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3种桉树无性系苗木在不同营养液中对砂培苗木3种叶片图像特征的影响.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研究叶片的颜色特征、形态大小、形状等16个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获得其叶片图像综合特征信息PC指标,并分析不同无性系、营养液、叶片类型对PC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因素水平均对其PC值产生显著差别,各因素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显著...  相似文献   

2.
研究田间条件下大豆叶绿素缺乏突变体以及野生型叶片逐步展开过程中的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等特性,并分析了二者在叶片展开过程中吸收光能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叶绿素缺乏导致突变体大豆有活性的PSⅡ反应中心数目减少,每个反应中心的光能吸收和激发能捕获增加,但是PSⅡ电子传递受阻,致使每个反应中心的激发能耗散增加.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大豆叶片所吸收的能量中分配给热耗散的能量较多,而过剩的激发能较少;同时随着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电子传递中向光呼吸分配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郴州烟稻轮作区水稻及烤烟的除草剂使用情况,烟田应用的除草剂主要有草甘膦等13种.对桂阳、嘉禾、安仁、宜章、永兴5个烟区疑似除草剂药害的烟田进行调查,产生的症状主要有烟株畸形、叶片卷曲、叶片小而薄、轻微萎蔫、烟株异常矮小、芽扭曲、叶片发黄等.除草剂药害田烟株农艺性状较正常烟株差.对烟田土壤的检测结果表明:郴州地区烟草出现药害主要是二氯喹啉酸和二甲四氯引起的.对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橄榄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业部福州橄榄种质资源圃中80份橄榄种质资源叶片12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群体橄榄种质资源的嫩叶颜色、成熟叶颜色、叶面光泽度、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基形状、小叶数、复叶主轴长度、小叶叶柄长度、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叶形指数等表型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不同来源地橄榄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形状、叶形指数、嫩叶颜色、成熟叶颜色、小叶数是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构成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用1978年8月从中国浙江、江西和广东收集的材料,进行茶树叶片形态学特征的比较;并根据叶片特征的测定值作进一步丛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浙江茶树一般叶片较小,在植物分类学上被认为属于中国变种 var、Sinensis 中的小叶型 f.Parvifolia。几乎所有的江西茶树都属于普通的中国变种,但有少数属于小叶型。庐山已证实有大叶型 f.macrophylla。  相似文献   

6.
10个品种澳洲坚果叶片解剖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叶片离析和石蜡制片技术,对澳洲坚果10个品种的叶结构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并测定了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等结构参数.结合10个品种抗寒性的前期研究分析认为:叶片厚度、SR和CTR等指标与澳洲坚果抗寒性关系不大,而叶片组织结构的上表皮厚度及其角质层厚度、气孔密度和叶脉突起度等指标与抗寒性关系密切,认为气孔密度小、叶片表皮及角质层厚大和叶脉突起度大是抗寒性强的性状,反之则是抗寒性弱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重茬对大豆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探讨重茬导致大豆减产的因素及解决重茬带来的生产障碍对策,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大豆不同茬口类型(正茬、一年重茬和两年重茬)的冠层结构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重茬大豆冠层不同层次叶面积均低于正茬大豆,并且分枝数、荚数和荚重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随重茬年限增加而加剧.正茬大豆冠层叶片上、中、下层结构分布合理,重茬一年冠层叶片分布上层较多而中、下层较少,重茬两年叶面积在不同层次均有降低.重茬一年和两年分别较正茬大豆减产13.6%和38.6%.群体质量显著降低是重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适用于大豆叶片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最佳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大豆叶片中蛋白含量较低,含有大量色素、酚类、醌类等次生代谢产物干扰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效果的问题,以大豆叶片为材料,对样品制备、蛋白质裂解液组分、等电聚焦(IEF)参数等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CA/丙酮法提取大豆叶片总蛋白,裂解缓冲液为9 mol·L-1尿素,2 mol·L-1硫脲,4%CHAPS.100 mmol·L-1DTT,0.5%Bio-Lyte,IEF等电聚焦条件为24 000Vh时,2-DE图谱分离到的蛋白点效果最好.初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大豆叶片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2-DE)体系.  相似文献   

9.
海南槟榔结果树的营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点定时采样分析的方法,探讨海南槟榔结果树在不同月份和不同组织器官养分积累的特性.结果表明:(1)氮主要分布在槟榔的叶、果和果柄中;磷、钾分布在叶柄和果柄中;钙分布在叶和果柄中;镁分布在叶和叶柄中.叶片微量元素的含量大小顺序为Mn>Cl>Fe>Na>Zn>B>Cu;果实为Cl>Fe>Mn>Zn>B>Cu>Na.(2)槟榔叶片中氮含量最高,磷含量较低.微量元素Cu,Fe,Mn,Zn,B的含量分别为:4.64,124.03,44.91,4.62,0.49 mg/kg.(3)年生长周期中养分的动态变化为:氮在6月份和12月份有2个明显的高峰值,钾在6月份和10月份有2个明显的高峰值,叶片中磷、钙、镁、钠的含量变化在年生长周期中均不显著.(4)年生长周期中不同花序的花、果实、果柄中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槟榔在花苞处于分化阶段时对钾的需求量大.(5)槟榔生长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总量分别为:N 57.1 g/株,P 6.84 g/株,K 72.96g/株,Ca 23.38 g/株,Mg 14.92g/株.槟榔结果树各养分的配比为:N:P:K:Ca:Mg1:0.12:1.28:0.41:0.26.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定位玉米株型性状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良玉米自交系许178背景的综3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基础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对株高、穗位高、总叶片数、穗上叶片数、叶面积等植株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显著性检验方法在两点共检测到5个株型相关性状的72个QTL,包括23个株高QTL、12个穗位高QTL、6个总叶片数QTL、15个穗上叶片数QTL、16个叶面积QTL,其中,有10个株高QTL、3个穗位高QTL、3个总叶片数QTL、2个穗上叶片数QTL和1个叶面积QTL在2个试验环境中同时检测到。  相似文献   

11.
睡莲叶片胎生现象是繁育途径的重要补充,对种群的传播、扩散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有重要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和分析睡莲叶片胎生现象相关的代谢路径和调控基因,为深入认识睡莲叶片胎生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以叶片具有胎生现象的‘小花睡莲’(X)和叶片无胎生现象的‘蓝星睡莲’(L)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对叶片4个发育阶段的叶脐部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对照(L)和样品(X)叶片不同发育阶段测序结果: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中,34 909个基因(48.65%)表达上调,36 850个基因(51.35%)表达下调。DEGs分析显示,随着叶片的发育,X和L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数均呈增加趋势。对L1-vs-X1、L4-vs-X4阶段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在质膜和膜相关成分、胞外区域、细胞壁等相关的细胞组分中,涉及到代谢过程、生物合成和应急响应等;Pathway代谢通路表明,DEGs主要参与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氨基酸类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甘油磷脂类代谢以及细胞周期相关等过程。对DEGs进一步分析,克隆出了4个可能参与睡莲叶片胎生发育的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2.
检索橡胶树EST和基因组数据库,发现了1个在叶片中高丰度表达的中碱性转化酶基因.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该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命名为Hb NI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HbNINa基因cDNA序列的编码区(CDS)序列长度为1 719 bp,对应的基因组序列为3 696 bp.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571个氨基酸多肽,推测其分子量大小为65.7 ku,等电点为6.36.HbNINa蛋白包含植物中碱性转化酶的全部保守结构域.基因组结构分析显示Hb NINa基因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QPCR分析结果表明,HbNINa基因在在胶乳中表达水平极低,而在其他组织如树皮、树叶和雌花中的表达丰度相对较高.在叶片发育过程中,Hb NINa在叶片发育的初期高丰度表达,推测HbNINa可能参与叶片蔗糖利用,进而在橡胶树叶片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苎麻雄性不育系生理生化特点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雌雄性器官发育期取盆栽植株顶部展开叶往下数第7叶,比较分析苎麻( Boehme ria nivea(L.)Gaud.)雄性不育系及其近等基因可育系的蛋白质、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及全钾含量等的差异.同可育系比较,苎麻雄性不育系的叶片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减少,但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在不育系叶片水解氨基酸中,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减少尤明显.这些物质代谢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苎麻雄性不育的原因.叶片可溶性糖及全钾含量与苎麻雄性不育似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豆叶片异黄酮含量与PAL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的进入点酶,也是异黄酮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为了分析大豆叶片中异黄酮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表达量的关系,采用砂培试验,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叶片总异黄酮及大豆黄素、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含量,同时测定了相应各生育时期大豆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大豆叶片中大豆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苷元组份含量与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冈的相对表达量有一个协同增减的趋势;在初花期(R1)大豆叶片中的异黄酮总含量和三种苷元组份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出现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15.
经过我们三年来对不同坡度上的1—3年生人参叶片(一组叶片)面积的生长测定表明:人参播后在第一年生长的三个参叶中,第一个参叶和第三个参叶生长速度基本相同,叶面积也趋于相等,而第二片参叶在这三个参叶中面积最大,比第一、三参时各增大约1cm~2.从我们测定的三个坡度生长叶片看,坡度对一年生人参叶片生长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到了第二、三年,坡度对人参叶片的生长有了一些影响,但影响不大.从分析看,在第二、三年里组叶柄上的掌状复叶生长是有规律的,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按叶面积的大小自然依次的形成了三个等级级别,第一个级别为第三片参叶,该叶片面积最大,是5片掌状复叶之首;第二个级别为第二和第四片参叶,两参叶面积虽不相等,但很相近;第三个级别为第一和第五片参叶,这两片参叶面积虽然比上两个级别小,但叶面积基本上是相等的.  相似文献   

16.
大豆茎、叶、荚普遍着生茸毛,表现有末端形态、密度、长度和角度(着生状态)的差异.本文利用地方品种群体研究了大豆叶片和叶柄茸毛性状的变异、区域差异、相互关系及其与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关系.大豆叶片茸毛密度、长度、角度和叶柄茸毛角度在全国393份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间存在大幅度变异,变幅分别为4.8~105.9根·10 mm-2(无茸毛品种除外),0.22~0.94 mm,0°~88°和5°~90°.叶片茸毛密度、长度和角度大的品种较少,而叶柄茸毛角度小的品种较少.393份大豆地方品种中尖型茸毛末端品种127份.叶片茸毛长度、角度、末端形态及叶柄茸毛角度与地理生态区有关,生态区Ⅰ的叶片茸毛较长,生态区Ⅰ和Ⅱ的叶片茸毛角度较大,生态区Ⅰ、Ⅱ和Ⅲ的钝型茸毛末端比率较高,生态区Ⅰ、Ⅱ和Ⅴ的叶柄茸毛角度较大,而叶片茸毛密度与生态区无关.叶柄、叶片茸毛角度及叶片茸毛长度间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茸毛密度与长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茸毛密度和长度在茸毛末端形态间也有显著差异,尖型茸毛末端的品种茸毛密度较大,长度较短.豆卷叶螟引起的虫包数和卷叶率与叶片、叶柄茸毛角度及叶片茸毛长度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茸毛密度显著负相关,与茸毛末端形态无关.叶片茸毛角度与抗虫性指标相关性最强,角度越小越抗虫,是大豆抗豆卷叶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以6龄腰果无性系FL30为对象,采集全年12个月腰果成熟叶片样品,分析腰果叶片N、P、K年周期变化规律;并采集腰果衰老叶片样品,分析腰果树N、P、K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腰果叶片N、P、K含量随生育期的改变而变化;叶片N含量从抽梢期至果实成熟呈上升趋势,果实成熟后明显下降,休眠期叶片N含量变化不大;叶片P含量从抽梢期至初果期总体呈下降趋势,初果期至休眠期则呈上升趋势;叶片N/P呈现出与N相似的年周期变化规律;叶片K含量在抽梢期呈下降趋势,初花期骤然上升,盛花坐果期继续缓慢上升,果实生长期至休眠期则呈下降趋势;腰果成熟叶片N、P、K含量显著高于衰老叶片,N、P、K再吸收率较高,再吸收效率顺序为REp>REN>REk.  相似文献   

18.
对15a来海南农垦橡胶树叶片氮磷钾养分含量年际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所采集的叶片样本中氮素养分含量整体偏低,约有50%的样本低于正常指标值下限;磷素养分含量大部分属于正常指标范围内,但近两年有下降的趋势:钾素养分含量虽然大部分超过正常指标值上限,但仍未达到丰产指标值.研究结果表明,氮素仍是海南农垦橡胶树正常生长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目前的海南农垦橡胶树钾素营养诊断指标有偏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巴西橡胶树酯酶等同工酶酶谱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巴西橡胶树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同工酶酶潜在不同材料、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中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不同叶龄的叶片和不同树龄的叶片、胶乳乳清中的同工酶酶谱有一定的差异。幼龄叶片及1年生幼苗的同工酶带数均较少,活性亦较弱。同一无性系内的成龄树之间的同工酶酶潜无明显差异。就酯酶而言,C-乳清中的同工酶酶带数较叶片丰富,活性亦较强;而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同工酶酶谱则反之。不同无性系的酶谱差异,亦以C-清中的酯酶同工酶较显著,特别是其中的C区带,似与胶乳产量有一定的相关,可暂试作为分析鉴定无性系用的标志区带。初步看来杂交亲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中,如C_a区有明显差别,且又具有C_6带的,则可能有较好的配合力。对此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豆不同节位叶片中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酶谱相同,但活性差异明显,中部叶片的酶活性高于上部和下部的叶片.SOD同工酶在不同节位叶片中的分布有差异,SODa(Mn—SOD)在中下部叶片中占的比例较大,SODb_1b_2b_3(Cu—Zn—SODb)随着叶片节位的升高而增加,SODc_1c_2c_3(Cu-Zn-SODc)在分枝叶片中活性较高.SOD在不同节位种子中的分布不同,下部种子SOD活性最高,随着结荚部位升高SOD活性降低,至植株顶端又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