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瓜种子中存在着腐胺、亚精胺和精胺三种内源多胺.高活力种子在萌发初期,精胺、亚精胺和腐胺含量逐渐增加,在12h时达到最大值、而低活力种子精胺、亚精胺和腐胺含量呈现下降.同时,腐胺与亚精胺和精胺含量之比,在高活力和低活力的种子均随着种子的萌发而逐渐下降,而精胺与亚精胺含量之比在萌发初期均呈下降的趋势,但萌发12h后,高活力种子其比值即转变为迅速的增加,而低活力种子至18h后才可见比值的缓慢增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RNA和DNA含量的变化模式与精胺和亚精胺含量的变化极相似.本文认为,种子萌发的能力与内源多胺含量变化有关,可能取决于多胺间的相对比值.  相似文献   

2.
以柑果实为试材,就果实成熟期及贮藏期内源多胺和水杨酸含量变化以及用多胺和水杨酸浸果的保鲜防腐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实成熟期及贮藏期较高的多胺和水杨酸含量有利于采后贮藏保鲜;果实采后用100 mg/kg的腐胺、亚精胺、精胺或400 mg/ kg水杨酸处理,贮藏3个月后,腐烂率和失重率仅为对照的1/6~1/2,其防腐保鲜效果以水杨酸和精胺最佳,其次为亚精胺和腐胺.  相似文献   

3.
以金太阳杏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通过喷洒1 mmol/L亚精胺、1 mmol/L多胺合成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MGBG),进行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游离态多胺(腐胺、亚精胺、精胺)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喷洒亚精胺后可增加其叶绿素总含量,增强其光合性能,相对降低其游离态多胺腐胺含量,增加亚精胺、精胺的含量;喷洒MGBG后降低其叶绿素总含量,相对降低其光合性能,增加游离态多胺腐胺含量,降低游离态多胺亚精胺、精胺含量,分别喷洒MGBG、亚精胺后,可相对提高其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性能,游离态多胺腐胺含量最高,亚精胺、精胺含量则相对提高。由此得出,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可调节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的光合性能和3种游离态多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以Peng柑果实为试材,就果实成熟期及贮藏期内源多胺和水杨酸含量变化以及用多胺和水杨酸浸果的保鲜防腐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实成熟期及贮藏的较高的多胺和水杨酸含量有利于采后贮藏保鲜;果实采后用100mg/kg的腐胺、亚精胺、精胺或400mg水处理处理,贮藏3个月后,腐烂率和失重率仅为对照的1/6 ̄1/2,其防腐保鲜效果以水杨酸和精胺最佳,其次为亚精胺和腐胺。  相似文献   

5.
多胺与板栗花性别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板栗花性别分化期内源多胺含量变化以及外源多胺对板栗花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板栗雄花分化期,抽生结果枝的芽内源腐胺和亚精胺含量高于抽生营养枝的芽;在板栗雌花分化期,抽生结果枝的芽和抽生营养枝的芽内源多胺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内源腐胺含量在萌芽前降至最低后到萌芽时升至较高水平,内源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在萌芽前均略有上升,到萌芽时迅速升至较高水平;在雄花分化期和雌花分化期,抽生结果枝的芽均以亚精胺含量变化幅度最大,腐胺次之,精胺最小。板栗雌花分化期施用外源多胺,外源腐胺对花芽分化(尤其是雌花分化)有显著抑制作用,亚精胺对雌花分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亚精胺与D-精氨酸处理对赛买提杏多胺降解相关酶活性变化及转化产物γ-氨基丁酸的作用。分别用0.1mmol/L亚精胺和0.1mmol/L D-精氨酸溶液处理绿熟期新疆赛买提杏,于(25±2)℃条件下贮藏7d,分析不同处理对腐胺、亚精胺、精胺、γ-氨基丁酸含量及多胺氧化酶、二胺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精胺处理能提高赛买提杏中精胺、亚精胺与γ-氨基丁酸含量,降低腐胺含量,且抑制了多胺降解相关酶活性,D-精氨酸处理降低了杏果中腐胺的含量,促进了多胺降解相关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唐明  王文丽  周莹  冯轶  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23-2425
[目的]探讨豆梨(Pyrus calleryana Dcne)和杜梨(P.betulaefolia Bunge)砧木根系中多胺代谢与其耐高温胁迫的关系,对维持根系正常代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豆梨和杜梨实生苗为试材,比较了45℃处理下2种砧木叶片落叶率的变化,以及在30和45℃下供试材料根系内源多胺种类、形态和含量变化。[结果]豆梨达到65%落叶率的时间比杜梨早8 d;2种砧木根系中均存在游离态和结合态腐胺、己二胺、亚精胺和精胺4种内源多胺;高温胁迫导致2种供试材料的游离态和结合态腐胺、亚精胺及精胺的含量均升高,其中杜梨根系中游离态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以及结合态精胺含量显著高于豆梨。[结论]多胺代谢变化与供试材料的耐高温胁迫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纳豆发酵过程中的生物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通过丹磺酰氯柱前衍生,用HPLC对纳豆发酵过程中的生物胺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纳豆发酵过程中可产生亚精胺、精胺、腐胺和酪胺。发酵12至18h,生物胺含量从268.7±0.32mg·kg-1增加到347.7±24.31mg·kg-1,18~24h生物胺含量变化不大。纳豆中95%以上的生物胺是对人体没有直接毒性的多聚胺,其中亚精胺约占70%;对人体有直接毒性的生物胺只检测到酪胺,其含量小于14mg·kg-1。在2种商品纳豆中检测到亚精胺、精胺和腐胺,没检测到酪胺,总生物胺含量分别为84.1±1.52mg·kg-1和104.0±4.30mg·kg-1。  相似文献   

9.
以杜梨和豆梨实生苗为试材,比较45℃温度处理下两种砧木叶片落叶率的变化,以及30和45℃温度处理后供试材料叶片内源多胺种类、形态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豆梨达到65%落叶率的时间比杜梨早8d;两种砧木叶片中均存在腐胺、己二胺、亚精胺和精胺;杜梨叶片游离态和结合态腐胺含量显著高于豆梨;处理16d后,豆梨游离态腐胺含量快速下降至10nmol·g-1以下,与平均落叶率达到65%所需时间一致。表明多胺代谢变化与供试材料的耐高温胁迫能力有密切关系,高温胁迫使得两种砧木叶片游离态和结合态腐胺含量逐步下降,并且导致游离态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增加,其中杜梨增加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薄层层析-荧光测定法研究了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质量摩尔浓度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多胺与中国石蒜花芽分化的关系。中国石蒜在不同发育期3种内源多胺存在有规律的非同步变化。腐胺和精胺2种多胺变幅较大,亚精胺变幅较小。在开花前的花原基分化期,腐胺质量摩尔浓度明显高于亚精胺和精胺,7月上旬外鳞片、中鳞片、内鳞片和茎尖中腐胺质量摩尔浓度分别为1.238,1.676,2.313,1.451 nmol.g-1,为同期精胺质量摩尔浓度的1.48,1.90,2.56,1.40倍,亚精胺的1.97,2.69,3.66和2.09倍;花期腐胺质量摩尔浓度下降,而精胺剧增,8月中旬外鳞片、中鳞片、内鳞片和茎尖中精胺分别为1.462,1.502,1.682和1.536 nmol.g-1,为同期亚精胺的1.87,1.90,2.04和1.76倍,腐胺的1.28,1.15,1.28和1.00倍。茎尖与内鳞片是鳞茎内源多胺最集中的部位。鳞茎4部分多胺质量摩尔浓度排序为茎尖>内鳞片>中鳞片>外鳞片。图4表2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