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分析了非农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那些教育程度较好、社会资本丰富、家庭负担少、曾经有过务工经历的农户来说,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利于实现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南农村的调查,从家庭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在家留守现象形成的原因,指出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性别收入差距和传统性别分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实行性别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浩 《甘肃农业》2007,(5):68-69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作者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不利于本地转移,城市就业形势严峻阻碍了异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限制了就业范围,制度性因素则制约了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了解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参与的主要因素,引导劳动力资本存量向更优、更好方向转移。【方法】以河南省728家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随着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其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参与非农劳动,受教育程度、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对其非农参与也具有显著影响;相比河南省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概率较低。【建议】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教育投入,加大非农就业宣传力度,对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行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农村劳动力回流问题,对新型农业下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基于劳动力回流理论和Logistic模型研究了当前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其次引入空间效应对劳动力科学转移进行了探究;最后对农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耕地面积、打工地社会环境、家乡社会环境对劳动力回流有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至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包括农村收入、非农产业比重、文化和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6.
陈媛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2):197-200
对广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回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广州农村转移劳动力表现出以男性和整劳动力居多、年轻化、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等人口特征;而从就业特征来看,表现出非农化程度较高、务工期限较短、以就地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后之所以选择回流,既有宏观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劳动者个体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稳定性有助于深刻理解农民工就业现状。本研究基于CFPS2014和CFPS2016数据分析了家庭负担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负担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稳定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负担越重,非农就业稳定概率越低。识别就业状态变化的雇佣双方原因,将离职原因分为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后发现家庭负担对主动离职的影响更大。非农就业者年龄、性别、职业培训、工作地点、给其他人提供经济帮助金额、家庭医疗支出对非农就业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崔如慧  谷隽楠  沈阳 《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75-375,377
近年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不断加快,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相对于农村男性劳动力转移,仍有很大差距。以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镇为例,基于SWOT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村女性劳动力就地非农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钱海燕  汪雯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90-2293,2312
基于2009~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劳动力项目入户调查得到的陕西省6个县的微观数据,统计了非农就业者10年的工作经历,分析其在职业选择、就业地点、就业途径方面呈现的趋势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省内转移与跨省转移并存,逐渐趋向于跨省就业;在就业途径中自主就业与社会关系网络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从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就业渠道、户籍制度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和完善保障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了解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特征和规律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新疆昌吉和阿勒泰地区6个县(市)及18个乡村的实地调查,基于统计数据归纳分析了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家庭因素与其转移区位选择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家庭劳动力数量、家中未成年子女数量、家人健康状况与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选择具有相关性,而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的选择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面的费用。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非农就业转移,包括影响选择非农就业的意愿、非农职业选择的能力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为此,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是近来年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又一引人注目的现象。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体制政策的障碍以及外出劳动力的自身因素等几个方面。这部分劳动力回流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种种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和引导日渐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回流人员,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回流,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隋帆  汪雯  栾江  卢禹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613-12616
2009~2010年通过对陕西省6个县20个镇44个村的368户农户进行调查,提取了样本应用异质性处理效应模型方法以及Probit模型研究培训对陕西省外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对其非农收入的影响为负向,接受培训的村民并不是需要参加培训的人群,期望的培训带来的较大收益并未在数据中有所体现。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即政府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应当首先定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使真正未参加培训却有较大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可以接受培训,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4.
在就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波动的重要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JJ协整检验方法,对1983-2009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兵  李娜 《世界农业》2022,(9):65-75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中国的不断深入,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数字普惠金融省级指数相匹配,采用Mlogit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及门槛特征。研究发现,相对于纯务农,数字普惠金融会增加农村劳动力兼业和纯务工的概率,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纯务工的边际影响显著为正,对纯务农显著为负。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促进作用具有单一门槛效应。也就是说,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农村劳动力选择兼业和纯务工的概率增加;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年龄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均有促进作用,但对年龄较大的劳动力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结论对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转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河南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也居全国首位.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闲、停产,沿海地区"双转移"政策的实施与推进,进一步制约了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加大对现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来"稳就业";培育河南新的经济实体,扩大河南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能有效的实现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模式,虽然异地转移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河南经济发展实际和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向,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以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农民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有所减慢.在对各种转移障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据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改革土地制度;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衡量经济发展的3类因素共10个指标,与河南劳动力转移数量作灰关联分析,寻求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灰色关联排序为:r01>r03>r02,经济因素、科技进步因素依次排在前2位.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有序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根据河南劳动部门统计,到2004.年底,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达1411万人,较2003年增加101万人,全省劳务总收入达到613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85亿元,人均年收入达到4350元。外出打工收入,已经占到全省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