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2—2020年UN Comtrade数据库农产品贸易数据,运用修正后的CMS模型,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变动分别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双向分解,从动态视角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看,出口竞争效应是促进第三阶段出口贸易规模增长的主导因素;出口结构效应的重要性上升,尤其是市场结构效应所发挥的影响显著增强;需求规模效应逐渐疲软。从中国农产品进口方面看,进口竞争力效应一直是影响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规模增长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供给规模效应对进口逐渐表现出抑制效应;进口结构效应逐渐提升,其中产品结构效应表现为阻碍作用,市场结构效应表现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闫国庆  高聪  闫晗  温淯淋 《农业展望》2023,(12):108-114
为探索中国进口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扩大中国自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进口,本研究基于2012—2021年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运用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从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和交叉效应3个方面对中国进口中东欧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CMS模型为评估中国进口中东欧国家农产品市场份额的变化、揭示中东欧国家在中国进口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变化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进口中东欧国家商品和服务结构的调整,审视了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的产品和服务类型的演变。结果显示:增长效应是影响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首要因素,表明中国农产品需求扩张是中国进口中东欧农产品增长的重要推力;中国进口中东国家农产品结构效应在逐步降低,综合竞争力效应则在稳步上升;中东欧的出口结构稳定性较强,但交叉效应呈现负相关关系,克服交叉效应的阻碍作用是应对中东欧对中国出口份额减少的有效方法。最后,从拓展市场增长点、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多边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世界葵花籽生产、贸易结构变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葵花籽生产规模波动上升,贸易快速发展。从生产上看,世界葵花籽生产区域分布相对集中,乌克兰和俄罗斯主产国地位较为稳固,不同国家葵花籽单产水平差异较为显著。从贸易上看,世界葵花籽贸易阶段性增长特征明显,葵花籽主要进口国集中在欧洲,主要出口国相对分散。从贸易流向上看,世界葵花籽主要进口国进口来源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匈牙利等国家,主要出口国出口流向荷兰、法国、罗马尼亚、德国等国家。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葵花籽贸易中占比较小,但对葵花籽油进口需求旺盛,在世界葵花籽贸易中地位显著提高。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世界葵花籽生产规模稳步扩大,贸易集中度逐步降低,中国在国际葵花籽市场上的重要性日趋增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分阶段分析2001—2014年中国猪肉产品和鸡肉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并用以多市场和多产品为对象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期分析影响中国猪肉、鸡肉产品出口的因素,对比结构、竞争、二阶效应产生的影响和贡献差异。最终得到以下结论:中国猪肉出口受结构效应的影响较大,外需的变化是出口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中国鸡肉出口增长得益于世界需求增加和竞争效应的正影响;在具体竞争效应方面,中国鸡肉产品较猪肉产品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市场分布3方面分析2001—2016年巴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发现巴西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产品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中国取代欧美成为了巴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基于CMS模型分解出口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第一层面的结构效应是促进巴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第二层面的增长效应是巴西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首要贡献因素,其次是整体竞争效应、纯二阶效应和动态二阶效应,产品结构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削弱了巴西农产品出口增长。据此提出促进巴西农业生产规模收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稳定中巴农产品经贸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锯材进口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中国锯材进口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优化锯材进口贸易结构和保障国内木材供需平衡提供科学依据。运用1997-2015年中国与10个主要锯材进口贸易国的面板数据,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锯材进口贸易的特点,引入新的变量构建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锯材进口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jt的估计系数为0.312,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中国锯材进口量将增加0.312%;两国之间的距离Dijt的估计系数为-1.765,说明中国与锯材进口来源国之间的距离每增长1%,中国锯材进口量将减少1.765%;两国人均蓄积量的差异ADFVijt的估计系数为0.451,说明两国人均森林蓄积差异每增加1%,中国锯材进口量将增加0.451%;中国经济增长对锯材进口影响并不明显,主要靠木材下游产业出口的拉动;进口锯材是出口木家具的主要原材料,中国木家具出口量FEit的估计系数为0.413,说明中国木家具出口量每增加1%,中国锯材进口量将增加0.413%;两国之间汇率Rijt的估计系数为0.037,说明人民币对锯材进口贸易国货币汇率每升值1%,中国从贸易国进口锯材量将增加0.037%;中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政策以及贸易伙伴国实施的原木出口限制政策均刺激了中国锯材进口量的增长。因此,应从促进锯材市场多元化、降低贸易运输成本、扩大植树造林、提高营林技术以及木材综合利用率等方面着手优化锯材进口贸易结构,降低锯材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内木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7.
运用CMS模型分析了云南省2001~2010年农产品出口增加的成因,结果表明,世界农产品进口规模的扩大、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产品出口结构适应世界进口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推动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且近几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成为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从分类产品上看,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促进植物性产品和饮料、烟草等产品的出口,而较弱的出口竞争力以及不合理的出口结构阻碍了动物性产品和动植物油脂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8.
采用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研究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的成因,结果表明:竞争力效应一直是中国输美纺织品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增长效应,产品结构效应对出口的作用最小。竞争力效应也是美国对华纺织品贸易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增长效应。从分类产品来看,竞争力效应对中国输美的纺织原料和纺织服装产品的贡献最大,而增长效应是美国对华纺织原料和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最核心要素。说明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是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中国对美纺织服装的需求增长是促进美国对华纺织品出口的最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9.
《农村科学实验》2006,(9):39-40
葵花籽油:葵花籽油是一种高品质中性食用油,是欧洲国家重要的食用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进口油脂品种主要是豆油、菜油、棕榈油等,葵花籽油每年进口量仅有1万吨。因此,发展葵花籽油这一特色油脂的前景广阔。如果采用先进的葵花籽加工工艺,将葵花籽加工成国际色拉油,将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3层次分解框架,逐层解析了2009-2020年中国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林产品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对RCEP国家林产品出口规模波动性增长;进口需求扩大是主导因素,但近年来有所下降,贡献主要源自进口整体规模的扩张,其次是产品和国别需求结构的调整;尽管国别和产品竞争力结构效应表现不佳,但由于出口相对价格大幅提升、数量份额快速增长、产品种类少量增加,出口整体竞争力效应的贡献日益突出;供需结构交互效应缓解了进口需求效应下降的不利影响,深化了出口竞争力攀升的贡献;而上述指标在不同国家和产业中存在异质性特征.因此,中国林产品出口需高度重视RCEP国家市场规模扩大效应以及国别和产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影响,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林产品价格、数量和种类竞争力,调整出口结构更好地适应进口市场需求,以实现出口规模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CMS模型对中国2000—2014年间影响我国畜禽产品进口贸易波动的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表明:造成我国畜禽产品进口贸易逆差波动的因素中,世界市场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在前期占主导地位,而在后期则有所削减;相反,国内市场的进口引力效应则急剧增长。同时,研究还发现我国畜禽产品进口结构的变动也愈加切合国际市场的变动。因此,要缓解我国畜禽产品的进口贸易逆差,在维持稳定的进口局面的同时,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优化商品结构。  相似文献   

12.
杏仁。长期以来,我国杏仁生产粗放,产量较低,鲜果供应期短,鲜食和加工原料供不应求。玫瑰。市场调查显示,我国药用、食用、化工用及出口玫瑰年需30万吨以上,而目前产量只有几万吨,市场缺口较大。所以玫瑰花蕾及干花蕾价格呈逐年上升趋势。葵花籽油。是一种高品质中性食用油,是欧洲国家重要的食用油品种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进口油脂品种主要是豆油、菜油、棕榈油等,葵花籽油每年进口量仅有1万吨。因此,发展葵花籽油这一特色油脂的前景广阔。如果采用先进的葵花籽加工工艺,将葵花籽加工成国标色拉油,将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辣椒。…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2—2016年俄罗斯农产品进口数据,运用CMS模型对俄罗斯农产品进口贸易波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俄罗斯农产品进口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增长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即国际经济因素与俄罗斯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合理是主要原因;而在进口额快速下降的第二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产品引力效应和增长效应,俄罗斯"进口禁令"和世界需求萎缩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草莓在世界小浆果生产中居于首位,中国草莓出口量世界排名已由1997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5位,分析中国草莓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旨在确定影响中国草莓出口的主导因素及影响程度,探析中国草莓产业出口的优势和不足。文章在对世界草莓和中国草莓的种植情况、出口现状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选取1997—2016年中国和世界草莓进出口数据分4期(5年为1期),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对中国草莓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规模效应、市场分布效应、竞争力效应三者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因时期而异,1~2期促进中国草莓出口增加的主导因素是市场规模效应,2~3期为市场分布效应,3~4期为竞争力效应。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中国草莓出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其中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关系,进口是出口的有效促进因素。但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出口在湖北省经济增长中的"导向性"作用不明显。因此,湖北省发展对外贸易时应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并重,既要积极扩大内需,又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陈昕 《吉林农业》2013,(1):21-23
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出现较快增长,在东盟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本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是东盟对农产品进口的总体规模扩大以及我国在东盟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导致的。产品结构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扩大对东盟出口,中国需要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进口是中国扩大粮食供给空间、有效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必要补充。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黑海地区小麦出口国在世界小麦出口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带动世界小麦出口市场格局和贸易流向发生变化的同时,为小麦进口国调整进口来源结构,实现多元化提供了机会。本文通过分析世界小麦出口贸易格局变化过程中中国小麦进口来源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在进口市场集中度、多样性、均匀性等方面的变化,认为当前中国小麦进口来源结构的供给脆弱性升高,安全性降低。为此,建议中国在未来小麦进口中应结合世界小麦出口动态变化,考虑适当增加从黑海地区新兴小麦出口国进口小麦,降低对传统小麦出口国的依赖,在实现中国小麦进口来源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使中国小麦进口来源更具多元化,降低小麦进口风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牛肉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国内牛肉供应缺口较大,而随着牛肉进口量的不断加大,中国已经超越南美成为新西兰牛肉贸易的主要市场,占其出口总量的32.9%.该文对中国进口新西兰牛肉贸易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新牛肉贸易具有进口数量增速明显、进口冰鲜牛肉占比增高、单位进口额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本优势突出等特点.梳理了中新牛肉进口现状,指出了中国牛肉进口发展中存在的进口贸易发展不稳定、合作以市场交易为主、企业间合作不足以及进口数量激增对国内牛肉市场产生冲击等问题,并提出了促进中国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食用豆贸易一直保持净出口状态,出口的食用豆产品主要为芸豆、绿豆和红小豆,进口的主要产品为豌豆。根据贸易分散度指数、劳伦斯指数、收益性结构变化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结果发现,中国食用豆的出口风险在增加,出口贸易结构与世界食用豆需求结构变动基本一致,但趋同变化幅度较小,且食用豆产业比较优势在不断下降。未来中国应该出台一些食用豆产业扶持政策,调整食用豆出口贸易结构,稳定并提升中国芸豆、绿豆和红小豆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君 《农业展望》2012,8(2):46-50
中国粮食贸易特点主要表现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以进口为主;贸易品种结构不平衡,进口来源国(地区)集中。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粮食进口在世界粮食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而出口占比已降至很低水平。中国粮食进口对国际市场相关粮食品种价格影响越来越大,也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粮价的联动性增强。粮食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贸易依存度可能进一步提高,需要平衡粮食自给和进口贸易的关系,确定合理的进口空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