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为探讨热量、降水量及辐射资源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基于甘肃农牧交错带45个气象站点197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主要粮食作物(春小麦、冬小麦和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数量统计分析方法计算3种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50年来,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冬小麦和春玉米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太阳辐射量呈下降趋势;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从北到南、东北到西南和南到北呈递减趋势。热量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3种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有正效应,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增速分别为32.17、48.11和48.35 kg·hm-2·a-1。降水变化对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春小麦和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有正效应,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增速分别为5.10和7.16 kg·hm-2·a-1;降水变化对部分区域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产生负效应,气候生产潜力平均降速为0.12 kg·hm-2·a-1。辐射变化对该区域大部分地区3种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有负效应,气候生产潜力平均降速分别为1.81、2.35和8.66 kg·hm-2·a-1。总体来看,气候资源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大部分地区春小麦、冬小麦和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表现出正效应,但对临洮、灵台和靖远等地区的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给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啤酒大麦垄作沟灌栽培的水肥管理提供参考,通过裂区试验,设置4个不同灌溉定额(1 500 m·hm-2、2 100 m·hm-2、2 700 m·hm-2和3 300 m·hm-2)和3个不同施肥水平(N 75 kg·hm-2+P2O556.25 kg·hm-2、 N 150 kg·hm-2+P2O5112.5 kg·hm-2、N 225 kg·hm-2+P2O5168.75 kg·hm-2),研究了灌水和施肥对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施肥量及水肥互作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当灌溉定额从1 500 m·hm-2增大到2 700 m·hm-2时,啤酒大麦千粒重提高5.36 g,成穗数增加1.16×106·hm-2,增产57.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12%;灌水量超过2 700 m·hm-2时,增产效果不明显。在N 75~150 kg·hm-2、P2O556.25~112.5 kg·hm-2范围内,增施肥料有利于啤酒大麦千粒重和穗粒数增加,并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溉定额2 700 m·hm-2、纯N 150 kg·hm-2、P2O5 112.5 kg·hm-2条件下,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6 239.84 kg·hm-2和13.33 kg·mm-1·hm-2,水肥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3.
夏玉米耗水特性与灌水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夏玉米经济产量与耗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玉米苗期阶段吸水范围主要在0~20cm土层,中、后期吸水范围主要在0~40cm土层。大口期以后缺水,穗粒数和千粒重与0~100cm深土层绝对含水量的关系呈二次函数变化。夏玉米耗水量前期少,后期多,9000kg/hm2产量水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6750mm/hm2左右,平均耗水强度69.5mm/hm2·d,拔节期~大口期67.7mm/hm2·d,大口期~开花期81.2mm/hm2·d,开花期~乳熟期78.5mm/hm2·d。乳熟期~成熟期65.7mm/hm2·d.阶段耗水量动态分布为:苗期阶段990mm/hm2,穗期阶段2175mm/hm2,花粒期阶段3639mm/hm2,生育前半期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46.5%,后半期占53.5%。模系数分布动态为:苗期阶段14.6%,穗期阶段31.8%,花粒期阶段53.5%。各生育阶段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为:播种~拔节田间相对持水量70%~60%,拔节~大口70%~75%,大口~开花70%~80%,开花~乳熟80%左右,乳熟~成熟80%~705。夏玉米灌溉水分生产效率表现为报酬递减规律,底墒水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其次为开花水,9000kg/hm2夏玉米的水分生产效率为60kg/mm·hm2。夏玉米灌水最佳经济效益有一个适度,9000kg/hm2左右的适度值为1800~2400mm/hm2左右。正常年份夏玉米全生育期浇4水为宜,灌水定额以底墒水450mm/hm2,开花水、乳熟水、蜡熟水各675mm/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在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降雨分布不合理和肥料利用效率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为提高该地区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于2017-2019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站进行冬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普冰151,采用施氮和灌水二因素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W0:0m·hm-2;W1:600  m·hm-2;W2:12 00 m·hm-2),灌溉方式为微喷灌;施氮量为副区(N0:0 kg·hm-2;N1:75 kg·hm-2;N2:150 kg·hm-2;N3:225 kg·hm-2;N4:300 kg·hm-2),研究了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水氮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灌溉能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增加而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冬小麦产量不会显著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升高而降低。因此,施氮量150 kg·hm-2配合越冬灌水600 m·hm-2,能够在保障高产的基础上,提高水、氮利用效率,降低种植投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关中平原小麦高产高效水氮运筹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掖单22超高产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东先旺  刘树堂 《玉米科学》1999,7(3):058-061
对夏玉米掖单22超高产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掖单22产量水平达到13500kg/hm2,适宜密度为75000株/hm2左右,产量结构为75000穗/hm2左右,穗粒数480左右,千粒重380g左右,经济系数0.52。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花前快、花后稳、蜡熟后衰减缓,最大叶面积系数(LAI)5.5左右,成熟期保持2.5左右;总光合势(LAD)330万m2·d/hm2开花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5%;群体光合速率(CAP)全生育期平均6.5gCO2/m2·h开花期高峰值10gCO2/m2·h左右;净同化率(NAR)全生育期平均7.8g/m2·d左右;干物质积累总量26000kg/hm2以上,开花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总量的60%左右;干物质生产率平均250kg/hm2·d以上。  相似文献   

6.
玉米和小麦间作农田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清种玉米、清种小麦、玉米和小麦间种比例分别为4∶1、3∶1和2∶2农田的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小麦和玉米的强烈竞争和相互影响使作物的农田水分动态变化和作物耗水量产生变异,以及受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最终导致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出现明显差异.其中3∶1间种具有较好的综合效果.小麦产量达到2707.2kg/hm2,玉米产量达到11191.5kg/hm2,而清种小麦和清种玉米的产量分别为2355kg/hm2和10153.5kg/hm2.  相似文献   

7.
早熟玉米新玉9号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斌  王友德 《玉米科学》2002,10(Z1):073-076
对新玉9号的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玉9号产量水平达到9 837.3 kg/hm2,适宜密度为82 500株/hm2,产量结构为82 500穗/hm2,穗粒数441,千粒重270.4 g,经济系数0.50左右.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前慢,中快,后衰缓.总光合势(LAD)201.2万m2·d/hm2,净同化率(NAR)全生育期平均为7.49 g/m2·d,干物质积累总量19 659.8 kg/hm2,全生育期平均群体生产率为173.94 kg/hm2·d.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确立了套种玉米施肥与产量的二元二次回归模型,模型经方差分析F值达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该研究的三个主放因子对量的影响大小程度是氮>磷>钾,其相关程度为0.93。经过模拟寻优,玉米单产9000-9750kg/hm2的N、P、K施量的优化组合是:玉米施氮360kg/hm2,施P2O569.8kg/hm2,施K2062.7kg/hm2。该施肥指标通过大面积生产示范验证,玉米平均产量在940-9600kg/hm2,比常规栽培田玉米产量7411.5kg/hm2,增产1993.5-2188.5kg/hm2,增产历26.9%-29.5%。增产效果显著。生产示范产量接近目标产量,说明该方程可以为大田预测,研究所得的施肥指标可以作为小麦套种玉米高产施肥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油、高淀粉玉米产量、品质与群体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产条件下探讨了高油、高淀粉玉米的群体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相同产量水平下,高油玉米收获指数低,形成单位重量子粒所需的生物量高,粒叶比低;而高淀粉玉米则相反,收获指数高,形成单位重量子粒所需的生物量相对低,粒叶比高.在11 250 kg/hm2左右的产量水平下,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的生物产量分别为26 000、23 000 kg/hm2;抽丝至成熟期的平均叶面积分别为50 280、41 550 m2/hm2;叶面积持续期分别为270、220万m2·d/hm2左右.保持花后较高的叶面积、叶面积持续期,防止植株早衰是实现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耐密玉米杂交种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山西长治地区生态条件下的种植密度效应,分析了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9.0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056.0~13 526.0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为4.2~6.2,蜡熟至完熟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7.53%,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2~8.3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8.82万穗/hm2、穗粒数524~466粒、千粒重332.0~329.0 g。先玉335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714.5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4.0~5.2,蜡熟至完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6.42%,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9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穗/hm2、穗粒数538粒、千粒重339.9 g。  相似文献   

11.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crosporazeae-maydis<\i> Tehon&Daniela)引起的一种病害,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我国陈刚于1991年在辽宁省发现该病,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均有发生,并已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从症状、病原、流行规律、发病条件、抗源鉴定、抗性机制、抗性遗传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今后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Potatoes were grown in plots, pots or containers in a glasshouse or under a rainshelter. Water was withheld from emergence onward or from tuber initiation onward in some treatments. The number of stolons per stem was greatly reduced but the number of tubers + tuber initials per stolon remained unchanged (cv. Radosa) or increased (cv. Bintje) as a result of the earliest drought treatment. The later dry period did not affect numbers of stolons and tubers (+ initials). These findings correspond well with data from field trials which were sampled for 13 consecutive years and which showed a highl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tubers per stem and total rainfall during the first 40 days after planting, which ranged from 17.5 to 120 mm.  相似文献   

13.
总结南华农场近年来的橡胶生产经验,提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割胶措施,抓好胶园标准化管理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等方面,可使橡胶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十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加入WTO的挑战,结合大石桥市农业具体情况,阐述了大石桥市农业发展的三点措施。指出,发展六项优势产业,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切入点,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抓好农业人才素质、技能培训,激励技术创新,是解决大石桥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甜菜需钾特性及钾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钾对甜菜营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施钾促进了株高、叶片和块根的生长。植株含钾量随着生物量的增大而减小,前期植株中钾的含量4.05%~5.17%,中期3.48%~5.02%,后期3.02%~3.95%;植株吸钾量则随着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加,前期0.28~0.93g/盆,中期1.82~2.51g/盆,后期3.33~5.0g/盆,盆栽试验施钾较对照平均增产10.2%,田间试验平均增产12.2%,钾的适宜用量为K2O60~120kg/hm2。甜菜需钾高峰期为中到后期  相似文献   

16.
高纯度茶氨酸的合成与特性(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一种改进的茶氨酸(γ-谷酰基乙胺)的合成方法,包括L-谷氨酸的去氢成为吡咯烷酮羟酸(PCA),然后再加纯的乙胺(99%,气-液)反应,得率92.6%,再在84%乙醇溶液中重结晶后,高纯度茶氨酸(A型) 的得率37.4%。其结晶在透视和扫描电镜下呈长方形棱柱,具丝光状。A型茶氨酸的融点为224℃。B型茶氨酸从L-PCA合成,为甘蓝叶状,边缘呈波浪型,融点217—218℃。用HPLC分析证明,A和B型茶氨酸是混合异构体,A型含47.9%的L-茶氨酸,B型含90.9%的L-茶氨酸,100%的L-茶氨酸的旋光度(á)为+8.57。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了四个花生栽培品种和一个异源四倍体野生种的花器官形态建成以及异型雄蕊的发育过程,以期为解释花生花发育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和花生育种提供形态解剖学依据.试验以花生普通型弗罗蔓生(Aachihypogaaavar.hypogaea'Florunner')龙生型永城小麻壳(A.hypogaeavar.hirsuta'Yong-cheng Xiaomake)、多粒型四粒红(A.hypogaea var. fastigiata 'Silihong)珍珠豆型白沙1016(A. hypogaea var. vulgaris 'Baisha1016')和异源四倍体野生种A. monticola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对花生花器官模式形态建成、雄蕊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两侧对称,常见花器官融合。花器官起始顺序为萼片一雄蕊、心皮一花瓣,共同原基的出现打乱了由外向内的器官起始顺序;对萼雄蕊早于对瓣雄蕊发育;旗瓣、翼瓣、龙骨瓣在花发育后期特化形成。五个品种花发育进程相同,对萼雄蕊、对瓣雄蕊环状相间排列,药室分布大致相同,仅退化雄蕊数量上有差别。退化雄蕊仅存花丝,无花药。雄蕊维管的大小与雄蕊发育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93份样本的调查结果表明,用穗垂角和穗高与穗投影长度之比可以表示水稻在田间生长状态下蜡黄至成熟期这段时间穗的姿态,从表示穗姿态的两个参数分布来看,存在着籼粳两亚种间的差异籼〉籼并有中间类型存在,籼粳交F1植株穗姿态受粳稻亲本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概述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国内外现状,分析海南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并针对海南目前新品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亚麻鲜茎雨露沤制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广文 《中国麻业》2002,24(2):18-21
雨露麻以其生产方式简单,成本低,不污染环境而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雨露麻采用人工收获,在多雨季节里原茎保存困难,常发生霉烂。给工农业均造成损失。鲜茎雨露沤麻技术的提出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使沤麻时间提前10天左右,亚麻收获就开始沤制,充分利用了亚麻收获季节的高温和降雨。沤麻速度快,沤麻时间缩短,降低了生产成本,麻率相对提高0.5-1个百分点,纤维强度增加1.2—2.7kg。此项技术对我国雨露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