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对早籼优质品种多点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同质性测定,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测定,分析了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中优早2号,浙辐37的丰产性较好、稳产性中等,适宜一般地区较大面积示范种植。中优早3号、早籼903丰产性较好,稳产性较差,适宜在环境条件较优、栽培管理水平较好的地区示范种植。浙辐218、浙908产量水平一般,但稳产性好,可在栽培条件偏差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为了解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与木材材性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以泗洪县陈圩林场11个美洲黑杨无性系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遗传参数估算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杨树无性系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及性状间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杨树优良无性系生长与材性性状的联合选择。结果发现,生长与材性各性状变异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735、0.760和0.764,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9.14%、15.40%和32.33%,生长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各无性系遗传基础的差异。基本密度、气干密度、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818、0.708、0.635、0.238和0.320,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6.15%、5.67%、6.30%、3.96%和4.82%,表明前3个材性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无性系遗传差异,后2个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美洲黑杨树高、胸径和材积之间正相关极显著;基本密度、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等材性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利用综合指数选择法开展了美洲黑杨11个无性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19个高度多态的小麦微卫星制成了在土耳其种植的11个面包小麦品种的DNA指纹图。从这些品种的每一个品种中随机选出6个以上单株用于这种分析研究。在65个单株基因型间对19个位点估计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值为0.36~0.87,平均值为0.68。观察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9个,平均值为5.42个。使用平均成对均方距离(D1)矩阵和以‘Nei-72’距离矩阵为基础的邻近值方法来评价了品种间和其单株基因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湘早籼7号的选育与应用廖松贵,龙天建,向太友(湖南省怀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418000)杨远柱,罗峰,张德明(株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省种子公司)1选育经过首先,筛选种质资源,从400多份国内外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具有早熟、苗期耐寒、结实率高、落黄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250 Gy的Co60γ射线对3个棉花品种的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对其M4,M5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辐射诱变后代M4,M5群体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阐明了辐射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诱变效果存在变异均匀度和丰富度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所有表型性状,以及衣分、单铃重、株高、2.5%跨长、比强度和麦克隆值等性状的M4与M5群体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证明了诱变后代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可以遗传,M4和M5群体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趋于稳定。3个品种诱变后代M5材料间的表型性状遗传距离变幅分别为1.83-34.68,1.26-34.55,2.22-17.05;并筛选出一系列变异明显的诱变材料。 相似文献
7.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中按根系类型选取32份,用以研究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特点、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以及与逆境胁迫的关系。大豆苗期一级侧根数、主根长、根干质量、总根长和根体积等性状,在品种间、各苗龄间均存在显著遗传变异;根系性状与整株干质量呈高度相关;根干质量、根总长和根体积的相对值与耐旱平均隶属函数值,一级侧根数、主根长、总根长、根体积、根干质量的相对值与耐铝毒平均隶属函数值呈极显著相关,且根系性状的相对值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变异,可用做耐逆性选择的根系指标。 相似文献
8.
9.
利用功能标记揭示新疆小麦改良品种与地方品种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新疆小麦改良品种与地方品种在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上的遗传变异对进一步改良和利用新疆育成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52个功能标记对136份新疆小麦改良品种和地方品种分析发现, 与适应性相关的矮秆等位变异Rht-B1b和Rht-D1b、半冬性生长习性相关等位变异Vrn-D1b、T1BL·1RS易位系, 与品质相关的高脂肪氧化酶活性等位变异TaLox-B1a、低多酚氧化酶活性等位变异Ppo-D1a、低黄色素含量等位变异Psy-A1b以及与高粒重等位变异Hap-H (TaSus-2B)仅分布在改良品种中, 而且光周期不敏感等位变异Ppd-D1a (77.6%)、优质麦谷蛋白亚基Dx5+Dy10 (35.4%)和硬质等位变异Pin-D1b (25.0%), 以及高千粒重等位变异TaCwi-A1a (63.3%)、Hap-4A-T (Tacwi-4A) (33.8%)、Hap-5D-C (TaCWI-5D) (93.7%)、Hap-2 (TaGS1a) (77.9%)、TaGS-D1a (78.5%)、TaGS5-A1b (50.0%)和TaTGW6-A1a (92.1%)在改良品种中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地方品种。大部分优异等位变异分布频率随着育种时期的推进呈现不连续性上升趋势。在适应性与品质相关基因方面, 春性改良品种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高于冬性改良品种。功能标记分析显示改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地方品种。136份新疆小麦资源被聚为改良品种和地方品种两类, 改良品种被进一步聚为冬性和春性两类, 说明新疆改良品种与地方品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本研究鉴定的优异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组合为进一步改良新疆小麦品种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临澧县地处湘北的澧水中下游 ,为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盆地的过渡地带 ,年平均≥ 1 0℃的活动积温为 5 1 66.8℃ ,年平均温度 1 6.4℃。为了筛选出产量高、生态适应性好、生育期适宜、抗性强的优质食用早籼品种 ,以便提供给优质稻大面积生产上应用。我县在 1 996~ 1 999年优质食用早籼新品种筛选的基础上 ,2 0 0 0年又将前 4年中筛选出的早籼品种进行了决选 ,现将决选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996~ 1 999年在 67个优质食用早籼参试品种 (组合 )中 ,筛选出了 8个 (包括对照 )品种 ,在 2 0 0 0年参加决选 (见表 1 )。试验在佘市镇湖堰村…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6个杂交稻三系不育系和10个杂交早稻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置的杂交早稻组合的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穗总粒数>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有效穗>成穗率>最高苗;除穗长外,其余性状受父本的影响较大;理论产量与结实率、穗实粒数、株高、成穗率及有效穗呈正相关,可通过这几个性状对产量进行间接选择;穗实粒数是杂交早稻选择指数中最重要的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探索我国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育种手段,为其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长江流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6个早籼稻不育系和5个早籼稻恢复系及NCⅡ设计配制了30个杂交早稻组合,对各组合的12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垩白和整精米率是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主要限制因子。12个主要品质性状组合间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各品质性状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杂交早稻的品质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为长/宽>粒长>垩白度>粒宽>整精米率>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垩白面积>出糙率>胶稠度>精米率。出糙率与精米率,整精米率与糊化温度, 粒长与长/宽, 粒宽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直链淀粉, 垩白粒率与精米宽、垩白面积、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长/宽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对杂交早稻品质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遗传以及品质改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D. M. De Costa R. M. P. S. Rathnayake W. A. J. M. De Costa W. M. D. Kumari D. M. N. Dissanayake 《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2006,192(3):209-220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leaf surface and its physico‐chemical environment substantially influence the density and diversity of phyllosphere‐inhabiting microorganisms, which may include natural antagonists of important pathoge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quantify the phyllosphere (i.e. leaf surface) microbial population in a range of rice varieties grown in Sri Lanka and to identify the leaf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s that determine the density and diversity of phyllosphere microbes. Fifteen rice varieties includ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new high‐yielding varieties were used in a planthouse experiment and a field experiment in two consecutive seasons to quantify the phyllosphere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measure leaf characters that may influence it. Ther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intervarietal variations in the density and diversity of epiphytic bacterial, fungal and total microbial populations under both planthouse and field conditions. Howeve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new, high‐yielding varieties in their capacity to harbour epiphytic microbes in the phyllosphere. Total microbial density (TMD) under both conditions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leaf hair density, stomatal density and transpiration rate. Under planthouse conditions, TMD was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f hair length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f temperature. These correlations can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providing favourable microsites on the phylloplane for epiphytic microbial growth. 相似文献
14.
35个华南地区水稻晚籼具有细长粒形的优质品种根据数量性状遗传差异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分为6个类群。类群间差异比类群内大。表明水稻外观性状品质育种杂交亲本选配应在类群间进行。 相似文献
15.
玉米雄穗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7份具有不同雄穗性状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Griffing方法4的双列杂交,估算了玉米雄穗主轴长度、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度、小穗着生密度和每穗小穗数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相应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性状间一般配合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个雄穗性状一般配合力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基因累加效应占遗传主导地位;5个性状的hB^2(%)分别为80.72,82.96,85.13,84.211,61.10.hN^2(%)分别为60.92,66.11,44.62,67.20,38.96。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相关分析发现,分枝数、小穗着生密度与每穗小穗数间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r=0.9347^**,r=0.8345^*)。选择雄穗时,对分枝数、小穗着生密度宜进行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6.
针对寒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以180份不同基因型早粳稻为材料,较系统地探讨了秆部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在节间长度配置上,在一定范围之内,控制倒3节间长度、增加倒1、倒2节间的长度有利于提高产量,并且对倒1、倒3节间长的选择是最为有效的。在节间粗度配置上,在保证倒1节间粗的基础上,增加其下部节间的粗度有利于高产。增加基因型的基部节间重、单位茎鞘长干重、单株干重是有利于高产的。适当增加株高和秆长来提高生物产量可能是今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发展方向。在进行茎部性状综合评价时,基部节间重、倒2节间粗、单位秆长干重和穗颈节长4个因子就足以代表12个茎部性状的全部信息量。 相似文献
17.
直播早籼稻品种芽期耐冷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温胁迫是水稻生产面临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鉴定水稻种质资源芽期耐冷性,筛选耐冷品种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地区主推的33份早籼杂交稻品种和8份常规稻为试验材料,设置12个芽期低温胁迫处理,以死苗率为指标探讨了早籼稻芽期耐冷性的适宜鉴定方法。同时在8℃低温处理10d,恢复生长后调查其成苗率、苗高、根长、根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运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来探讨直播早稻芽期的耐冷性评价方法及筛选耐冷品种。结果表明,8℃低温处理10d,直播早籼稻品种死苗率的方差和变异幅度大,能较好地鉴别品种间耐冷性差异,是直播早籼稻芽期耐冷性鉴定的最合理方式;杂交稻品种的耐冷性强于常规稻;低温胁迫后成苗率、苗高、根长、根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基本低于25℃对照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CI1、CI2、CI3),主成分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能代表直播早籼稻对低温胁迫后的响应情况,可作为芽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41份早籼稻品种划分为3类,筛选出陵两优7108、两优287、锦两优816等9份强耐冷品种,株两优1号、潭两优83、株两优22等15份中度耐冷品种,温229、中早33、五丰优157等17份冷敏感品种。这些品种可以进一步为耐冷育种和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8.
19.
目前中国早稻食用品质较差,为今后选育优质杂交早稻组合提供理论依据,选用生产上常用的8个杂交稻不育系和12个杂交早稻恢复系(品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96个不同杂交早稻组合,对各杂交早稻组合及其亲本的12个米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96个不同杂交早稻组合的各米质性状存在极其明显的组合间遗传差异;杂交早稻组合各米质性状除糙米率、精米率、胶稠度和蛋白质质含量外,其余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在总的基因型方差中所占比重均大于50%;除糙米率和精米率外,其余米质性状受父本的影响大于母本;杂交早稻各米质性状的表型相关系数、遗传相关系数和相关遗传率三者之间均呈极显著水平的俩俩正相关;杂交早稻米质性状间的选择相对效率较高的有米粒长对长/宽,垩白面积对垩白度,垩白面积对垩白度,垩白粒率对垩白度,糙米率对精米率,其它米质性状之间的间接选择相对效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