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在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自然界出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古代儒家“天人调谐”思想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要求人类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保护自然。这对于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塑造绿色生态伦理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谶纬思潮是产生于西汉成哀之际兴起于东汉的特殊的思想文化现象,它的出现给汉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无独有偶,汉画像石的出现、兴盛以及衰微与谶纬思潮遥相对应。本文笔者将试从两者概念、征兆图像和天人感应思想等几个方面揭示两者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画像石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遗存品,乐舞文化是汉画像石的审美景观之一.本文从民俗特征入手对汉画像石乐舞艺术进行研究,分析汉画像石乐舞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得以发展的社会因素;探讨楚文化、民族融合、厚葬等民俗文化对汉画像石乐舞艺术发展的影响,以期对汉代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石作为一门墓葬艺术,是绘画与雕塑结合的具有装饰作用的绘画形式,具有题材丰富、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层次分明、雕刻精湛、纹饰精美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研究它的艺术风格对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精神风貌、艺术追求、审美趋向大有裨益.汉画像石无论是从构图、造型、雕刻手法还是装饰特色等方面将成为当今美术考古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5.
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简称麒麟岗墓)于1988年考古发掘,共出土110块画像石,150余幅画像,是南阳出土画像最多的汉画像石墓。墓室由一前室、三主室构成,前室、中主室、北主室墓顶除画像石板外,上面还有小砖券顶。南主室没有画像石板墓顶,仅有小砖券顶。北主室与中主室之间利用柱石和横梁形成格洞相通,中主室与南主室隔墙东端有一扇石门相通,南主室西部有小砖铺砌的平台。(1)综合墓室构造和画像配置等情况分析,北主室与中主室应为男、女主人墓室,南主室则为放置陪葬品的侧室。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武梁祠汉画像石"神农执耒图"的研究,分析得出神农是广大劳动女性的化身,并从考古学、文字学考证耒的发展历史、形制及主要功能,揭示了耒在农具史上的地位及其在文字发展方面的影响,指出"神农执耒图"中神农所执之耒是后世改进的形态,耒耜其实是由耒和耜两种独立的原始农具结合演化而成的一种复式农具。  相似文献   

7.
8.
金爱秀 《农业考古》2012,(6):246-248
南阳英庄分布着不少画像石墓,其出土画像石内容广泛,长期以来被学界关注。1990年,《南阳两汉画像石》(1)公布的斗鸡画像更是引起了学界的探讨。学者撰文对其图像进行考释,对其寓意进行探究。(2)但笔者认为其中的图像考释和寓意探究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故撰文以辨之。为了便于比对分析,笔者首先将其图像简述如下:画像  相似文献   

9.
和谐生态伦理观是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的观念创新,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上。人类利益至上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基础;平衡协调发展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0.
汉画像中体现汉代物质文明的图式资源非常丰富,建筑、服装、农耕生产等汉画像图像就显示了汉代较高的物质创造水平。建筑中的门、阙、楼阁、庭院,服装中的深衣、襦、袴,农耕生产中的耘、籽、耧、耱等物质资源在汉画像中都有丰富的形态和内涵。它们或是对前世创造的承传,或是对前世成果的创新,文明传统在这些物质图式资源中转变成内涵丰富的图像符号,影响后世物质文明的创造。在当下图像时代,它们能够成为多种图像创意产业和设计行业的民族个性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生态伦理学理论,对满族民间故事中的动植物报恩母题进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敬畏自然、万物平等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生态伦理观念,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满族民间故事的文本价值;另一方面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人对动植物生命肆意践踏的当今世界,对满族民间动植物报恩故事的生态伦理观解读将会对人类中心主义者起到感悟和警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水安全含义出发,对陕西省水的情势和水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论述了河流道德伦理观,并以渭河为例说明了维护渭河健康生命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退耕还林(草)、降低潼关高程、减少渭河洪水灾害、加强渭河水环境治理、减少污水排放量、节约用水、保证生态用水、以外流域调水弥补资源性缺水、注重城乡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云南农业大学1077名在校大学生的环境价值与伦理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环境价值观呈多元化,持“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4%、25%、21%和31%.(2)50%-87%的学生认同“不同地域公平”,67%-100%的学生赞同“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54%-83%的学生“非常关心,热爱并敬畏大自然”,对环境价值的构成认识较好.(3)部分年级专业的学生中,20%-38%和18%-30%分别持有“地域不公平”和“代际不公平”的环境伦理观,20%-38%和18%-30%的学生持有“不同地域和代际”不公平发展的环境伦理观,20%-32%的学生只关心身边的环境,33%-52%和36%-64%的学生持有“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和“不愿意付出自身利益以保护环境”的认识.(4)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和伦理观存在专业与年级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他者"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女性主义的一个中心概念。从西方的"他者"概念出发来探讨传统儒家女性观中的"他者"意蕴,直面女性主义的挑战,是促进儒家女性观创造性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邹城市社会与自然概况邹城在夏代属徐州之域,商代隶属奄国,西周初年颛顼后人曹侠受封于此,国号曰邾,附属于鲁国,为子爵。春秋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于繹,在峄山之阳建造规模宏大的邾国都城;邾穆公时改邾为驺。秦统一后,在邾国故地  相似文献   

16.
王玲 《农业考古》2008,(6):230-233
汉代音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其在音乐理论形成、乐器种类、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都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汉画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汉代音乐文化发展、转型做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儒家大同理想与小康图景地分析,对儒家民本思想以及儒家和为贵价值观地阐释,说明了儒家行政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文明意识逐渐在世界各国产生。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件的发表,是人类建构生态丈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如今随着对环境问题的密切关注,生态文明已并获得全人类的普遍认同和各国政府的大力倡导,因此在生态文明语境下对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有了更高的要求及特点。作者主要以在生态丈明时代中提出的环境法治价值理念——可持续环境伦理观为例,探讨了生态文明语境下对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一 《河南农业》2016,(21):61-62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它源于丧葬文化,是丧葬文化最直接的感性显现。纵观汉代画像石的画面,无论是现实生活画面还是神话形象,无不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追求生命的永恒不朽,成为渴望生命永恒的图式。  相似文献   

20.
重功利、重教化只是儒家诗学的一个方面。乐天乐地乐时乐万物是儒家“快乐诗学”的具体体现。儒家富有韵味的哲学观念、诗学观念张扬了儒家的快乐人生观,诠释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