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生栽培存在高产与不抗病的矛盾,在育种上需要具有高抗和适应强的“基因源”渗入栽培种。可是在育种中却面临着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花生属植物资源,具备这种“基因源”的条件。如何使野生种的抗性基因引入栽培种已为花生育种者所关注。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本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就已开始对花生属植物资源的利用研究.1935年Hull及Caruer以栽培种和A.glabrata杂交,未得到杂种;1946年Gregory报道他试图用花生栽培种与两个野生种(A.Villosalicarpa及A.diogoi)进行种间杂交,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2.
将花生丛簇病抗性由野生种导入栽培种的研究1973年,英国里丁大学与美国、尼日利亚的科学家合作,把与花生栽培种完全亲和的野生种基因转移到四倍体栽培种中去,并产生杂种后代。马拉维、尼日利亚和印度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对其进行了筛选。开始的重点是利用二倍体花生野...  相似文献   

3.
1988年是佛罗里达大学花生育种方案实施的第六十周年,该方案也是美国最早的花生育种方案。在美国花生首次人工杂交是1928年在佛罗里达大学由W.A.Carver和F.H.Hull博士来完成的。1943年首次获得了第一个人工杂交花生栽培种,取名DixieRunner。之后佛罗里达大学通过花生育种方案的逐年实施,先后又培育出9个花生栽培杂种。这些新花生品种的育成对美国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对花生种植者们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花生属种间杂交不亲和性,限制了充分利用野生资源改良花生品种。我们采用杂交果针离体培养、外源DNA 导入和激素处理等生物技术克服了不亲和性,将野生种的遗传基因转移到栽培种中,获得了一批具有超亲优良性状的材料与品系。  相似文献   

5.
花生野生种具有抗逆性强,含油量高等特点,若能把这些有利基因转移到栽培种上来,对花生生产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具有这些优良性状的花生野生种多是二倍体种(2n=20),与栽培种杂交只能得到不育的三倍体杂种。所以要研究利用花生野生资源,首先要解决花生染色体的加倍技术。这个问题国外已有研究和报导,国内则未见有报导。我们于1981—1982年开展了此项研究,获得了六倍体的种间杂种和同源四倍体的野生种。  相似文献   

6.
用花粉管生长检验荞麦种间杂交亲和性TamakiHirose等为了成功地进行荞麦育种,已有不少研究进行了将亲缘种的有用基因转移到荞麦栽培种中的种间杂交。这些基因的理想性状包括高产、耐环境胁迫以及抗病虫害。杂交亲和性的研究能为荞麦育种中利用亲缘种提供有用...  相似文献   

7.
花生野生种的利用,是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这是因为花生野生种具有栽培种所不具有的基因源,如结实率高、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虫和适应性强等等。但由于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远,杂交不易成功,因而限制了花生野生资源在花生育种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国外从三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花生野生资源的利用,到五十年代初才获得了与栽培种杂交的不育三倍体杂种,到七十年代不少国家重视了这项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种间杂种材料。 国内从近几年开始研究,我们先后对花生种间杂交亲和性及花生种间三倍体杂种染色体加倍技术等进行了报导,同时也获得一些杂种材料和连续与栽培种回交的子代材料,现正在选育中。 花生种间杂交,由于双亲的染色体倍性不同,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2n=30)杂种尽管经过人工加倍处理后,F_1代杂种成为可育的异源六倍体(2n=60),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花生细胞遗传工程是北卡罗来纳州整个育种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的目标是有关花生性状遗传、变异以及发展种群方面的基本问题。花生细胞遗传工程的具体目标是:(1)获得和保存花生各个种的种质。(2)细胞遗传学和植物学特性。(3)研究将野生花生种中的理想基因转移到花生栽培种中去。(4)开发和鉴定40条染色体种间杂交种群。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在若干领域如遗传学、植物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细胞遗传学和植物育种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花生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原因:一、花生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遗传基础狭窄,育种者迫切需求有新的“基因源”充实于栽培种中去,而野生种质资源却是这些“迫求基因”最重要的来源:二、花生野生种多是二倍体,除具有良好的抗性、适应性外,且是研究花生细胞遗传学最好的材料;三、利用花生野生种间杂交,来推断花生栽培种的祖先,以  相似文献   

11.
花生野生种Arachiscardenasii与栽培品种以常规方法杂交,其杂交成功率和杂种生活力均较低。利用胚营救技术将杂交获得的未成熟胚珠和胚进行离体培养,可诱导幼胚分化发育或使胚成熟萌发。离体培养杂种小苗的带腋芽茎段,用MS+BA4ms/L+CH600mg/L培养基诱导产生了愈伤组织和芽原基。通过继代增殖培养,平均每个愈伤组织获得22.6和24.6个芽原基以及6.1和7.2个无根小苗。经诱根培养(MS+NAA0.2mg/L),再生苗即生长成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2.
花生属由栽培种和定名不完善的野生种所组成。1973年格里戈里(Gregory)根据形态及杂交亲和力将花生属分成7个区系。原形区系包括除栽培种2n=40外,还有另一个四倍体种和至少其他8个二倍体种。据史密特(Smartt)及格里戈里(1967)报道,花生栽培种和原形区系内的种杂交可得到杂种。但与亲缘关系远的种杂交就不成。花生栽培种和花生属其他区系的种进行杂交已有报导,但其他研究单位未重复试验(格里戈里1979—史密特1980)。虽这类杂交障碍重重,而格里戈里等人(1967、1979)却预言,花生区系间  相似文献   

13.
广东花生育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黎穗临 《花生学报》2003,32(Z1):174-179
广东花生育种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农家种的征集评选,系选种的选育及其后的推广应用.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农家种的杂交选育及推广应用,并开展了辐射技术与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新品种的选育,成为辐射与杂交相结合育种的典范;1970年以前花生育种工作的重点是抗青枯病育种,1970年以后花生育种工作的重点是抗旱锈病育种兼抗青枯病育种.70年代中期开始直接利用外来种质和抗性基因改良花生抗病(青枯病、锈病、叶斑病)性并取得成效;1981~1986年抗锈遗传研究对选育高产抗锈病花生品种起到理论指导作用;育种家以农家种狮头企为基础亲本材料,经过50年不断遗传改良,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花生品种群体.广东花生选育种历史实质上是农家种狮头企及其后代的遗传改良历史.广东花生育种工作及其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广东和全国花生生产及育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将野生棉的一些特殊性状通过种间杂交转育到栽培棉上,藉以培育新的优良品种,这是当前棉花育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棉属野生种中绝大多数的染色体为二倍体,以二倍体野生棉与目前广泛种植的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杂交,存在着杂交不亲和与杂种不育的困难。而野生棉的夏威夷棉(又称毛  相似文献   

15.
花生栽野种间杂交研究:1.三倍体杂种自然加倍在花生育种上的应用/唐荣华(广西农业科学院经作所),周汉群…广西农业科学.-1994,(1).-5~8以15个花生栽培种为母本,5个二倍体野生种为父本,配制38个杂交组合,观察其减数分裂行为和杂种后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花生亲和种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三倍体、六倍体、同源四倍体、双二倍体、四倍体五条途径,利用与花生栽培种杂交亲和的花生属花生区组中的野生种进行花生属远缘杂交育种研究.从贺粤1号×A.correntina的三倍体自然加倍后代中选育了花生新品种桂花20,桂花22;从含有四倍体野生种A.monticola的组合后代中选育出花生优良品系桂花26.研究结果表明,用常规育种技术可以利用野生种改良花生推广品种,但杂种后代不易稳定,选择效率低,不易选育出优良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油菜远缘杂交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育种发展的结果,一方面需不断挖掘新性状、新材料,另一方面是种内遗传资源日益枯竭.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栽培的甘蓝型油菜系国外引进类型,情况更是如此.远缘杂交作为遗传物质转移的一种方法,可把异种属的有利性状导入到栽培植物中来,扩大作物的遗传基础.为了将其他芸苔属植物的优良特性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来,创造新材料,我们自1988年以来开展了甘蓝型油菜与其他芸苔属植物之间的种间杂交遗传育种研究.现将这项研究的进展情况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8.
新的研究途径新的育种程序是根据统计方法估计杂交亲本之间的遗传异质性,如像矮油菜(Brassicacampestris)、高梁、棉花族间杂交的种内异质性杂交。渐渗杂交是利用野生的亲缘植物将其特定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类型中去,正如Frey与Browning(1971)于依俄华州所指出的在燕麦属方面获得成功的例子。歧化选择  相似文献   

19.
萝卜抗根线虫基因导入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与萝卜的属间不育杂种(ACR)经0.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杂种小苗,使杂种小苗的染色体加倍产生可育株,获得了31%可育的异源倍性植株。再用甘蓝型油菜与之回交,应用胚胎挽救技术产生了133株回交后代(BC1)的杂种株。从这些杂种株中筛选出部分抗线虫性强的杂交后代,证明通过染色体工程可以将萝卜中抗线虫的基因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  相似文献   

20.
棉属野生种质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克服棉属种间杂交困难的方法与技术,利用野生棉与栽培种间杂交,将野生棉的一些有益遗传性状转育到栽培棉中,经鉴定筛选出一批可供棉花育种利用的具有抗病虫,抗旱和纤维品质优良等性状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