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芦笛 《食用菌》2019,(1):66-67
1929年在浙江杭州出版的《四季栽培人工香菰简易种植法》是近代食用菌栽培新技术方面的专书,但是在迄今关于近代食用菌历史与文化的相关研究中受到了忽视。介绍该书的内容,指出其中的技术背后裹挟着商业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3民国时期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全面传播民国时期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载体,主要分散在有关国人自编的食用菌栽培图书与撰写的论文中。其中菌种专论3篇,即《人工种菇之菌种问题》(1937)、《西洋菌种的培养法》(1937)、《蕈种之制造法》(1937),栽培论文约8篇,即《种蕈新法》(1916)、《蕈之栽培》(1922)、《中国食用蕈种类与西洋蕈培养法》(1927)、《洋蕈之栽培》(1931)、《食用菌之栽培法》(1932)、《洋菰实际  相似文献   

3.
芦笛 《食用菌》2020,(1):77-78
1929年在浙江印行的《四季栽培西洋香蕈种植法讲义》一书是关于西方双孢蘑菇栽培的专书,殆至今日,已颇为罕见。该书由“新森垦殖场园艺部”译述,系译自日本的《洋蕈栽培》(1926)一书,由此也丰富了对近代中日食用菌或农业知识交流的认知。“新森垦殖场”与近代积极推广食用菌栽培的余小铁创办的“杭州湖墅工艺实验(总)社”关系密切。余小铁很可能也是“新森垦殖场”中的一员,而“新森垦殖场”很可能也位于杭州,甚至杭州湖墅。  相似文献   

4.
以野生红冬蛇菰不同溶剂提取物为试材,采用牛津杯法、微量肉汤稀释法考察红冬蛇菰不同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探讨其活性成分作用下的抑菌机理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以期为红冬蛇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红冬蛇菰不同极性提取物均对革兰氏阳性菌G~+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细菌增殖及离子外渗受到抑制;当环境pH升高以及Na~+、K~+、Ca~(2+)、Fe~(3+)金属离子存在时对抑菌活性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在热处理下表现出较好的抑菌稳定性。野生红冬蛇菰不同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G~+菌活性及稳定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紊乱细胞正常代谢,从而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贾身茂 《食用菌》2019,(2):77-80
《齐民要术》中记有"菰菌鱼羹""椠淡""缹菌法""木耳菹"四款食用菌菜肴的烹饪方法,还记有"蘧蔬"和"?"两物种。这些对北魏时期以及以前我国食用菌的烹饪技术和大型真菌物种的记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对此以往尚无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依据缪启愉的《齐民要术校釋》(1982)一书,对这一农书中记述的食用菌烹饪及其物种,进行了全文录出与简要的评述。提出《齐民要术》中至少记载有3个大型真菌物种;其对食用菌的烹饪技术是我国食用菌烹饪技术的滥觞;木耳之名称是首先记载在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公元100-121年)中唯一食用菌名称,又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几次出现,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另外,还阐明木耳在古代虽然名称较多,但却是我国较早已经普遍食用的大型真菌。  相似文献   

6.
晚清报刊中发表的食药用菌专篇文章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食药用菌历史与文化而言具有重要价值。选录《种木耳法》(1907)、《种菌新法》(1908)、《草菇种法》(1908)、《日本冬菰栽培法》(1909)和《日本冬菇选木法》(1909)五篇文章,试加标点,并略加介绍,供广大研究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2017,(6)
晚清报刊中发表的食药用菌专篇文章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食药用菌历史与文化而言具有重要价值。选录《种木耳法》(1907)、《种菌新法》(1908)、《草菇种法》(1908)、《日本冬菰栽培法》(1909)和《日本冬菇选木法》(1909)五篇文章,试加标点,并略加介绍,供广大研究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淮安是一座水上城市,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广布的湿地环境蕴育了蒲菜、莲藕、茭白、水芹、慈姑、荸荠、菱角、芡实等非常丰富的水生蔬菜资源,其中出产茭白的菰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而且具有特殊历史与文化意味的植物。茭白———翠禾飘香远茭白,又称茭笋、茭瓜、菰首、蘧蔬、绿节、高瓜等,是禾本科(Gramineae)菰属(Zizania)植物  相似文献   

9.
芦笛 《食用菌》2019,(4):77-80
部分有关食用菌的近代文献至今已不易得见,不利于学者系统梳理近代食用菌历史与文化。这些稀见文献中,就包括刊于《实验工艺》的《稻草种兰花菰法》(1931)一文,以及余小铁于1935年出版的《草蕈栽培术》一书。这两份文献都与草菇栽培技术有关,其发行地也都是杭州湖墅。二者都含有对草菇栽培的经济利益的评估,也见证了草菇栽培技术在1930年代上半叶的传播,值得学者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5民国时期香菇"段木栽培"概念的形成及其技术改良5.1"段木"的概念与定义"段木"作为食用菌栽培尤其是香菇栽培的一种基质,最早提出时间尚无确切考证,但是在近代出现则是无疑。在民国时期最早的香菇论文为曾济宽1921年撰写的《香菰培养法及其培养经过》,并未使用"段木",而是用"培养木"。林木1934年撰写的《森林副产物之香菰栽培法》也未见"段木"二字。两篇文献作者都是从日本留学回国后经实践撰写,可间接说明"段木"这个名词不是来自日本,而是民国时期我国科技  相似文献   

11.
华君 《花卉》2010,(4):8-8
穗花蛇菰(Balanophora laxiflora Hemsl),又名地荔枝,蛇菰科蛇菰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种。多生长于海拔700~2400米的山谷阔叶林中,但作者在广东阳春进行野外植物资源调查时,见到了这种奇特的植物,最低海拔仅50米。穗花蛇菰的根状茎一般生长土中,不易被发现,但当偶被雨水冲刷露出十表者有时可见到块状的根状茎;开花时节根状茎顶端抽出鲜艳的花茎,花茎呈圆柱形,  相似文献   

12.
第三章香菇香菇别名:冬菰、厚菇、薄菇、花菇(商品名)。香菇是属于伞菌目(Agaricus)、侧耳科(Pleurotaceae),香菇属(Lentinus)的真菌。1313年王桢的《农书》中已记载了香菇栽培。近代更加发展。香菇不但味美,而且据资料证明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现已从香菇中分离出调味品5′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几年水污染的严重,以水生植物为主的污水处理和富营养水治理成为现阶段工作的研究重点。经过研究筛选出一些能有效改善水质的水生植物,如菰和菖蒲。本文对菰和菖蒲对污染水体净化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原文 《黔书》之鸡 鸡 ,“负苞之族,“肉芝”之远裔也。一名“ 夺”。所生之下,多“白 ”,气所蒸也。秋七月,生浅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则纷批如鸡羽,故曰 “鸡 ”;以其从土中出,故曰“ ”。种有二,惟紫者可茹,白能伤人,  相似文献   

15.
贾身茂 《食药用菌》2019,(4):287-291
分析从元《王祯农书》(1313)"菌子"篇,到民国时期李师颐的《银耳香菇繁殖律》(1940)一书等诸多文献,追溯"砍花"一词的渊源和演变过程。明确"砍花"一词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1938年浙江省农业改进所《香菰繁殖试验计划纲要》一文中。20世纪50年代后陈梅朋、唐健和陈其东先后解释了"砍花"一词的意义与操作。1960年由张芸等在其《香菇栽培方法》一书中总结命名为"砍花法种菇"。1993-1994年张寿橙在《中国食用菌》上连载了"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一文,对我国古代延续800多年的香菇栽培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1994年黄年来主编的《中国香菇栽培学》完整系统的对砍花法栽培(或砍花栽培法),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总结。2006年由《食用菌术语》GB/T12728-2006规范为"砍花栽培wood cutting cultivation"。  相似文献   

16.
弓明钦、陈羽、王凤珍、陈应龙编著的《松茸》 1999一书 ,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书号IS BN 7- 5416- 13 4 9- 5CIP核字 ( 1999)第 53 783号。松茸类真菌是一类美味和高贵的食菌 ,不仅清香可口 ,且因含有丰富的多醣 ,对人体存免疫促进效益 ,加以菌肉白嫩 ,久为日本上层人士的珍贵佳肴 ,席上珍品。近十余年来 ,我国由不被重视 ,而逐渐到采菌致富 ,由封闭到出口赚汇 ,迅速发展 ;如不重视资源保护 ,竭泽而渔的开发 ,势必由溯危而灭绝 ,因为该菌是与松、栎等树的共生菌根菌 ,目前尚不能人工室内培养 ,故对该菌的知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常山微生物总厂徐序坤与王林编著的《山珍猴头菌栽培技术》一书,最近已由上海科普出版社出版。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所长黄年来研究员为该书写了序言。徐序坤等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成功地培育出了“常山猴头99号菌株”并应用于生  相似文献   

18.
根书——《虎》,纯系自然而成,其形清晰优美,其神气韵生动,根友赞日:“笔走龙蛇势劲苍,颜筋柳骨旭书狂。君为艺苑添精品,细赏方知韵味长。”众友之励,故作粗识,以得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9.
<正>岭南盆景成型不易,刀刀见真功。这株山油柑经17年的培育方成型。由于干身极具书法中的行笔意趣,偶读唐·韦续《书诀墨薮》:"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又见《宣和书谱·草书七》:"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悟其昧,故定名为《惊蛇入草》。  相似文献   

20.
正3民国时期香菇传统栽培的技术状况3.1民国时期香菇传统栽培技术我国的香菇栽培起源于浙江省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其他省份如闽、赣、皖、粤、桂、鄂、湘、云、贵、川、陕等的香菇栽培,历来都是由这三县菇民扩散去的。因此民国时期记述香菇传统栽培技术的文献,以《浙江省建设月刊》刊登蔡起周撰写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之香菰业》(1934)的调查报告最具代表性。该文分七部分:"一、绪言,二、香菰之沿革,三、香菰之类别,四、香菰与三县农村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