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京津冀地区7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现状及成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的评价模型对园区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途径日益丰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示范与辐射带动效益持续提升;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京津冀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创新能力指数仅为0.316;各园区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各园区创新能力变异系数高达56.5%;园区创新能力处于主要由创新支撑驱动的起步阶段,对创新能力指数贡献率为36.72%,集成示范和辐射带动功能尚未显现。应通过鼓励园区建设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园区带动能力、推动园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等措施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和引进推广的重要载体,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量化国家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的成效。通过对创新能力评价的梳理,从生态位角度出发,构建包括创新群体、创新资源、创新效率、创新活力、创新环境5个方面25个二级指标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18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HP-TOPSIS法确定创新能力评价得分,同时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及障碍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济宁园区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远高于其他园区,且创新群体、创新资源、创新活力及创新环境分项得分居首位;创新引领区最大制约因素为当年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数,创新示范区及创新稳健区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均为企业R&D经费支出。基于此,不同类别园区应结合实际情况,抓住平台优势、创新资源汇集等不同方面的关键因素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4.
5.
6.
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2001年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通过对20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取得成效和发展模式研究,归纳总结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型、农业高新科技引领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带动型5种典型模式的特点和成效,最后提出了"十... 相似文献
7.
8.
深圳没有农村,但是以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为主的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较为顺利。运用态势分析法,系统阐明了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外部机遇和需应对的外部威胁。根据矩阵策略配对原则,提出加快生物育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商业育种模式,提升生物育种国际竞争力,拓展园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促进深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山东莒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从农业、加工业、旅游业三大产业出发,研究产业融合视角下建设可持续高效运作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途径。莒南县产业结构模式单一,对现有特色农业资源挖掘度不高,三大产业协同性、契合性、关联性、耦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建设山东莒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产业联动机制,深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引导产业结构由总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更多信息、科技、资金、文化要素,增强内在发展动力。通过对产业融合视角下山东莒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新路径的探讨,以期为莒南及其他地方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特征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现状与问题,从基本职能的角度提出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结构布局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理念导入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中,提出现代农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重点,分别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和农业用地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引导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并给出相应的图则示意.最后将上述规划方法应用于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来源分析——基于知识、学习和社会资本的综合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是农产品及技术开发、技术成果市场化及规模化生产的主要载体,其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园区内知识基础及知识创造能力、经济主体的学习能力及社会资本能力。知识、学习和社会资本构成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3个基本来源,并为其形成一个综合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广西耕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特点,为科学合理利用和管理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景观指数和基尼系数法对广西耕地质量空间格局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桂西北山地区和桂南沿海区的耕地各自然质量等别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高,桂中溶蚀平原区和桂东北丘陵山地区集中程度较高;桂南沿海区和桂南低平原区各利用等别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高,桂中溶蚀平原区集中程度较高.自然质量等别组合类型分布呈西北部组合类型齐全程度高于东南部的特点,而利用等别组合类型呈与之相反的特点.同一指标区利用等别的多样性和组合类型齐全程度高于或等于自然质量等别.[建议]严格管控广西东南部的优质耕地,加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使土地等别向高等别聚集,提升耕地质量,同时量化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找出粮食生产能力区域格局特征,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从动机、过程、结果3方面探寻农业科技园区多主体价值共创机理。本文以杨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提炼出政策因素、市场动机、人才激励、资源整合、合作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个主范畴,构建出“驱动机制+多方互动+价值创造”的农业科技园区价值共创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5.
针对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本文利用大量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分析、筛选出符合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通过综合评分法对湖南省2008年—2012年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并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和GIS的森林生产力空间格局与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通过克里格插值获得的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图层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图层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和林木产量栅格图层。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方法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及林木产量分布图。通过对各生产力空间格局和分异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类型以高、中生产力面积占绝对优势,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的状态。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林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对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需求,结合实际应用与文献梳理,以园区创新主体为切入点,构建园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寻求其评价变量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尝试实现园区监测评价简约化、增强国家战略契合度、强化问题导向应用等。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产出效益、科技教育、成果示范、精准助农是影响园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中科技创新影响度最大。相关管理部门应针对创新引领型、集聚高效型、技术示范型、产业带动型、科技探索型5个类别园区发展对症下药,着力补齐建设短板。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关中地区麦红吸浆虫成灾的历史记载,及1948~2002年对吸浆虫在关中成灾的实际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灾害的空间格局特征是团块式,出现在局部地区,分布不均匀,团块大小不一,小到100~200m2,大到数公顷。麦红吸浆虫的灾害按照出现成灾田块的多少分为无灾( 级)、微灾( 级)、小灾( 级)、中灾( 级)和大灾( 级)5个等级,利用阶比法绘制陕西关中地区灾害阶比图,统计分析表明,陕西关中地区从1911~2002年的92年中,出现小灾( 级)以上灾害16年,占17.39%,成灾5次,相隔10年,19年,1年,32年;出现中大灾( 级与 级)10年,占10.87%,成灾4次,相隔1年,30年,1年;出现大灾( 级)7年,占7.60%,成灾3次,相隔1年,32年,均无明显的周期性。持续大灾2次,为1950~1952年和1985~1987年,均持续3年,相隔32年。是否具有30多年出现1次大灾的周期性,还需继续观察验证。每次大灾发生的地区不同,陕西关中地区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出现的2次连续3年大灾( 级),1950~1952年灾害最重的是关中中部的周至、户县、礼泉、兴平、武功,西部宝鸡地区(市)较轻,而1985~1987年严重灾害出现在西部的宝鸡地区(市)。 相似文献
19.
区域农业经济空间结构是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要素空间格局在一定地域上的综合反映。通过对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的综合特征的研究,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出区域农业经济空间格局。构建基于指标的空间地带性和空间独立性特征的指标体系,在ArcGIS平台上,以四川省为例,进行区域农业经济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并利用GIS技术实现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之间的关联,使区域农业经济的空间结构以图形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增强其可视性,从而为优化区域农业经济格局,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