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金露梅灌丛、矮嵩草草甸、围栏矮嵩草草甸以及模拟地球增温效应下5种植物繁殖投入和生长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矮嵩草、麻花艽、苔草以及美丽风毛菊的叶长沿对照矮嵩草草甸、0TC、围栏以及金露梅灌丛呈现上升趋势,只是灌丛中苔草和麻花艽两种植物的叶长较围栏和OTC有所下降,而环境变化对植物的叶宽的影响较小。苔草在金露梅灌丛中的繁殖投入最大,其次是矮嵩草草甸和围栏,OTC中苔草的繁殖投入几乎为零。围栏与矮嵩草草甸内苔草的繁殖投入差异不显著,而两者中植物的繁殖投入与金露梅灌丛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矮火绒草在矮嵩草草甸中的繁殖投入最大,其次是0Tc和围栏,灌丛中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最小。OTC与矮嵩草草甸内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差异不显著,而OTC与围栏中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繁殖投入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反映了植物繁殖对策和繁殖投入在整个生活史特征中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金露梅灌丛、矮嵩草草甸、围栏矮嵩草草甸以及模拟地球增温效应下5种植物繁殖投入和生长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矮嵩草、麻花艽、苔草以及美丽风毛菊的叶长沿对照矮嵩草草甸、OTC、围栏以及金露梅灌丛呈现上升趋势,只是灌丛中苔草和麻花艽两种植物的叶长较围栏和OTC有所下降,而环境变化对植物的叶宽的影响较小.苔草在金露梅灌丛中的繁殖投入最大,其次是矮嵩草草甸和围栏,OTC中苔草的繁殖投入几乎为零.围栏与矮嵩草草甸内苔草的繁殖投入差异不显著,而两者中植物的繁殖投入与金露梅灌丛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矮火绒草在矮嵩草草甸中的繁殖投入最大,其次是OTC和围栏,灌丛中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最小.OTC与矮嵩草草甸内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差异不显著,而OTC与围栏中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繁殖投入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反映了植物繁殖对策和繁殖投入在整个生活史特征中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3.
海北高寒草甸矮嵩草光合日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北高寒草甸矮嵩草光合放氧以及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的测定结果表明,矮嵩草从早晨8:00便表现出明显的光合作用之后并缓慢上升。净光合速率至中午12:00时达到最大,14:00时有所下降,出现“午休”(Middaydepresion)现象,而后又逐渐上升。表观光合量子效率在14:00有所下降;暗呼吸速率在一天当中保持上升趋势,只是下午18:00有所下降,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呈现正、负相关关系。净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量子效率和暗呼吸的速率日变化与环境因子(光照、空气温度和湿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自然生长条件下的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C.A.Mey ex Trauvt)Serg.)为对象,研究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对其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6月份和8月份显著高于对照样地的活性(P<0.05),在7月差异不显著;抗氧化剂谷胱甘肽(GSH)含量差异不显著;处理样地可溶糖性含量随时间呈倒"S"形变化,而对照样地的含量呈"V"字形变化,处理样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在7月和8月可溶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施用GGR提高了矮嵩草叶片的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在生长初期和后期,显著降低了矮嵩草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产生速率。施用GGR提高了矮嵩草叶的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矮嵩草草甸上天然太阳辐射为背景,建立人工增强太阳UV-B辐射和遮光装置,分别模拟平流层臭氧损耗5%时近地面的太阳UV-B辐射和滤去40%-60%的太阳辐射强度。结果表明,经过40多天的增强UV-B辐射处理降低了矮嵩草光合色素的含量以及Chla/b的比值,而使Chlb/(a b)比值上升。增强UV-B辐射还使矮嵩草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以及表观量子效率(AQY)下降。遮光处理使得矮嵩草光合色素含量上升,Chla/b和Chlb/(a b)比值基本不变。遮光处理还提高了矮嵩草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以及表观量子效率(AQY)。  相似文献   

6.
矮嵩草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季节变化及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移植西宁地区矮嵩草几种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季节变化测定发现,矮嵩草叶片内紫外线吸收色素、抗坏血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在5到8月间呈"拱型"变化,6、7月份最高.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相对含量呈现略微下降趋势.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活性的变化动态与太阳辐射强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温小成 《青海草业》2015,(1):7-10,15
本文以3种不同生境的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为研究对象,将三种不同生境的矮嵩草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样地1矮嵩草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而相对含水量、电导率最低。样地2矮嵩草样品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最高。样地3矮嵩草样品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并经过统计分析比较,发现不同生境矮嵩草中丙二醛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项生理指标之间有些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矮嵩草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季节变化及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移植西宁地区矮嵩草几种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季节变化测定发现 ,矮嵩草叶片内紫外线吸收色素、抗坏血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在 5到 8月间呈“拱型”变化 ,6、 7月份最高。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相对含量呈现略微下降趋势。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活性的变化动态与太阳辐射强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连续5年的封育处理对退化与未退化矮嵩草草甸产生了影响.研究表明,除了退化矮嵩草草甸内的均匀度指数下降不显著外,封育使两种矮嵩草草甸样地内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都达显著水平.两种矮嵩草草甸的上下层高度均增加,其中未退化矮嵩草草甸增加显著,退化矮嵩草草甸增加不显著.两种矮嵩草草甸的枯草盖度增加显著,绿草盖度减少显著,各种群特征发生了有规律的消长.未退化矮嵩草草甸的莎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减少显著,枯草生物量增加显著,禾草和优良牧草的生物量以及总地上生物量增加不显著,优良牧草比例由0.57下降为0.48.退化矮嵩草草甸在封育条件下,枯草、禾草生物量增加显著,莎草、优良牧草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增加不显著,优良牧草比例则由0.29上升为0.48,达到显著水平.未退化矮嵩草草甸的草地质量指数明显下降,退化矮嵩草草甸的草地质量指数则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样方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冬春季放牧、夏秋季放牧和不放牧样地各类植物叶面积指数、相对生长速率、地上活植物量以及叶茎比进行了调查分析,以研究不同季节放牧对矮嵩草草甸的影响。结果表明,7~8月,地上活植物量都是先增加后降低,7月24日达到峰值,其中夏季放牧地上活植物量最大,322.7 g/m2。不放牧对其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不大,夏季放牧其叶面积指数不断增大,8月8日达到最大值3.9;冬季放牧其叶面积指数先降低后增加,7月24日降到最小值2.9;地上活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正相关。3种处理下矮嵩草草甸植物1个月内相对生长速率变化不同,7月9日~7月24日,群落地上植物量的净积累为正增长过程(RGR0),7月24日~8月9日呈负增长(RGR0),植物量下降。冬春季放牧下矮嵩草草甸各类植物的叶茎比不断增加,8月8日达最大值6;夏秋季放牧先增加后降低,7月24日达最大值6.9;不放牧先降低后增加,7月24日降到最小值4.3,8月8日达到最大值6.6。  相似文献   

11.
王开丽  杨合龙  肖红  孙伟  戎郁萍 《草地学报》2018,26(5):1056-1063
贮藏碳水化合物对牧草生命代谢、再生、返青及逆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分析了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3种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牧草生长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特点,以期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3种禾草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季节变化显著(P<0.05),可溶性糖含量均在8月最高,羊草与无芒雀麦的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在6月最高,糙隐子草则在7月最高;糙隐子草的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显著小于羊草和无芒雀麦(P<0.05),并主要分配在地上部分,羊草茎基部与根部的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小于无芒雀麦(P<0.05);碳水化合物含量年际间差异较大,干旱年份草地植物根部碳水化合物贮藏水平偏低,该区域草地宜降低载畜率或提前休牧。  相似文献   

12.
荒漠草原是天山北坡广泛分布的草地类型,对天山北坡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天山北坡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环境因子对碳通量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气象观测系统和LI-840 CO2/H2O红外分析仪获得连续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荒漠草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山北坡荒漠草原植被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在日尺度上呈倒“U”型曲线;在季节尺度上,6、7、8月表现为碳汇,9、10月表现为碳源;6-10月荒漠草原总固碳量为15.50 g C·m-2,8月固碳量最高为23.03 g C·m-2;生态系统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在季节尺度上,碳排放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7月碳排放量最高128.42 g C·m-2,10月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日变化不明显。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日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的主导因子,二者符合直角双曲线模型,日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大而减小;生态系统呼吸速率与5 cm土壤温度关系符合Van,t Hoff模型,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为1.69;最适土壤含水量是0.16 m3·m-3,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呼吸速率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营养酸模维生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测定了营养酸模不同生育期(苗期、叶簇期、抽茎期、孕蕾期、种子成熟期及枯黄期)的维生素C、维生素B1、B2及胡萝卜素的含量,揭示了维生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发现营养酸模中维生素含量十分丰富,均高出一般果蔬、牧草的数倍,高含量的维生素与其抗逆性、高蛋白、速生高产等生物学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发现,维生素含量在不同生育期中变化幅度很大,差异悬殊(P<0.01),以叶簇期和抽茎期为最高,而后呈直线下降趋势,因而适时合理的确定其采收刈割期极为重要。试验数据为进一步研究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关系以及加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青海海西荒漠半荒漠草地氮硫的季节变化及盈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春季(3月中旬),夏季(7月中旬)和秋季(11月中旬)对青海海西地区荒漠半荒漠草地中的土壤、可食牧草和绵羊的血清、瘤胃液、被毛等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7月份的土壤全氮为(0.33±0.10)%,土壤有效硫为(42.65±8.57)mg/kg,均分别显著高于3月份土壤全氮(0.15±0.04)%、土壤有效硫(20.00±3.02)mg/kg和11月份土壤全氮(0.07±0.03)%、土壤有效硫(37.85±7.91)mg/kg。三季都能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可食牧草中的全氮和全硫在7月份时最高,春季和秋季,牧草含量远不能满足绵羊生长的需要;血清中的氮、硫在3月份、7月份和11月份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均为7月份>11月份>3月份。3月份血清白蛋白的含量(33.92±9.77)g/L显著低于7月份(53.11±10.59)g/L和11月份(53.53±7.74)g/L,三季含量均低于绵羊血清白蛋白正常含量;瘤胃液氮与牧草氮含量和血清白蛋白的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刈割对苜蓿的生长、形态、生理特征及植被更新有显著影响.以根茎型、直根型、根蘖型苜蓿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距离上次刈割恢复生长为20、27、34、41d的4个刈割强度,研究了刈割强度对各根型苜蓿叶、茎、根器官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刈割强度下各根型苜蓿叶、茎、根器官氮、磷、钾含量及氮磷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麻叶荨麻的养分积累及饲用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生长时间对麻叶荨麻营养价值和饲用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生长时期麻叶荨麻的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并用粗饲料相对价值指数、粗饲料相对质量指数和粗饲料分级指数对其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麻叶荨麻5月份的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最高,分别为34.39%和25.69%;7月份水分含量最高,达81.98%,9月份粗脂肪含量最高,为6.13%;青绿期(5~9月)纤维组分(NDF和ADF)的含量较低。(2)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水分、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降低,纤维组分(NDF和ADF)、有机物质含量增加,脂肪、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先增加后降低。(3)麻叶荨麻的营养价值和饲用品质随着机体成熟度的增加而显著(P0.01)降低,营养期品质优良,开花期品质良好,成熟期品质差,枯黄期对家畜无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模拟放牧和自然放牧条件下线叶嵩草地下植物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刈割方法通过控制线叶嵩草地上植物量的变化来模拟对地下植物量的影响,并和同期不同自然放牧程度下地下植物量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在自然放牧条件下还是在模拟放牧条件下,线叶嵩草地下植物量与其深度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P〈0.01),处理R10和R7可以模拟轻度放牧(LG)条件下线叶嵩草地下植物量的垂直分布趋势,处理R1可以模拟中度放牧下(阳坡地)(MGs)条件下线叶嵩草地下植物量的垂直分布趋势。(2)处理间R10地下植物量和MGs、LG地下植物量之间构成了显著性差异(P〈O.05),R7地下植物量和MGs之间构成了显著性差异(P〈O.05),对于极端的放牧形式(HG和CK),不能用短期的刈割来模拟线叶嵩草地下植物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史传燕  覃凤飞  钦佩 《草地学报》2010,18(5):698-702
为探讨狐米草(Spartina patens)和北美海蓬子(Salicornia bigelovii)的养分含量动态变化趋势,从2009年6月到10月分别取样后,测定了二者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以及钙、磷、钠含量。结果表明:狐米草在6月份的营养价值最高,矿质元素含量合理,以后有所下降,因此可在6月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应用,而从6月到10月海蓬子的营养价值逐渐下降,但是在10月海蓬子干物质含量相对较高,同时钠含量较低,钙磷比较合理,所以从牧草利用的角度建议在10月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以18年生早酥梨园为试材,连续3年开展了玉米秸秆覆盖、黑色地膜覆盖、玉米秸秆 地膜覆盖、玉米秸秆 生物菌肥覆盖和清耕试验,研究5种树盘覆盖方式对丘陵山地早酥梨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TOC含量增幅最大的是0~30cm土层,效果最明显是玉米秸秆 菌肥覆盖处理,TOC含量比清耕(CK)增加了64.7%。年生长周期内,土壤TOC含量呈现先稳定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添加秸秆有机物的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TOC含量,玉米秸秆 菌肥覆盖TOC含量增幅最大,比清耕增加了11.0%。随着覆盖年限的增长,添加秸秆有机物覆盖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秸秆 生物菌肥覆盖增幅最大,其次为玉米秸秆覆盖和玉米秸秆 黑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所占TOC比例。在实际应用中,玉米秸秆 生物菌肥覆盖可用于以培肥为主要目的的覆盖栽培,玉米秸秆 黑色地膜覆盖可用于以增温效应为主要目的覆盖栽培,覆盖材料应本着就地取材原则,以实现农业废弃物利用和果树提质增效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