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蚕白僵病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发生白僵病。蚕期如果忽视消毒防病工作,就会造成白僵病的大流行。 一、白僵病发生原因 1.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进行消毒,蚕室、蚕具白僵菌残留量多。 2.大小蚕套养。多数联户育蚕的农户没有专用室、具,房屋里间养小蚕、外间养大蚕,或者前屋养大蚕,后  相似文献   

2.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表皮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蚕死后,蚕体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之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家蚕处于多湿、多雨的环境中,容易被传染白僵病。1998年和1999年秋天我校实习场在饲养秋蚕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2000年我们根据该病的发病规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该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3.
罗平 《广西蚕业》2003,40(2):54-54
时下,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农村养蚕发生家蚕白僵病的现象较多,并有蔓延趋势,对农民养蚕增收影响很大,白僵病如何被传染和怎样防治?是蚕农常咨询的问题。 家蚕白僵病是由真菌中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桑叶或蚕体上。在气温24℃~28℃、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白僵菌的分生孢子发芽并侵入蚕体寄生、繁殖、分泌毒素,从而引起蚕儿发病。蚕死后,随着体内寄生菌的增殖逐渐变硬,再过1~2天后,尸体被菌丝和白色粉末状的孢子所覆盖。孢子通过风力扩散到环境中,继续传染。因此,养蚕发生此病,如处理不好,很难控制。其预防措施为:一、严格消毒。…  相似文献   

4.
49.苏 12为什么比浙农 1号、东34多发僵病? 僵病都是经由皮肤传染的。白僵菌分生孢子,粘附在蚕的体皮上,约经8~24小时就被传染。僵病发生的难易与蚕体皮肤的差异有密切的关系。其原因是:皮肤的外层,是由几丁质所构成的,它相当坚牢,不溶解  相似文献   

5.
<正> 近几年,无锡县农村蚕病有所抬头,1989年我县因发生蚕病而损失鲜茧33.5吨,减少收入36万元左右。对此,笔者最近调查了我县农村蚕病的发生现状,并对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一、当前农村蚕病发生的现状 1.白僵病:发病户数量多,全年各蚕期都发生,且流行于全县所有的养蚕村,目前,已成为威胁蚕茧稳产高产的主要病害。1989年中秋蚕期梅村镇有1786户发生白僵病,占总养蚕户数的36.7%,联心村三户养蚕户,因小蚕发生白僵病,致使2.75张蚕儿全部死亡。安镇乡安西村河北生产队,1988年中秋蚕共饲养蚕种5.25张,6户养蚕户,  相似文献   

6.
1997年夏秋期间,化州市那务镇蚕桑生产发生较严重的真菌病。7月上旬,不少蚕户发生白僵病,不论是大蚕户还是小蚕共育专业户,各龄均有发生,尤其在迟眠蚕中。据笔者现场考察,主要为黄僵病(与白僵菌同属同种,只是血清型不同,病程则比白僵病长),其特点是蚕死后尸体由软变硬,呈粉红色,经1—2天长出白色茸  相似文献   

7.
金坛市秋蚕白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秋季,金坛地区的蚕农遭遇了白僵病的严重爆发,从蚕儿二眠时,就发现蚕座中有蚕僵在蚕座中,蚕技员经综合分析后认为,是由于桑叶上野外昆虫尸体上带有白僵病病菌发生交叉传染,从而导致全市白僵病的大面积爆发。  相似文献   

8.
秋蚕期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家蚕僵病是危害秋季养蚕生产的主要蚕病之一,不同种类的病僵菌寄生在蚕体引起不同的僵病,秋蚕期高温多湿发病率较高,对秋蚕生产造成损失常较大。一些蚕区发病率可达80%,损失在20%以上。因此,加强秋蚕期僵病防治对夺取秋季养蚕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1僵病发生原因分析僵病的传染途径是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僵菌孢子附着在幼虫体壁上,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约经10小时吸湿膨胀,芽管通过所分泌酶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9.
陆宣  王三九 《蚕学通讯》2005,25(3):39-39,50
僵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爆发僵病.宿城区部分乡镇曾在1998年中秋、2000年晚秋爆发白僵病对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根据近几年的防治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陆宣  王三九 《四川蚕业》2006,34(3):29-29,14
蚕僵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  相似文献   

11.
<正> 家蚕被僵菌侵染发病死亡,因病尸僵硬,故称僵病或硬化病。我省蚕桑生产中发生的僵病历来以白僵为主,其次是绿僵和曲霉病。白僵蚕是中药材,习惯由药材部门收购。五十年代起,为了控制白僵菌的传染蔓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曾禁闭市场收购僵蚕,同时在马山公社建立僵蚕繁殖  相似文献   

12.
生物防治白僵菌与家蚕病原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广州市森林保护用生防白僵菌Bb2、华南农业大学保存生防用白僵菌Bb7以及收集自广东省化州蚕种场、化州市笪桥村、翁源县硝村等蚕区的3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Bb8、Bb13、Bb14),分别用PDA培养基进行分离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比较,为开展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溯源和防控研究,以及为评估蚕区使用白僵菌农药对养蚕生产安全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2菌株,产孢量最高的是Bb8菌株和Bb13菌株;2株僵蚕蛹来源白僵菌Bb8、Bb14的分生孢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球形或近球形,二者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研究结果还显示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物防治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生物学特征相似性,而相同地区的家蚕病原白僵菌也存在差异,这暗示广东蚕区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来源复杂,对于2株生防用白僵菌菌株Bb2、Bb7是否为家蚕病原白僵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 家蚕白僵病是养蚕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在每季蚕期均有发生。为了加强对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提高养蚕经济效益。86年夏秋蚕期我们采用多菌灵对家蚕白僵病进行了防治试验。供试药品为25%多菌灵可湿性杀菌剂(江苏镇江农药厂生产)。夏蚕期供试蚕品种为苏_3·秋_3×苏_4,中秋蚕期为75新×7532。白僵菌种收贮自上期蚕五龄后期发病的白僵蚕,装在玻璃容器内,放在室内阴凉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总结经营专业化小蚕共育成功经验,提出了血液型脓病、僵病、败血病的预防方法。脓病重点防接触传染和交叉传染;白僵病用自配的防僵粉在蚕不同的生长期用不同浓度的防僵粉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细菌病则注意不要喂湿叶、堆沤叶、污叶和虫叶,定时添食蚕服康1号,控制蚕头密度。  相似文献   

15.
毕凤银  周全宽  童永红  余永福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47-49
白僵病是荣县常见的一种蚕病,每年都有发生,但真正成灾的时候不多。一般是部分镇街的一些村社在正秋或晚秋季危害严重。荣县曾经出现过一些养蚕户几乎年年都发生家蚕白僵病的现象,似乎白僵菌难以杀灭一样。事实上,这些养蚕户频繁暴发白僵病,主要原因是消毒不彻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苏北蚕区晚秋蚕的白僵病发生情况比较严重,我们根据白僵病发病规律,采取了养蚕前消毒彻底,蚕期中通风排湿、熏烟防僵,蚕期后全面彻底消毒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了家蚕三龄起蚕白僵菌分生孢子感染蚕体蚕座后,漂白粉液剂和粉剂的消毒效果。结果如下:1.含有效氯0.5%和1%的漂白粉液对白僵菌分生孢子的消毒效果明显优于2%的漂白粉防僵粉;有效氯0.5%和1%的漂白粉液处理,及白僵菌对照与2%的漂白粉防僵粉处理间的白僵病感染率,在统计学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2.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和2%的漂白粉防僵粉消毒蚕体蚕座,对蚕的生命力、茧丝质等无影响;3.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蚕体蚕座消毒的成本低于2%的漂白粉防僵粉。试验结果说明:漂白粉液剂消毒防治白僵菌是一种比粉剂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 桑蚕白僵病,近年来在我县发生较重,1981年秋刘家河大队因白僵病的为害,12张蚕平均单产只有7.5斤,1982年虽然建了共育室,进行了严格的消毒,但在3眠时已有少量发生。而关庄公社贺家庄大队20张蚕,5今初因白僵病严重为害,造成颗粒无收。此事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了两队的技术力量。贺家庄大队补养夏蚕12张,虽然进行了严格的消毒,但白僵孢子终因各种渠道进入蚕室,导致了发病,2眼提青中见到僵蚕,3眠中普遍发生,威胁严重。于是我们从4令饷食开始,分别在刘家河大队春蚕期和贺家庄大队夏蚕期,采取了一系列消毒灭病的综合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僵病的蔓延,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1僵病症状僵病是蚕儿被感染真菌引起的一种蚕病。多湿的环境是引起僵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般春蚕期发生僵病较多。僵病感染发病较快,小蚕约3-4d,大蚕约5-6d,蚁蚕、起蚕及熟蚕最易感染。发病后蚕儿皮肤上出现大小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排粪不正常,稍有吐液现象,死后尸体僵硬,全身长满菌丝及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20.
规模化小蚕共育中,单纯的利用药物已难以满足白僵病防治要求,而恒温控湿技术恰好可以满足其防治白僵病的需要。本研究表明,当蚕室温度控制在29℃±1℃,相对湿度低于80%,辅以空气消毒,可达到显著的白僵病预防和治疗效果,对3龄蚕的治愈率可达79.33%。恒温控湿技术是国内首次报道在规模化小蚕饲养中可治愈白僵病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