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文红  周凯 《海洋渔业》2005,27(1):44-48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s6 2 2、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 75 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结果显示 ,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s6 2 2在 1/2MIC、1MIC、2MIC和 4MIC浓度时的PAE分别为 :0 .4 7h、0 .76h、1.2 6h和2 .0 5h ;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 75 1在 1/2MIC、1MIC、2MIC和 4MIC浓度时的PAE分别为 :0 .2 9h ,0 .4 8h ,1.97h ,2 .30h。结果表明 ,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具有明显的PAE ;该结果提示 ,在制定给药方案时可以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减少给药次数 ,仍能维持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氟苯尼考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菌的抗菌后效应(PAE)。结果表明,药物的浓度越大,对细菌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就越强;除去药物后,细菌的生长恢复速度就越慢。其中,细菌的生长恢复速度和强度依次为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灿烂弧菌。在1×MIC、2×MIC和4×MIC浓度时,氟苯尼考对溶藻弧茵、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茵的PAE值分别为0.39、0.46和1.07h,0.48、0.70和1.12h,0.63、1.03和1.19h,表明氟苯尼考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茵均有不同程度的PAE,且PAE值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在制定给药方案时,可以参考本研究结果适当地延长给药时间间隔,减少给药次数,仍能维持较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麻保沙星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费氏弧菌(V.fischeri)及灿烂弧菌(V.splendidus)的敏感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与盐酸二氟沙星、盐酸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及氟苯尼考进行比较;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麻保沙星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菌的抗菌后效应(PAE)。结果表明,麻保沙星对4种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与氟苯尼考相近,高于盐酸二氟沙星、盐酸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麻保沙星在1×MIC、2×MIC和4×MIC浓度时,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菌的PAE值分别为:0.49h、0.87h和1.17h;0.64h、0.98h和1.22h;0.75h、1.02h和1.25h,表明麻保沙星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后效应,且PAE值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量接种菌落计数法,测定了烟酸诺氟沙(norfloxacin nicotinate,NN)对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及溶藻弧菌等3种水产致病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对3种水产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不同MIC倍数浓度的NN对细菌的PAE各不相同,4MIC的PAE最高,对3q7T-4、SS—18和3q8T-2三种致病菌的PAE分别为3.1h,2.5h和3.7h,而低浓度的药物则PAE较低,0.5MIC的PAE分别为0.4h,0.6h和0.7h。  相似文献   

5.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二氟沙星对鳗弧菌W-1、副溶血弧菌1614和溶藻弧菌1833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二氟沙星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二氟沙星在1×MIC、2×MIC和4×MIC浓度时,对鳗弧菌W-1、副溶血弧菌1614和溶藻弧菌1833的PAE分别为:0·64、1·09和2·16h;0·74、1·73和2·64;0·54、1·08和2·05h。二氟沙星对这3种弧菌具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并且随着二氟沙星浓度的增加,抗菌后效应的时间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6.
氟苯尼考对六种海洋致病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测定了氟苯尼考等4种抗菌药对6种常见海洋致病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试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对6株弧菌的MIC值范围为2~4μg/mL,氯霉素为1~32μg/mL,土霉素为4~128μg/mL,恩诺沙星为0.125~1μg/mL;对多数弧菌氟苯尼考与氯霉素的抗菌活性相似。氟苯尼考对6株弧菌的MBC/MIC值范围为2-4,而氯霉素为2~16,表明氟苯尼考的杀菌效果优于氯霉素。对照药物恩诺沙星、土霉素的MBC/MIC值分别为1-2和2-8,恩诺沙星显示出优良的抗菌和杀菌活性。随着接种菌量增加,所测3种抗菌药的MIC随之升高;当接种量达到10^7ufu/mL时.药物对多数弧菌显示出微弱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环境条件对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肠粘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采用细菌计数法测定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粘附的细菌经SYBR GreenⅠ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数码相机拍照后在电脑上计数。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在1—1.5h内趋于饱和;粘附作用在15—30℃、pH偏酸时较强;盐度在5—35范围内对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影响不明显,后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在此范围内随盐度增大而加强,在盐度为0时,溶藻弧菌对前、后肠粘液都无粘附作用;56℃热处理5min及60℃处理1h均能大幅减弱溶藻弧菌对两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表明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在粘附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溶藻弧菌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肠粘液层,其粘附作用受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影响很大,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可能在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是可控制的,这对于鱼类养殖疾病的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氟苯尼考对大黄鱼的急性毒性及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倍比稀释法,研究氟苯尼考对哈氏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8种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致病弧菌的体外抑菌效应;同时以棋盘微量稀释法进行五倍子、黄连、乌梅与氟苯尼考的联合用药试验,并研究了该药对养殖大黄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对所选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0.39~0.78 μg/mL,且其MBC值与MIC值相等或为对倍关系;联合用药显示,MIC值比单独使用时略有降低,FIC指数为1.00~0.75,其中以氟苯尼考和五倍子的协同作用最为显著;氟苯尼考口服给药对大黄鱼具有较高安全性,96 h LD50>1 000 mg/kg,对大黄鱼的安全浓度SC>100 mg/kg.  相似文献   

9.
恩诺沙星控制嗜水气单胞菌性鲫败血症的防耐药用药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制定防止耐药菌产生的用药方案,本研究利用近年来提出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和耐药选择窗(MSW)这两个药效学(PD)参数,并结合药代动力学(PK)参数,制定恩诺沙星防耐药突变用药方案,控制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鲫细菌性败血症.研究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对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参数为: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125μg/mL;2MIC、4MIC、8MIC的抗菌后效应(PAE)分别为(1.67±0.42) h、(2.03±0.17) h、(2.38±0.06) h; MPC为1.125μg/mL; MSW为0.125~1.125μg/mL.根据鲫(Carassius auratus)口灌恩诺沙星后的药代动力学曲线,得出血浆药物浓度>MPC的时间分别为5 h、9.5 h、23 h.PK/PD综合参数:24 h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MIC的比值(AUC24/MIC)分别为137.22、285.15、426.25;峰浓度与MIC的比值(Cmax/MIC)分别为15.05、41.43、52.32.综合血浆药物浓度>MPC的时间超过(24-PAE)h、AUC24/MIC≥100或Cmax/MIC>8的指标,建议恩诺沙星在控制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鲫细菌性败血症时的给药方案为:给药剂量20 mg/kg体质量,1次/d.根据肌肉内恩诺沙星的药动学方程,药残达到国家限量标准所需时间约为25 d,所以建议休药期不低于25 d.本研究方案也可广泛用于其他水产养殖抗菌药物的防耐药突变用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赵姝  李健  马立才  刘旭  王元  房文红 《海洋渔业》2019,41(4):463-471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21株海水养殖源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VC、qnrS、qnrA和qnrB)、外排泵耐药基因(oqxA、oqxB、acrR、marR和soxR)和整合子(Int1、SXT和ISCR1),同时研究4种外排泵抑制剂(甲基吡咯烷酮,NMP;利血平,RSP;羰基氰氯苯腙,CCCP;苯丙氨酸-精氨酸-β萘酰胺,PAβN)对弧菌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最小抑菌浓度的影响。在121株弧菌中,恩诺沙星耐药菌株31株(25.6%),诺氟沙星耐药株21株(17.4%),环丙沙星耐药株22株(18.2%);4种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仅检测到qnrA(2株)和qnrVC(30株),5种喹诺酮类外排泵基因仅在溶藻弧菌352菌株中检测到oqxB;121株弧菌中检测到39株菌携带Int1、42株菌携带SXT、44株菌携带ISCR1;在NMP、RSP、CCCP和PAβN作用下,分别有22株、25株、31株和7株弧菌对恩诺沙星的敏感性下降,分别有6株、5株、9株和4株弧菌对诺氟沙星的敏感性下降,分别有17株、13株、5株和14株弧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外排泵抑制剂对弧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具有显著影响,预示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存在着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黄连素对主要海水养殖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素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哈维氏弧菌等10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并以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为指示菌,研究黄连素在不同温度、存储条件和金属离子影响下的药效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黄连素对10种海水养殖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及杀菌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4~256m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256~1024mg/L。其中,黄连素对大菱鲆弧菌和溶藻弧菌抑菌作用最明显,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4mg/L;对鳗弧菌、大菱鲆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藻弧菌、鲨鱼弧菌和轮虫弧菌杀菌作用最强,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256mg/L。质量浓度为512mg/L的黄连素溶液分别在20、40、60、80、100、121℃处理下作用30min,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的杀菌率均超过99%,将20、60、100℃处理的黄连素溶液于室温下避光存储35d,对指示菌的杀菌率依然大于99%,显示其良好的药物稳定性。金属离子的影响试验也证实,水环境中的Na+、Mg2+、Ca2+、K^+等离子对黄连素的杀菌效果无显著影响。因此,黄连素适宜作为防治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临床药物。  相似文献   

12.
采用倍比稀释法,研究氟苯尼考对哈氏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8种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致病弧菌的体外抑菌效应;同时以棋盘微量稀释法进行五倍子、黄连、乌梅与氟苯尼考的联合用药试验,并研究了该药对养殖大黄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对所选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0.39~0.78μg/mL,且其MBC值与MIC值相等或为对倍关系;联合用药显示,MIC值比单独使用时略有降低,FIC指数为1.00~0.75,其中以氟苯尼考和五倍子的协同作用最为显著;氟苯尼考口服给药对大黄鱼具有较高安全性,96h LD50>1000mg/kg,对大黄鱼的安全浓度SC>100mg/kg。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氟苯尼考对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体外药效学,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生长动力学曲线和杀菌动力学曲线和抗菌后效应(PAE)及四种培养因子对氟苯尼考体外抑制鲁氏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IC、MBC和MBC/MIC分别为0.5μg.mL-1、1μg.mL-1和2;鲁氏菌在液体培养基中1h后进入对数生长,大约持续7h;在用药4~6 h达到最大药效。由杀菌曲线可知,氟苯尼考的杀菌功效具有浓度依赖性;在2 MIC、4 MIC和8 MIC时,PAE分别为3.71±0.11、4.54±0.27和5.52±0.23;氟苯尼考对鲁氏菌作用最适pH值为6~8,且二价阳离子(Mg2+)、血清含量及细菌数量小于108时对药效无显著影响。因此,保证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并配合最适培养条件,是氟苯尼考发挥最高药效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选用硝酸纤维素膜作固相载体,建立检测迟钝爱德华氏菌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方法。根据棋盘试验,确定迟钝爱德华氏菌免疫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为1∶800,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为1∶200,以出现明显清晰斑点者判定为阳性。用该方法检测时,迟钝爱德华氏菌呈阳性,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流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腐败希瓦氏菌、产碱普罗威斯登菌、阪崎肠杆菌和大肠杆菌均呈阴性。试验结果表明,Dot-ELISA方法简便、特异、快速、结果直观,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用2倍稀释法测定了新药“康达富”对鳗鲡弧菌、鳗鲡福建爱德华氏菌的杀灭作用,结果表明,该药对鳗鲡弧菌、鳗鲡福建爱德华氏菌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004mg/ml和0.0004mg/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008mg/ml和0.0008mg/ml。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检测了“康达富”商品药的原药A和原药B对鳗鲡福建爱德华氏菌的联合杀灭作用,结果表明,两种原药的杀灭效果呈显著的累加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河蟹育苗场各期蚤状幼体(Z1~Z5)、大眼幼体至Ⅴ期幼蟹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采样。采用"细菌生化鉴定编码"对育苗期的中华绒螯蟹的致病菌进行鉴定,主要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霍乱弧菌(V.cholerae)、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和梅氏弧菌(V.metschnikovii)。采用扩散法(K-B法)对上述菌株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各菌株对庆大霉素、氟哌酸、头孢哌酮、丙氟哌酸、氟嗪酸、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抑菌直径>16mm。同时选择氟哌酸和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溶藻弧菌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氟哌酸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IC分别为25μg/mL和0.78μg/mL;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IC分别为6.25μg/mL和0.025μg/mL。氟哌酸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BC均为6.25μg/mL;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BC分别为50μg/mL和0.1μg/mL。  相似文献   

17.
黄连素对3种水产动物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黄连素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等3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检测了黄连素对病原菌菌体形态和生长曲线的影响,并以此解析黄连素对这3种致病菌的抑制特点和抑菌机制.结果显示,黄连素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391 mg·mL^-1和0.391 mg·mL^-1、0.391 mg·mL^-1和0.781 mg·mL^-1、0.781 mg·mL^-1和1.563 mg·mL^-1,说明黄连素对3种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效果最佳.同步结果显示,1.00 mg·mL^-1黄连素不仅会严重破坏致病菌的菌体形态,而且使致病菌的迟缓期延长2~7h,这暗示黄连素可能通过影响致病菌的细胞结构和生长繁殖来达到抑菌的效果.由此可见,黄连素在防治水产类细菌性疾病上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鼠尾藻多酚分级组分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平板生长抑制法对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kuntze多酚化合物各分级组分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各分级组分对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沙蚕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和四联微球菌等受试菌株均有抑菌活性。其中,分级组分I(Mr5.0×103)的抑菌效果优于其他组分,对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和沙蚕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900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鳗弧菌和溶藻弧菌的MIC值为1 800μg/ml,对四联微球菌的MIC值为3 600μg/ml。另外,组分I(Mr5.0×103)显示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在pH 3~4时对受试菌的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9.
恩诺沙星控制草鱼维氏气单胞菌的用药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四川成都一养殖场大规模发病死亡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病灶处分离一株病原菌CiAV01,结合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感染草鱼致死率为100%,出现了局部出血、腹腔积水等症状。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研究了16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CiAV01的体外抑菌作用,在供试的抗生素中,恩诺沙星对该分离菌株CiAV01最为敏感。选择恩诺沙星对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效学研究表明,恩诺沙星对分离菌株CiAV0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25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0.50μg/mL,MBC/MIC为2。结合其药物动力学参数和MIC、MBC、防突变浓度(MPC)、突变选择窗(MSW)和抗菌后效应(PAE)制定防突变给药方案为:剂量20 mg/kg、每日一次给药、连续给药3~5 d。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复方噁喹酸粉药饵投喂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动学和组织中消除规律,同时检测了噁喹酸对对虾源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建立了药动/药效(PK/PD)关系,提出了用药方案和休药期建议。结果显示,复方噁喹酸粉拌饵投喂给药,噁喹酸给药剂量为30 mg/kg(体质量),凡纳滨对虾血浆噁喹酸浓度—时间关系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动力学模型。血淋巴中噁喹酸达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曲线下面积(AUC0-24)和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4.70 mg/L、2 h、244.6 mg/(L·h)和18.56 h;肌肉、肝胰腺和鳃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4.11、17.20和7.01 mg/kg,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0.71、12.31和16.75 h。噁喹酸对132株弧菌的MIC主要分布在0.15~1.25μg/m L,MIC50和MIC90分别为0.62和1.25μg/m L。PK/PD相互关系参数Cmax/MIC90和AUC0-24/MIC90分别为11.76和195.7。研究表明,噁喹酸以30 mg/(kg体质量)剂量药饵给药,凡纳滨对虾能很好地吸收噁喹酸,可以有效地防治弧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