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缓解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矛盾?怎样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流通价格,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本文介绍了上海市蔬菜产销情况,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如何缓解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矛盾?怎样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流通价格,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本文介绍了上海市蔬菜产销情况,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蔬菜》2006,(10):1-4
近期,各地都爆出菜农卖菜难的消息。蔬菜集中上市导致卖难,这早已不是新闻的新闻反映出什么问题呢?蔬菜供大于求?可今年菜价上涨了不少!据说还是因为种菜面积减少造成的。所以说,归根到底还是市场流通存在问题。近年来,鲜活农产品的市场流通问题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流通工作会议每年都开,“绿色通道”也已全国布网,但就生鲜蔬菜来讲,各流通渠道具体情况如何,许多读者都不得而知。我们认为,要缓解目前蔬菜卖难的这种被动局面,首先就应该摸清各渠道的具体情况,以帮助生产者根据自身实际来选择、建设自己的销售渠道;帮助管理者进行合理的改革,引导市场朝有序、健康、现代的方向发展。各方合力,提升蔬菜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基于此,我们对北京市场蔬菜销售的几个主要渠道做了调查,希望调查的结果能对我们的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张领先  唐晓林  张标 《蔬菜》2017,(10):31-35
为解决蔬菜流通和产销对接中蔬菜质量安全与优质优价的问题,从"互联网+蔬菜流通"的角度,探讨蔬菜流通渠道优化路径及其技术解决方案;基于全产业链的角度研究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产供销桥梁的搭建,提出面向优质优价、基于全产业链"两阶段+双向"流通的蔬菜电子商务流通模式,为蔬菜产业链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基于该模式设计的聚农宝电子商务平台,有效实现了蔬菜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需求对接以及蔬菜产品的优质优价,并已推广至多省市,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菜园子”对接“菜篮子”缓解农民卖菜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蔬菜》2012,(1):30-30
正江西九江利用供销系统农产品的流通优势,大力实施"农超对接",以"龙头企业+超市+专业社"的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在超市建立农产品直销区,使蔬菜从田间地头直接进入超市,缓解农民卖菜难,同时也减  相似文献   

6.
<正>导读:近年来,生鲜蔬菜供求呈现剧烈波动,价格出现"过山车"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总体看来蔬菜流通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为蔬菜生产的特殊性、蔬菜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农业的非效率目标等,推动蔬菜供应链合作特别是纵向一体化合作,是解决我国生鲜蔬菜流通问题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星海 《长江蔬菜》2006,(11):55-56
1 我国蔬菜市场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蔬菜流通网络,较好地满足了蔬菜流通需要,但在蔬菜流通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我国蔬菜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秋季蔬菜的集中上市,多地出现蔬菜滞销卖难的情况,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郭力野先生对近期全国蔬菜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了部分蔬菜后期走势情况,供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相似文献   

9.
促流通、避风险——化解“卖菜难”策略大家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蔬菜产品“卖难”问题的出现,既有产品质量差及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也有生产与消费不衔接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是适应蔬菜产品市场化要求的流通组织发育滞后。目前,虽然全国出现了不少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但大多数地区个体农民仍直接面对市场进行分散经营,单家独户地将蔬菜产品运到市场上进行销售。这样买者与卖者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极易激发客观存在着的分散的小生产与集中的大需求(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进而暴露甚至放大小生产者盲目生产、从众出售或同步销售等行为缺陷,加剧市场波动、引发蔬菜“卖难”问题。那么这种矛盾该如何解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基层农户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搞活蔬菜市场流通呢?专家们以北京地区为例深入分析,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希望对各地的蔬菜从业者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2018 年以来,频频曝出蔬菜滞销的新闻,四川米易的番茄、大凉山的洋葱、广西的辣椒等等。蔬菜卖难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案例?哪一类蔬菜卖难,哪一类蔬菜畅销?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中国蔬菜》编辑部在2018 年7 月19 日特别推出第7 期“卖得好”视频直播节目,邀请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明均、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主任刘通针对“2018 年1~6 月蔬菜产销形势及后市走势”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菜农朋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潘永成 《蔬菜》2014,(1):31-35
通过调研,全面总结了廊坊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具有产业基础好、蔬菜基地规模优势明显、集约化育苗发展迅速、"三品一标"认证与品牌经营进展较快、市场流通较畅,竞争优势明显等特点,指出了影响蔬菜产业发展6方面因素分别是:投入不足、园区规模和标准低、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自然灾害频发、小额贷款难、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蔬菜示范园区建设、优化棚室结构、加快新技术推广、强化技术培训等5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六合大队是武汉市新建成的蔬菜基地之一,总耕地面积6148亩,其中常年蔬菜面积4600亩,年产蔬菜1150万公斤,旺季上市量7.5—10万公斤。该队近年兴起了一支蔬菜运输服务队伍,基本解决了本地农产品“运销难”的问题,也说明了农村流通改革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体制是发展商品生产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长江蔬菜》2010,(23):52-53
有机蔬菜以出口为主,在国内市场供应少、流通难,致使有机蔬菜菜价居高不下,难以普及到“寻常百姓的菜篮子”。  相似文献   

14.
包云峰  吴平 《蔬菜》2014,(8):27-29
"菜篮子"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既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又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浙江省平湖市在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研究蔬菜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稳定蔬菜生产流通、稳定菜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蔬菜产品“卖难”问题的出现,既有产品质量差及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也有生产与消费不衔接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是适应蔬菜产品市场化要求的流通组织发育滞后。目前,虽然全国出现了不少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但大多数地区个体农民仍直接面对市场进行分散经营,单家独户地将蔬菜产品运到市场上进行销售。这样买者与卖者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极易激发客观存在着的分散的小生产与集中的大需求(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进而暴露甚至放大小生产者盲目生产、从众出售或同步销售等行为缺陷,加剧市场波动、引发蔬菜“卖难”问题。那么这种矛盾该如何解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基层农户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搞活蔬菜市场流通呢?专家们以北京地区为例深入分析,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希望对各地的蔬菜从业者能有所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本期导读     
《中国蔬菜》2013,(7):3
●近几年,蔬菜卖难买贵现象频发,蔬菜流通环节受到广泛关注,减少流通环节能否解决问题?能否降低菜价?"本期视点"陈明均先生介绍了我国蔬菜流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2010年以来,我国加工番茄出口持续下降,对照美国加州加工番茄产业发展模式,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17.
《中国蔬菜》2013,(7):3-3
●近几年,蔬菜卖难买贵现象频发,蔬菜流通环节受到广泛关注,减少流通环节能否解决问题?能否降低菜价?"本期视点"陈明均先生介绍了我国蔬菜流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2010年以来,我国加工番茄出口持续下降,对照美国加州加工番茄产业发展模式,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18.
北京蔬菜自给率偏低,随着城乡居民对"菜篮子"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加强"菜篮子"区域间合作的需求已日益迫切。而京冀蔬菜产业联系紧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开展蔬菜生产与流通调研,加强两地供需对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在对河北省环京蔬菜生产大县调研基础上,从供求数量、结构、质量、渠道4个方面对京冀蔬菜均衡供应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京冀蔬菜均衡供应在体制机制、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机制、高端生产、流通网络、信息服务方面提出保障京冀蔬菜均衡供应的有关对策建议。以期达到推动京冀区域农产品产销对接和"菜篮子"供应保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虽然武汉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农户"卖难"和市民"买难"问题依然存在,分析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武汉市农产品流通中亟待解决的标准化不足、农产品损失大、中间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电商平台弱、冷链不配套等问题,并提出了畅通农产品通道渠道的建议,以期保障武汉人民正常生活,重振市场信心、恢复昔日市场繁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我国蔬菜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发展现代化蔬菜产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成本剧增效益滑坡、质量安全隐患难除、科技创新转化乏力、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流通基础条件差、劳动者兼业化老龄化严重等,纵观发达国家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应采取哪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