官中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胚胎期12日龄囊(上皮芽、上皮)、骨髓呈阳性;14日龄囊(上皮芽、芽突)、胸腺髓质有阳性细胞;20日龄胸腺有阳性细胞。新生雏囊单层或假复层上皮FAE和IFSE呈阳性、髓质有稀少DREC阳性、CME弱阳性。出壳1~3周DREC与哈德氏腺阳性,反应随周龄增加有所增强,胸腺髓质呈阳性,3周脾脏极少数散在阳性细胞。4周CME、DREC、IFSE与TDIA的基底膜有阳性细胞。6周FAE、FAESC、CME、DREC、IFSE与TDIA的基底膜有阳性细胞。8周FAE、FAESC、CME、DREC呈阳性。9周CME、DREC呈阳性。4,6,8,9周Hasal小体、6,9周骨髓呈阳性;4,6周脾脏散在阳性细胞;4,6,9周哈德氏腺有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单向环状免疫扩散试验(SRID)为检测手段,对以点眼和滴鼻途径接种新城疫B_1系疫苗的无特定病原(SPF)雏鸡(1日龄首免、14日龄二免)进行免疫球蛋白消长规律的测定,力图为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免疫组,还是对照组,其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的动态变化均呈现1个波峰和1个波谷。刚孵出时为2.39±0.50mg/ml,4日龄时达最高值,但3~4周龄时迅速下降到最低值(此时免疫组和对照组IgG含量呈现极显著差异,其余检测日龄差异均不显著),其后又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10.
番茄种质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番茄的RAPD反应体系。从6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5个(H11,H15,K6,G3,G5)建立10个番茄种质的RAPD指纹图谱,共产生48条带,大小在300-3000bp之间,其中,23条带(48%)为公共带,25条带(52%)具有多态性。结果表明,G1与S2,G3与G9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鸡胚垂体中生长激素细胞的发生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分别在鸡胚发育的第 3 5~ 2 0 5天采集鸡胚垂体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鸡胚垂体中生长激素细胞的发生和细胞形态、数量、在垂体中的分布特点和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 ,鸡胚发育中期第 9 5天可观察到少量的生长激素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垂体后叶 ,细胞多排列成索状或团状 ,细胞之间边界不清 ,细胞核较大。在鸡胚发育的第 12 5天以后 ,生长激素细胞的细胞浆与细胞核比值逐渐变小 ,且均匀分布于腺垂体的后叶。生长激素细胞数在鸡胚发育的第 12 5天之后显著升高 (P <0 0 1) ,在鸡胚发育的第 16 5天 ,生长激素细胞占垂体细胞总数的 9 4 %。以上结果证明鸡胚垂体中生长激素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发育的中期至出壳之前 ,而生长激素细胞的分泌功能在鸡胚发育的后期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环境温热对家禽采食的影响,补充蛋鸡饲养过程中的参数缺失,为蛋鸡的正确饲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1周龄的伊莎褐蛋鸡360只,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正式试验前将试验蛋鸡分别转入5间智能环控鸡舍预饲1周。采用标准笼养,每笼3只鸡。鸡舍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育成期每天光照8 h(9:00—17:00光照)。分为对照组和4个处理组,对照组保持基础温度22℃不变;4个处理组采用每日间歇温度处理,即每天10:00—18:00期间分别进行24℃、26℃、28℃、30℃的温度处理,其余时间恢复到基础温度22℃(升温与降温时间均在1 h以内)。试验期8周。试验蛋鸡自由采食和饮水,每周统计采食量,每两周采集一次样品,每组随机挑选12只鸡,称重后断颈处死,称量腺胃重量,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重量与长度。采集下丘脑、腺胃和十二指肠样品于液氮中速冻,-80℃保存。试验结束前连续3 d分别在热处理期和非热处理期统计采食量。【结果】在试验的前4周,与对照组T22相比,T30组的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在试验后4周时,T24组的采食量显著高于T28组和T3...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猪脾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抑素 (SS)阳性细胞、IgA阳性细胞和酸性非特异性脂酶(ANAE)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出生时 ,猪脾SS阳性细胞数量较少 ,3日龄时数量显著增加 (P <0 0 5 ) ,2 0日龄则极显著增加 (P <0 0 1) ,并维持到 90日龄 ,12 0日龄时SS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P <0 0 5 )。出生时 ,猪脾内就分布有IgA阳性细胞和ANAE阳性细胞 ,IgA阳性细胞数量于 2 0日龄呈显著上升趋势 ,4 5日龄达最高峰 ,于 90日龄极显著降低 (P <0 0 1) ;ANAE阳性细胞数量在 2 0日龄开始增加 ,4 5日龄时极显著增加 (P <0 0 1) ,12 0日龄时又显著降低 (P <0 0 5 )。以上结果表明 ,猪脾中SS阳性细胞的发育对免疫细胞的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择生长速度不同的高邮鸭和金定鸭为试验模型,3种不同品种鸭胚胎期和出雏早期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体重和肝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鸭13、17、21、25、27胚龄和出雏后7日龄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 hormone release hormone,GHRH)与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垂体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和肝脏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 mRNA的表达规律。【结果】证实鸭下丘脑GHRH与SS、垂体GH和肝脏GHR与IGF-I在13胚龄已有表达;除了SS在鸭发育早期维持一个低表达状态外,其它的4种基因均呈现极显著的品种和时间特异性;除了GH外,发现鸭早期发育过程中GHRH、GHR和IGF-I mRNA的表达受到品种和日龄的交互作用的极显著影响。与鸡以往的研究相比,禽类胚胎期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存在着种属差异。本试验发现鸭早期发育过程中,体重和肝重的变化也呈现极显著的品种和时间特异性,且与下丘脑垂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呈现不同程度的线性相关。【结论】结果提示下丘脑垂体生长轴基因 mRNA的表达可能在鸭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遗传背景的差异可以导致鸭发育早期体重的差异生长和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岩鹰鸡的保种选育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从四川凉山购入岩鹰鸡组建基础群,针对生长速度,进行连续5个世代的系统选育。[结果]岩鹰鸡基础群生产性能为:成年公鸡体重为2.3~2.8 kg,胫骨长为125~139 mm,成年母鸡体重为1.9~2.2kg,胫骨长为100~115 mm。在5世代选育中,从2周龄到18周龄,公母鸡之间体重差异逐渐增大,公鸡增重明显快于母鸡。随着选育世代数的增加,5世代公鸡成年体重达2.2 kg以上,其体重明显增加,而母鸡成年体重降低。各世代公母鸡的生长趋势基本一致,增重的高峰期均在6~16周龄,从18周龄开始,体重的增长呈减缓趋势。[结论]经过5个世代的选育,岩鹰鸡公鸡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母鸡的生长速度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比较泰和鸡和AA(Arbor Acres)肉鸡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和生长激素结合蛋白(GHBP)的结合活性,发现两品种鸡出雏时血清GH水平均较低,5日龄时GH均有显著上升(P<0.01)。此后泰和鸡保持上升趋势,在35日龄GH达到最高值;而AA鸡在5日龄后血清GH水平上升幅度较小,日龄间差异不显著。1日龄和35日龄时,泰和鸡血清GH水平显著高于同日龄的AA肉鸡,与两者体重的差异刚好相反。血液G  相似文献   

17.
荧光假单胞菌对樱桃根系呼吸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合理利用土壤有益微生物改善土壤环境,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樱桃根系适应性普遍较差,对土壤理化和生物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探讨土壤接种荧光假单胞菌等根际促生细菌对根系功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效应,可为樱桃园根际环境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土壤灭菌的钵栽山樱幼苗为试材,测定根系呼吸代谢相关指标,研究根系呼吸等生理功能对定量接种荧光假单胞菌的响应特征。【结果】幼苗根系呼吸途径以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细胞色素途径(EMP-TCA-COX)为主。接种处理结束后5 d时,幼苗根系总呼吸速率未发生显著改变;20-35 d时接种处理EMP途径以及TCA途径呼吸速率降低,从而导致总呼吸速率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4.9%和30.9%,而在50 d时接种处理的EMP途径及TCA途径呼吸速率升高,使得根系总呼吸速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135.8%。接种荧光假单胞菌处理后5 d时显著提高了丙酮酸激酶(PK)、苹果酸脱氢酶(MDH)、琥珀酸脱氢酶(SDH)以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降低了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而接种处理后20 d时PK活性高于对照,PFK和G-6-PDH活性低于对照,其余根系呼吸途径相关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接种处理35 d时PFK活性较对照提高了127.0%,50 d时G-6-PDH活性升高至对照的2倍,其余酶活性与同期对照相比虽有差异但不显著。土壤接种荧光假单胞菌的幼苗叶片数增加了16.7%,茎粗增加了9.3%,说明接种处理促进了植株生长。【结论】灭菌条件下接种荧光假单胞菌影响山樱幼苗根系呼吸功能及生长,接种OD值为0.4的菌液(共6次)处理后20-35 d,引起了根系呼吸途径分配比例变化,部分相关酶活性发生改变,影响根系总呼吸速率,进而引起植株形态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进行两次试验,比较轻(蛋鸡)、重(肉鸡)型鸡0—10周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物质利用。试验1,白洛克和白来航公鸡喂以能量相同,高、中、低蛋白水平(0—4周,23%、21%、19%;5—10周,22%、19%、16%)的饲粮,以比较两类型鸡在不同蛋白水平下的反应。试验2,比较两类型鸡的生长和营养物质利用在性别间的差异,以及把采食量调整到同一水平后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性别同一蛋白质水平条件下,肉鸡增重均为蛋鸡的两倍。肉鸡公鸡为母鸡的1.23倍;蛋鸡公鸡则为1.24倍。肉鸡在中、低蛋白水平生长较好;而蛋鸡在高、中水平为佳。两类型鸡采食同等料量,肉用公母鸡的体重仍分别为蛋鸡的1.25和1.62倍,即不同类型鸡生长快慢之别不能仅从采食量本身解释,而饲料转化效率的差异同样重要。两类型鸡组织器官随周龄的发育以及与空体重的异速生长模式相似。饲粮蛋白水平对内部组织器官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限食明显影响其发育。10周龄时,肉用公、母鸡胴体能值比蛋鸡分别高13.92%和20.99%;粗脂肪含量分别高3.66%和4.14%;而胴体蛋白含量后者比前者高1.35%和2.14%,母鸡间差异较大。在供试蛋白水平下,随饲粮蛋白质增加,胴体能值、胴体脂肪、饲粮粗蛋白和代谢能利用率下降,肉鸡反应更为明显,而对胴体蛋白影响不大。两类型鸡饲粮粗蛋白和代谢能利用率随周龄增加近于直线降低,其幅度随蛋白水平增高而加大。肉鸡饲粮代谢能利用率在各蛋白水平均高于蛋鸡,而粗蛋白利用率除低蛋白饲粮外,其它水平肉鸡高于蛋鸡。公鸡粗蛋白质利用率高于母鸡,代谢能利用率母高于公,但限食后相反。根据代谢能进食量和沉积能推算的维持代谢能需要(MEm),品种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饲粮代谢能用于沉积的效率肉鸡高于蛋鸡,但尚未达显著水平(P>0.05)。注:粗蛋白利用率=体沉积蛋白质/食入粗蛋白×100% 代谢能利用率=体沉积能/食入代谢能×100%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改良等位基因特异性PCR(Modified Allele Specific PCR, M-ASP)结合PCR-RFLP以及直接测序方法对藏鸡和隐性白羽鸡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基因内含子4 (Intron4)的一个位点进行了SNP检测,并进行了该基因与藏鸡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检测结果显示,GH基因Intron4的这个位点同时具有M-ASP和SacI-RFLP多态。测序结果表明,该位点发生了C→G的碱基突变,产生了CC、CG和GG三种基因型。两个等位基因和三种基因型在两鸡种中的分布基本一致。其中,基因型CC和等位基因C的频率最高。χ2检验结果表明,基因型频率或者等位基因频率在两鸡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分别在两鸡种内部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与藏鸡的2周龄体重等12个生长性状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关联;基因型CC与藏鸡的7周龄体重存在显著关联(P<0.05)。这暗示了GH基因是影响藏鸡生长的主效基因或者它与主效基因相关,而该位点的碱基突变可以作为筛选藏鸡高的7周龄体重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测分析优质三黄鸡粤黄882早期发育过程中体重与体尺的相关性,为后期动态研究三黄鸡的生长发育及制定生长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分别对0~9周龄三黄鸡粤黄882的体重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并以SPSS 10.0对其2、4、6和8周龄的体重与5个主要体尺指标(胫长、体斜长、胸骨长、胸深和胸宽)进行相关分析和体型指数计算.[结果]三黄鸡粤黄882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均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胫长、体斜长和胸骨长呈全期生长趋势,胸宽和胸深呈阶段性生长趋势,以4~6周龄的增长幅度较高;体重与5个主要体尺指标(胫长、体斜长、胸骨长、胸深和胸宽)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均可很好地拟合出三黄鸡粤黄882的生长曲线,拟合度(R2)在0.9980以上,综合极限体重、拐点周龄和体重等参数,发现Gompertz模型的拟合效果略优于Logistic模型.由Gompertz曲线方程拟合得出公鸡的生长曲线拐点为(8.15,1273.78),母鸡的生长曲线拐点为(4.08,419.25).[结论]三黄鸡粤黄882的生长拐点为公鸡8.15周、母鸡4.08周,公鸡较母鸡发育迟缓.由于公鸡和母鸡的生长速度不一致,其早期生长发育所需营养量也不同,因此三黄鸡粤黄882宜在4周龄前分群饲养,有助于发挥母鸡高水平的产蛋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