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玉林市气候演变趋势,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玉林市气象站1954年以来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资料,分析各个时期各要素的平均值的变化及年际发展趋势。【结果】玉林市气温从上世纪90年代后变暖显著,但是未来继续上升的迹象不明显,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未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进入本世纪后日照已经停止了继续减少的趋势。通过对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年代差异不大,分布较为均匀;寒露风和霜冻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后呈明显减少的趋势,而在气温转暖较为急剧的上世纪90年代,容易发生较重级别的农业气象灾害。【结论】目前来看,玉林市未来气温没有继续变暖的迹象。与气温变暖相对应的是,寒露风与霜冻年代发生次数的明显递减,霜冻更显著。而降水并未受气温的年际变化所影响,暴雨年代差异不大,分布较为均匀。推测往后几年玉林市日照量在低值区内有波动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杨雪艳  应爽  梁衍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47-14248
利用长春市1959~2008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作物生长期内光资源、热量资源、水分条件及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气候趋势。结果表明:长春市作物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但光照条件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热量条件呈增加趋势,气温显著升高,初霜延后、终霜提前,无霜期延长,活动积温增加;水分条件呈下降趋势,降水减少,暖干化的趋势比较明显;洪涝、低温冷害、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有减少的趋势,但干旱灾害趋于频繁而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水稻生育期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趋势的预测,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水稻生产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选取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和B2气候情景(2071-2100年)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气象要素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方法和侯光良的方法,分析了四川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10℃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缺水率)和水稻生产潜力(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与基准年气候条件相比,在A2和B2 2种气候情景下,2071-2100年四川省水稻生育期内≥10℃积温、日照时数、参考作物蒸散量和水稻缺水率均呈增加趋势,而降水量在大部地区呈减少趋势,未来四川水稻受干旱灾害的风险可能加大;水稻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结论】未来四川气候资源变化对水稻的增产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农业气象服务,指导农户采取对应措施,尽量减轻气象不利条件影响,降低损失,增加收益,实现冬小麦增产。【方法】利用宣城市2010-2021年直播小麦生长大田调查数据,1961-2021年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历年小麦生产和灾害数据,对宣城市气候与小麦生产活动进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宣城市冬小麦最佳适播期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但随着气候变暖,最佳适播期有延后的趋势;(2)不同年份土壤墒情受到降水量影响,对冬小麦播种有不同影响;(3)农业气象服务应结合天气实况和气候趋势预报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结论】温度和降水对冬小麦播种期有较大影响,结合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可以帮助农户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减轻受灾程度,降低损失,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对黑龙江省穆棱市1958~2007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穆棱市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暖冬现象日趋明显,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干旱、洪涝、霜冻害、冰雹、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干旱、冰雹、病虫害等灾害增加,洪涝、霜冻害等灾害减少。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种种影响,需要人们在防灾减灾中制定相应措施,达到趋利避害、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张家口地区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为当地农业结构布局、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5—2014年张家口地区14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采用5d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和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四季开始日与长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近50年来,张家口地区春夏季开始日提前、秋冬季开始日推迟;坝上地区春季和坝下地区夏季日数呈现显著延长趋势,坝上和坝下地区冬季日数均呈显著缩短趋势,秋季长度变化趋势不明显;突变分析得到坝下地区夏季开始日在1980年和1992年发生突变,秋、冬开始日则分别在1982年、2011年发生突变,坝下地区春季开始日和坝上地区四季开始日均无有效突变。【结论】春季提前,秋季推后,使得农作物适宜生长期延长,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增加,同时增加了作物遭受倒春寒的频次和生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皖南茶叶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皖南地区茶叶生长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皖南地区茶叶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安徽省皖南山区19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等资料,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皖南山区茶叶生长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资源及开采期变化特征。【结果】近50年安徽省皖南山区茶叶生长热量资源呈极显著增加,其中年平均气温、≥10 ℃活动积温和适宜生长日数增幅分别为0.29 ℃/10年、111.7 ℃/10年和2.7 d/10年;光照资源极显著减少,年均日照时数降幅为57.5 h/10年;降水资源变化不一,其中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13.7 mm/10年,相对湿度极显著降低,降幅为0.5%/10年。【结论】气候变暖造成皖南山区早生种和中晚生种茶叶开采期极显著提前,提前幅度分别为4.2、3.6 d/10年,气候变暖带来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皖南山区茶叶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1—2017年湖北省仙桃市常规气象资料,对仙桃市37 a来气候变化趋势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仙桃市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变暖季节主要在秋、冬两季;高温热害、暴雨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增多,低温灾害呈下降趋势。农业气象灾害对仙桃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呈增加趋势,整体弊大于利。通过分析为仙桃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及为农服务中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服务"三农"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采用建平县北部老哈河流域1961—2012年降水、气温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水平衡及旱涝指数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及旱涝特征。结果表明:建平县北部老哈河流域5—9月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0.734 mm/10年;农业需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931 mm/10年;缺水为67.5 mm。旱涝指数呈减小趋势,气候湿润度在下降。中旱、重旱几率为28.8%,并以5月和9月最为严重。因此,建平县北部老哈河流域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引进人工影响天气先进技术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精河县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当地枸杞产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精河县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枸杞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1981—2020年,枸杞生长季气温为19.7~23.5℃,平均气温21.5℃,气候倾向率为0.4℃/10 a;≥10℃积温3 062~4 400℃·d,平均3 845.6℃·d,≥10℃积温气候倾向率为162.6 ℃·d/10a,≥10℃积温日数气候倾向率为4.6 d/10a;平均气温、≥10℃积温及其日数随年份增加呈明显升高趋势,且均在2004年发生由低到高的显著突变。1981—2020年精河县初霜日推迟,气候倾向率为2.8 d/10a;终霜日提前,气候倾向率为-3.0 d/10a;无霜期延长。枸杞夏果成熟期间高温日数增加,生长季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年代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在1999年发生突变,呈显著增多趋势。枸杞生长季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 d/10a和2 d/10a。【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精河枸杞生长季热量资源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枸杞产量,但枸杞萌芽展叶期遭遇霜冻风险增大,4月需加强霜冻灾害防范。夏果成熟期间高温日数增加,需关注高温对枸杞幼果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7月降水量增加,对枸杞产量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宁夏中宁县1954~2010年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的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7年来中宁县的年、各季平均气温呈整体逐渐上升趋势,年均温倾向率为0.29℃/10a,冬季最大,为0.47℃/10a,平均最高气温倾向率为0.32℃/10a,平均最低气温倾向率为0.34℃/10a;年、春、夏、秋降水量均呈减少的态势,其倾向率分别为-9.34、-3.02、-6.15、-1.32 mm/10a,冬季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0.11 mm/10a。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变干、向高温干旱化方向发展。由于气候的变化,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处南洞庭湖区的湘阴县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对主要粮食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利用湘阴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10年近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和概率、影响特点,建议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应对,突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不断地趋利避害。该研究为做好县级为农气象预报服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岩  环海军 《农学学报》2023,13(9):81-87
为揭示淄博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根据1983—2020年淄博市农业气象灾情资料和粮食产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灰色关联法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淄博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并对灾害发展趋势及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淄博市农业气象灾害频发,从发生频率排序依次为干旱、大风、冰雹、暴雨洪涝、台风、冷冻灾害,灾害比重年际差异大。(2)4类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受灾率均以下降趋势为主,空间分布不均:干旱灾害高青、沂源受灾最重;暴雨洪涝灾害高青最为严重;大风灾害桓台和周村受灾最为严重;冰雹灾害高青受灾最为严重。(3)受灾率未来变化趋势为反持续性上升趋势;与粮食产量关联分析显示,干旱关联度最大,大风、暴雨洪涝灾害次之。未来淄博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严峻,干旱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4.
张德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18-9020
[目的]分析1978~2009年,开封市农作物受灾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用数理统计学和模糊数学分析开封市气候变化趋势、光温水与农作物受灾的关系,建立数据库,在Excel软件的支持下,利用二阶多项式将农作物受灾和气象因子分离成社会量和物理量进行研究。[结果]开封市气候变暖使农作物受灾面积减少,是有利农业生产的一面,气候变化造成异常天气增多,平均经济损失增加,是不利农业生产的一面;开封市降水量增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使旱的季节更旱,涝的季节更涝;农作物需要光合作用多的时段,因大雾、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造成日照时数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结论]该研究对开封市气象灾害抵御能力的提高,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气温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气候依据。[方法]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WOFOST)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分析气温变化趋势对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在黑龙江省中部、东部和北部水稻种植区,气温增高趋势对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的作用最显著;松嫩平原西部热量资源丰富的齐齐哈尔、大庆和哈尔滨西部以及伊春地区北部的局部温凉区域,气温增高趋势对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的作用次之;仅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泰来县、泰康县和肇源县3县交界的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局部区域,微呈减少趋势。[结论]黑龙江省水稻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百分率10年平均值为6.37%,气温增高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沈阳地区农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沈阳地区农业气候特点,论述了沈阳农业气修资源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影响沈阳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气候因素。针对沈阳农业气候特点提出了农业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姚清仿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1):52-54,89
运用贵州省1998—2017年水灾、旱灾、风雹、冷冻4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及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数据,使用曲线拟合分析了贵州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同时,基于灰色关联度研究了4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对稻谷、小麦、玉米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大小排序为:干旱>水灾>风雹>冷冻。4种气象灾害对贵州整个粮食单产的影响排序为:旱灾>风雹、冷冻>水灾。4种气象灾害对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农作物单产的影响排序为:风雹>水灾>旱灾>冷冻。针对稻谷、小麦、玉米3种农作物,同一种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吴俊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29-7430,7434
从商丘的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出发,研究了该市干旱缺水的气候环境及多年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干旱是商丘最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严重;该市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年际变化较大,且各季降水分布不均,夏季降水最多,冬季降水最少;7月份降水最多,11月份降水最少;东部降水日数多于西部。该市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年平均气温上升0.7℃,冬季增温现象最明显。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实施人工增雨战略工程,是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利用吉林市气象台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统计和线性倾向趋势分析方法,对吉林地区1971~2010年的年、季和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作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1971~2010年吉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降水呈上升趋势,日照呈减少的趋势。同时分析了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