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杂交组合牛及纯种牛生长发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云南热带、亚热带肉牛品种杂交组合及选育研究”课题执行期间收集的各种杂交组合牛、纯种莫累灰牛(MM)及云南黄牛(YY)的阶段性体重、体尺测定资料和外貌评分资料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表明在条件较好的小哨,莫云杂(MY)、婆云杂(BY)两种二元杂交牛的12月龄和18月龄体重分别比纯种云南黄牛提高21.45%、29.71%和28.91%、31.31%;婆莫云(BMY)三元杂交牛的初生重、18月龄和36月龄体重分别比云南黄牛提高66.21%、12.36%和10.92%。在六六呼,纯种沙西华公牛(SS)与木地黄牛的沙云杂(SY)二元杂交牛的18月龄、24月龄和36月龄体重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17.1%、10.92%和23.07%。在以MY为母本,SS为父本的三元杂交牛中,相应司旨标分别提高68.49%、75.3%和82.5%。在曼中田,以婆罗门(BB)冻精进行人工授精所产生的婆云杂(BY)二元杂交牛的初生重、12月龄和18月龄体重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36.9%、-0.2%和16.34%。以杂交公牛为父本所产生的1/4婆罗门·3/4云南黄牛(BYY)和1/4婆罗门·1/8莫累灰·5/8云南黄牛(BMYY)44后代中,其初生重和18月龄体重分别比本地牛提高2.56%、13.56%和7.1%、2.8%。  相似文献   

2.
云南热带亚热带肉牛品种杂交组合及选育研究总结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云南黄牛(YY)、英累灰牛(MM)、沙希华牛(SS)及婆罗门牛(BB)进行杂交,先后产生11种主要的杂交组合类型。经选择婆莫云杂(BMY)、婆云杂(BY)及莫云杂(MY)等3种组合类型最为理想。其中BMY、BY适合于我省热带气候环境,3种组合均能适应亚热带气候环境。基本特点是:断奶前增重率高于其他品种组合,以YY6月龄体重为100,则BMY、MY和BY分别为144、123和137;早熟,BMY、BY和MY的18月龄体重已达成年体重的80%、79%和77.5%;繁殖成活率高,BMY、MY和BY分别为84.3%、85.2%和65.6%。BMY、MY的指标大大超过纯种MM47.2%和BB66.1%;在全放牧水少量补词条件下,育肥增重年明显地高于其他组合,其中BMY达1060克/日,MY740克/日;抗蜱能力强于其他组合,依次为BY、BMY和MY。与此同时,形成了以集中配种、集中产犊为核心的全放牧肉牛生产管理日程及以早期生长率、繁殖成活率、育肥增重车、抗蜱性能等为核心的选择技术。为“九五”热带肉牛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面上肉牛生产的杂交优势利用提供了组合模式及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BMY牛杂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BMY牛为父本,云南黄牛、西本杂、短本杂等为母本的多元肉牛杂交,以期为云南省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提供发展基础。[方法]通过应用BMY公牛及冻精与云南黄牛及其杂交母牛进行杂交改良中试。[结果]截止2009年底累计完成杂交改良14 734头,产犊12 738头,产犊率86.45%。进行了1 485头次体重体尺测定,BMY牛对云南黄牛及云南现有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初生体重为12.40 kg,较云南黄牛(YY)高1.64 kg,提高幅度较小(P〉0.05),但6月龄体重为108.96 kg,较YY高74.99 kg,有明显的改良效果(P〉0.01),估计的BMY牛对云南黄牛改良后代的初生重与6月龄体重杂种优势率分别是-8.02%和2.91%。[结论]以BMY牛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后代各生长性能都表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初生重、6月龄体重体尺有较大提高,为云南省、南方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云岭牛是通过婆罗门牛、莫累灰和云南黄牛杂交选育出来的适于热带亚热带环境饲养的肉牛品种。本文在介绍云岭牛新品种的同时,对近年来产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总结,同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BMY牛是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自1984年至今通过婆罗门牛(Brahman, BB)、墨累灰牛(Murray Grey,MM)与云南黄牛(Yunnan Yellow Cattle,YY)杂交选育出来的一个热带、亚热带肉牛新品系,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抗蜱性能、繁殖性能好、生长发育迅速等特点.根据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等省区引种推广应用反馈表明,BMY种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具有较好的杂交优势,其后代具有体型较大、生长发育较快、耐粗饲、抗病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不同杂交组合牛的繁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各种杂交组合牛的繁殖性能研究于1991年至1995年分别在昆明小哨,思茅曼中田和元阳大六呼3个牧场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成活率,婆莫杂(BM)为90.6%,婆莫云杂(BMY)为87.5%,莫云杂(NfY)为85.3%,沙云杂(SY)为68.7%,婆云杂(BY)为67.7%。初配年龄为15—16月龄,初配体重MY为180-200千克以上,SY、BY为200十克以上,BM和BMY为250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检验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云南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方法]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肉牛纯繁场分别利用XM♂×本地西门塔尔高代杂交黄牛♀(Ⅰ组);XM♀×AG♂(Ⅱ组);AG♂×本地西门塔尔高代杂交黄牛♀(Ⅲ组).[结果]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Ⅱ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平均体重明显高于I组和Ⅲ组,工组结果明显高于Ⅲ组;6月龄、18月龄日增重Ⅰ组和Ⅲ组差异不显著,Ⅰ组12月龄、24月龄日增重明显高于和Ⅲ组,而Ⅱ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日增重明显高于Ⅰ组和Ⅲ组.[结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与安格斯种公牛杂交效果优势明显,而肉用型西门塔尔种公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效果又明显高于安格斯种公牛.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肉牛饲养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6月龄、6-12月龄、12-25月龄和2岁以上云南黄牛及其杂交牛分别在舍饲和放牧条件下,研究杂交改良、补充肉牛浓缩料、精料补充料及驱虫对其采食量、日增重、单位耗料量、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制定科学的肉牛饲养配套技术。结果表明:杂交改良牛的采食量、日增重、饲料效率均优于云南黄牛;犊牛、生长牛在传统饲料基础上添加浓缩料和驱虫。其日粮的粗蛋白、钙、磷和微量元素得到提高,改善了目前农村肉牛的营养水平;后期育肥牛在传统饲养的基础上增加肉牛补充料和蛋白质,明显改善了日粮营养水平,生产性能各项指标显著提高。100头中试试验,云南黄牛在人工草场放牧情况下,驱虫和补饲2kg肉牛精料补充料,日增重613g,比传统饲养提高68.87%。在舍饲条件下,日增重达780g,提高64.56%;杂交牛在同样条件下,日增重分别达866g和l159g,比未补饲牛分别提高59.19%和84.55%,是传统饲养云南黄牛的1.39倍和1.45倍。  相似文献   

9.
西杂牛是西门塔尔公牛和当地黄牛杂交改良后代的总称。我国从上世纪初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七十年代农业部组织批量引进,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AI)改良我国黄牛。经过三十多年持续努力,黄牛改良取得了显著成效,西杂牛在生长发育肉用性能等方面明显优于本地黄牛,是我国肉牛产业牛源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饲养西杂牛1200万头,随着牛改进程加快,数量将不断扩增。为了充分发挥西杂牛乳肉兼用特征,全面体现其经济价值,开发利用乳用性能意义凸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肉牛品种杂交改良西门塔尔杂种牛的效果,筛选出产肉量高、肉质好、抗逆性强的品种杂交组合,为大规模开展杂交提供依据,试验采用红安格斯、利木赞、夏洛莱(法系)、德国黄牛4个品种牛,分别杂交西门塔尔杂种母牛,产犊后从每个杂交组合中选择11头断奶小公牛,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至18月龄,并进行屠宰和肉质评定。结果表明:红安西杂组合杂交效果最好,其次是利西杂及夏西杂,德黄西杂组合杂交效果较差。说明在生产实际中,如果采用断奶小公牛持续育肥至18月龄时出栏、屠宰,应优先选择红安格斯×西门塔尔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1.
短角牛(Shorthorn)属普通牛,是世界上著名肉牛品种之一,原产于英国,中等体型,具有性情温和、早熟、肉用性能好、耐粗饲、增重快、母牛泌乳性能强、犊牛成活率高等优良特性,杂交改良黄牛效果较好。云南省于1996年底从美国引进短角肉种牛110头,除10头公牛用于生产冻精外,其余作纯繁并提基层改良用的种牛。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不同杂交组合肉牛在云南现有养殖条件下的生产性能,试验选择肉牛杂交改良工作开展得较早、品种组合较多、地处滇中的巍山县为调查地点,对农户传统养殖条件下的本地云南黄牛、已有的各种杂交牛各年龄阶段的体重、体尺进行了调查测定,并根据当地情况增加设计了几个品种组合牛作为对比.结果表明:所有引进良种与当地黄牛的二元杂交牛和同龄...  相似文献   

13.
对短本、西本杂一、二、三代及本地黄牛5个组合的肉牛冻精改良杂交后代进行测定,并比较了犊牛培育试验的效果。数据表明:肉牛冻精改良杂交组合后代的生产性能均显著高于本地牛,同一杂交组合,杂交代数越高,其生产性能越优秀。结果表明:肉牛冻精改良杂交技术,特别是多元杂交和级进杂交改良技术的推广运用,在肉牛生产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改良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广大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改良首先考虑肉牛品种及其杂交后代的耐热抗蜱能力。同时指出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应推广使用婆罗门牛(Brahman)及其杂种牛。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用6月龄贵州本地黄牛与杂交肉牛(安本杂牛、西本杂牛、利本杂牛、秦本杂牛)35头进行饲养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贵州本地黄牛与贵州杂交肉牛在体增重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杂交品种间体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安本杂交牛价肉比低于西本杂交牛、利本杂交牛、秦本杂交牛、贵州牛,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黑毛和牛改良皖南黄牛后代的生长性能及对皖南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方法]和杂F1代和和杂F2代为试验组,皖南牛为对照组。其中犊牛和杂牛F1代公牛17头、母牛21头,和杂F2代公牛9头、母牛11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6月龄及12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5头、母牛18头,和杂F2代公牛8头,母牛9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18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0头、母牛12头,和杂F2代公牛7头,母牛7头,皖南牛公牛11头、母牛8头。测定和杂牛F1代和F2代的体尺及体重等生长性能,并与皖南黄牛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和杂牛生长发育较本地牛要快,但其增重相对其他外来肉牛品种来说仍然较慢。[结论]和牛可以作为皖南黄牛改良杂交的种质资源,提高皖南牛的生长速度,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不同杂交牛在云南省南华县农村常规饲养状态下的生长性能,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杂交牛的性能状况,以期为本地区肉牛改良方向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团队在南华县肉牛改良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了不同杂交牛初生体重及体尺的测定,结果发现西本杂、短本杂和BMY 本杂都表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西本杂组合的杂种优势尤为明显.与滇中黄牛相比,西本杂初生体重提高50.9%,短本杂提高39.6%,BMY 本杂提高27.0%.从总体情况看3 个不同品种杂交牛的生长都比本地牛有很大的提高,改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用12月龄贵州本地黄牛与杂交肉牛(西本杂牛、奶西杂牛)30头进行饲养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贵州本地黄牛与杂交肉牛在体增重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杂交品种间体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西本杂交牛价肉比低于贵州牛,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提高云南黄牛的生产性能,优选主要的杂交改良父本,开展云南黄牛杂交改良。[方法]用西门塔尔牛、短角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分别与云南黄牛母本杂交,测定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初生、6月龄、12月龄、24月龄的体重体尺。[结果]云南黄牛经过杂交改良后,改良效果良好,杂交后代对云南高原的气候条件适应性良好。在农村饲养条件下,西×云杂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4.57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35.83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6.21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344.24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74.13%,59.20%,56.53%和78.10%。短×云杂交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2.28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17.20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3.56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314.86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57.90%,38.10%,54.21%和62.90%;安×云杂交一代牛犊牛初生重平均为21.21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34.34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6.18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268.45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50.32%,57.45%,56.51%和38.89%;海×云杂交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2.78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24.97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0.52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289.50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61.45%,46.47%,51.99%和49.78%。[结论]西×云杂一代牛、短×云杂交一代牛、安×云杂交一代牛和海×云杂交一代牛生产性能显著提高,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引进肉牛品种杂交改良黄牛,提高其肉用生产性能,是我国牛肉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杂交组合大多是用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夏洛来、皮埃蒙特和比利时蓝等与本地黄牛杂交,并且改良牛在育肥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肉用价值,但是哪个杂交品种在屠宰性能和牛肉品质上更具有改良优势,更能适应黑龙江垦区肉牛业的发展形势?为此进行了不同品种杂交改良二代以上的优良公牛育肥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