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茶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遗产。过去的茶歌主要反映茶农们在采茶劳动中产生的山歌、号子、小调等形式,我国茶歌最早的历史是没有文字和乐谱,茶歌一直紧密地相伴着茶农,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他们的采茶、制茶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茶农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茶歌形成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古丈茶歌》、《请茶歌》、《雁南飞茶歌》、《湘江茶歌》、《采茶歌》、《洞庭茶歌》、《敬茶歌》、《采茶舞曲》……其中,富有江南民族色彩特点的《采茶舞曲》,以其自由舒缓的旋律流传甚广、历久弥新。近年来,当我们看到在大力提倡“茶为国饮”、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的一个现实:茶歌的创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就是很少有茶文化歌曲创作之精品问世,基本上都是些“老三篇”而毫无新鲜感,尤其是缺少让人欣赏到茶和人生结合感悟力强的作品。前年曾聆听到两首分别由陈文华和侯军先生作词的《茶乡童摇》,旋律非常优美,算得上是我国在近年来所出现茶歌中的上乘新作,并首开我国童声茶歌之先河。  相似文献   

2.
一、茶乡婚嫁茶为礼福建因茶而名闻遐迩,武夷山御茶园、建瓯北苑贡茶、安溪铁观音茶均为天下名茶。茶乡南北,老百姓的生活与茶息息相关,男婚女嫁也离不开茶。福建古时女子受聘叫“受茶”。陈耀文《天中记·种茶》卷44:“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成语“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古时娶妻多用茶为聘礼,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手续:纳采(送礼求婚)、问名(问女方名字与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朗亲自迎娶…  相似文献   

3.
近读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见《农业考古》2 0 0 1年 2期 ) ,很受启发 ,对其观点很是赞赏。特别是文中提及了“武夷茶艺” ,作为“武夷茶艺”的编撰者 ,我倍感兴奋 ,就此写篇小文。我生于武夷茶乡 ,长于茶农世家。从小就在茶山滚爬 ,受茶香熏陶 ,得茶水养育。对生长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岩茶 ,充满深情 ,倾注厚爱 ,长大念书后 ,又爱上了武夷茶文化 ,因此不遗余力著文、编书为之呐喊张扬。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的鼻祖 ,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不论在古茶书上或当代陈宗懋、程启坤等老师主编的《…  相似文献   

4.
茶乡四月     
每年的季节等待中,茶妹晓燕等来了今年的四月。 四月茶乡对茶妹是意味深长的,晓燕曾多次跟我描绘过她家乡四月的风光,四月的魅力。她说,四月来茶乡吧!爬山观景喝新茶,还有意外收获!于是,我们就去了。……  相似文献   

5.
茶乡见闻录     
近年来,我常去外地出差,断断续续,曾走访过几个颇负盛名的茶乡。工作之余,我在夜深人静的灯光下,斟一杯香茶相伴,将自己在茶乡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以便奉献给善于茶事的朋友和诸君。一、色香醇美龙井茶龙井茶,产于美丽的浙江杭州西湖区。这里常年泉水淙淙,重山叠翠;树木葱郁,景色秀丽而清雅。据当地的茶农介绍说:西湖南山,原有龙泓一水,一年到头流水潺潺。古人认为地下水与大海相通,因有龙井而得泉水,故名。至今,龙井之西仍有一村庄“龙井村”,四周山石峥嵘,古木参天,十分清静而幽雅。从唐朝开始,该村茶农也世代繁衍,…  相似文献   

6.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茶叶卷》认定宋朝就出现“片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另外 ,《红楼梦》、《太平天国》等书中也有记载。“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在清代 ,六安瓜片为贡茶。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 ,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直到现在 ,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的齐云山等地 ,其外形似瓜子 ,单片…  相似文献   

7.
勐海县作为中国有名的茶乡,其茶产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由于茶企管理方式不科学、品牌意识淡薄、茶农对古茶树过度采摘、制茶工艺落后等问题,使勐海县的茶产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勐海县的政府、茶企和茶农只能从实际出发,保护古树茶资源,加强无公害茶园建设;加强茶叶生产培训,提高茶叶标准化水平;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旅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熊纬 《农业考古》2002,(2):304-306
中国的茶歌、茶曲 ,历史悠久 ,丰富多彩。早在唐代就有宫中妇女品茶赏乐 ,享受着茶韵与茶情溶为一体的史料记载 (见唐《宫乐图》)。而传统茶歌则源于茶农上山采茶时的口头创作 ,并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加工完善。它充分反映了茶农的思想、情感和愿望 ,也是各个历史时代社会风  相似文献   

9.
西乡访茶     
素有“陕西江南”之称的秦巴山区,对一个陌生人的吸引和诱惑,不光是她那天然的山水风光,正是她那远自天涯飘来的缕缕茶香……未来西乡县之前,我就被县志中所记载的“汉中之茶产于西乡”、“西乡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去县有四百里”的这些话,勾引得神魂颠倒,不由得要下决心去一趟西乡,访茶过瘾。戊寅年初夏,一路风尘,我终于来到了渴望已久的全国著名茶乡——西乡县。漫步在干净整洁的县城街道,只见两旁到处都伸出了标有“茶”字的招牌。不大豪华的茶店、茶馆,一家挨一家,都有特色。架板和铺柜台上,摆放的坛坛罐罐,大口玻璃瓶中,…  相似文献   

10.
武夷斗茶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斗茶创始于以产贡茶闻名的建州茶乡。建溪上游的武夷山,是历史名山。在这碧水丹山的茶乡,种植和使用茶叶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036年,濮闽族君长率兵与周武王会盟伐纣时,曾将饮用的茶叶献给周武王“以茶代酒”。最初贡茶只是作地方官吏献给皇家的一种礼品,以示尊敬之意。至于形成钦定的贡茶制度,则是从唐代开始。斗茶是当时新茶制成后,茶农评比新茶品序的一项比赛活动。斗茶要比技巧,斗输赢,富有很强的趣味性。它是武夷山区品饮茶叶的主要方式,是武夷山传统文化之葩。武夷斗茶之风,随着“斗品充官茶”,从茶乡传入朝廷,逐渐向全国传播开来,斗茶的时间也不再限于采摘新茶之时,参加者也不限于茶农,其目的也不限于评比茶品,更重视评比斗茶者点汤、击拂技艺的高低,久而久之,斗茶风靡全国,  相似文献   

11.
清香型铁观音做青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安县地处福建南部,漳州市西北端,与传统茶乡安溪县毗邻.自古就有“茶烘”之称。2000年我县茶农对传统制荼工艺进行改进.尝试用空调机对做青房温湿度调控.减缓青叶内化学物质转换。迎合消费者对清香、鲜爽、醇厚铁观音茶叶的需求。现就做青过程中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是绚丽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唐代已产生文化内涵丰富的“茶宴”,并且出现了专著——陆羽的《茶经》。至宋代,茶文化进入了新的繁盛期,浙江余杭径山寺的茶宴,就在这时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品之一传至日本,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茶道”。至明清,茶文化已达于化境。在民间,茶是民众文明生活之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文苑中,不但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而且在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著作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均有繁富而生动的记述和考论,截至清代,专著已刊行二十余种,重要者有温庭筠的《采茶记》、蔡襄的《茶  相似文献   

13.
茶缘     
那是一幢旧式而尚不失幽雅的小洋楼,楼上那间宽敝的书房兼会客室里,除了写字台和书柜外,很少家俱摆设。唯有北面墙上挂着的陈云和茅盾书赠的字屏,使人稍稍感到室主人的不同寻常的身份。最近我受《西湖龙井茶》编写组委托,拜访了寓居杭州的老作家、中国作家协会顾问、浙江作协名誉主席陈学昭女士,感到分外高兴。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对她已不太熟悉,然而对四五十年代的革命青年和文艺爱好者来说,她的名字并不陌生。她的小说书名《工作着是美丽的》几乎被当作一句格言而传诵。她和丁玲一样,是我国老一辈的进步女作家,早在二十年代就开始了写作生涯。以后更以自己的笔和实际革命工作,将一生奉献给了缔造和建设美好新中国的崇高  相似文献   

14.
茶香舅舅     
陶觉逊 《农业考古》2005,(2):197-198
我的舅舅名叫茶香,你一看这名字就知道他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果然不铅,外公年轻时献身于高淳县青山茶场的建设,舅舅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的茶园。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茶香。因此,外公高兴地说:“这孩子有福气,就叫他茶香吧!”舅舅生在茶场,长在茶乡,喝着茶水,伴着春风茁壮成长。如今他的生活与茶休戚相关,密不可少,他种茶、制茶、收茶、卖茶,样样精通。几乎无所不能。  相似文献   

15.
茶,是一种文明康乐饮料,它源于中国,风靡世界。绍兴是江南著名的茶乡,据考证,早在东周时代,这里的会稽山区就已开始种植茶叶。到了唐宋时代,绍兴茶叶被列为贡品,誉满朝野。“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中,品评浙东所产的茶叶为“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同时代的高僧释皎然也在他的《饮茶歌》中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宋人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写得更具体:“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日铸茶芽纤白而长,其绝品至二三寸,不过十数株。余虽未逮,亦非他产可望。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  相似文献   

16.
茶痴     
茶痴茶痴是位老茶农。他说:“不讨老婆可以,不种茶不行。”一辈子,他不知种过多少株茶,从这山种到那山。队里给他的菜地,他划出一片种茶。村里包给他的一片荒山,他全部开垦种茶。责任田常年缺水,他索性改作茶园。他一生只认准种茶。他一生没离开过茶乡。平日有事没...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机会与几位台湾茶友一道品茗聊天,使我对台湾茶餐时尚有了更多了解。在饮茶风盛的台湾,茶人们把茶列于大米之首,称茶叶为“茶米”,甚至连饮茶也叫“吃茶”。台湾同胞说的“吃茶”,确确实实是把茶叶当作食物那样吃下去。台湾许多产茶区的茶农及酒楼饮食店善于把茶叶作为烹调风味名菜的好原料,他们在采茶之余,精研各式茶餐,如茶叶芋、炸茶菁、茶汤鸡、茶叶馒头等茶叶食品。说起茶叶当菜食,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从春秋后期到西汉初期,已出现茶叶当“蔬食”。《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当宰相时,非常节俭,饮食上他只“食脱粟之…  相似文献   

18.
“高山顶上飘彩云 ,杜鹃花开笑迎春。层层茶园展绿韵 ,招来四方爱茶人噢……”一听到这首《茶乡恋歌》 ,人们就会想到歌词的作者、安溪茶艺专家李波韵。李波韵出生于古称“小泉州”的历史文化名镇安溪湖头 ,父亲精通琴棋书画 ,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儒者 ,世代书礼传家 ,李波韵早年就读于晋江地区艺术学校 ,毕业后在安溪县高甲剧团从艺 ,1 981年调入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6 0年代末 ,他下放到芦田茶场。在农村 ,他当过炊事员、饲养员、制茶工、农工、电工、动力工等 ,各种艰苦的职业和劳动磨炼了他的意志 ,他也与纯朴的茶农结下了深厚的友…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春天,茶乡大地婺源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山,覆盖着厚厚的冰雪;茶,遭受严重冰雪冻害;大片茶叶初制加工厂倒塌……人们焦急如焚.面对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茶农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财政的大力扶持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成功抗击了"冰魔",迎来了茶产业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20.
黄彤是清华镇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生在茶乡,长在茶乡,从小耳闻目睹父辈种植茶叶的艰辛和获取收入的喜悦,便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从懂事起就立志要做一个服务茶农,对社会负责的新时代茶人,为婺源茶业的发展作贡献。1993年高中毕业后,经过半年的彷徨、思考,1994年初应招进入镇办企业"婺北茗茶公司",成为一名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