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荔枝采后病害与颉颃菌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鲜水果、蔬菜采后腐烂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 ,新鲜果蔬贮运过程中约有2 5%的产品因腐烂变质不能利用 ,有些易腐水果和蔬菜采后腐烂损失在 3 0 %以上。果蔬变质腐烂的原因可归纳为 3个方面 :果蔬组织的生理失调或衰老 ,病原微生物侵染及采后环节中的机械损伤 ,三者相互影响 ,但最终是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果蔬采后腐烂 [1] 。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驰名中外的荔枝 ,采后变褐腐烂问题更加严重 ,历来就是生产和贮运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会对荔枝保鲜起到推动作用。因此 ,本文从病害角度 ,论述了荔枝贮藏保鲜中病…  相似文献   

2.
现在商业部技术升发中心工作呼吸是果蔬采后最主要的生理代谢过程,并制约和影响其它生理生化过程。呼吸强度直接反映了果蔬呼吸作用的强弱,是果蔬贮运须掌握的重要指标。呼吸强度测定方法主要有静止法、气流  相似文献   

3.
荔枝采后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继栋  朱西儒 《果树学报》2002,19(2):128-131
病菌危害是荔枝难于贮藏保鲜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荔枝采后不但受采前已侵入病原菌的危害,还受采后大量腐生菌的侵染危害。目前,荔枝采后贮藏保鲜中控制病害的主要措施一是通过生理调节来间接地抑制病害发生,二是应用杀菌剂。针对杀菌剂应用中存在的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身健康的问题,通过介绍生物防治在果蔬贮运病害防治中具有的优点和荔枝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实例,指出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荔枝采后病害,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果蔬贮藏保鲜理论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果蔬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的理论研究,远远跟不上果蔬生产发展对技术依托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在传统采后生理理论指导下适宜物理环境的贮藏研究,如:沟藏、窖藏、简易通风冷藏、机械冷藏等。在过去的20年中已研究的十分深入,很少再有潜力来提高果蔬的贮藏品质和延长贮藏时间。果蔬贮藏及采后品质的进一步提高,有待于果蔬采后生理理论在认识成熟衰老本质上有新的突破。从国际上的研究趋势来看,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人们己将果蔬贮藏保鲜研究的注意力从完善各类贮藏方式及贮藏条件,转向了对果蔬自身成熟衰老本质的认识,以期能找…  相似文献   

5.
水蜜桃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蜜桃皮薄多汁,不耐贮运,其在贮藏及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软化、褐变、腐烂等现象,极大妨碍了鲜食水果的发展。研究采后水蜜桃的生理生化规律和保鲜技术是保持水蜜桃因采后新鲜品质的关键因素。现从呼吸、乙烯、褐变、内含物等生理变化以及物理、化学、生物保鲜方法等方面入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蜜桃采后生理和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蜜桃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芒果防腐保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果为热带水果之珍品,因其色、香、味俱佳,故有“热带果王”之称。中国南方诸省是芒果的适牛区,近年来面积和产量上升很快。芒果的商业性贮运保鲜技术百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影响了芒果的贸易量.并成为制约芒果发展的重要因素。芒果采后贮藏保鲜存在衰老代谢快和腐烂损耗严重两个难题,芒果是热带水果,采后生理代谢旺盛,果实很容易后熟而变黄变软,这就从生理上决定厂芒果不耐贮藏。此外,由于芒果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一亚热带地区,在牛长过程中很容易遭受微生物侵染、在采后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造成大量腐烂损失。因此;搞好…  相似文献   

7.
王静 《现代园艺》2014,(14):8-9
乙烯是引发跃变型果实后熟衰老的主要因素。1-MCP作为一种新型乙烯受体抑制剂,通过与乙烯受体不可逆的结合,抑制与乙烯相关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延缓果蔬后熟衰老的进程。从采后果实的乙烯、呼吸作用、果实品质、果实软化等方面,综述1-MCP在控制采后果蔬品质劣变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1-MCP在果蔬采后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出口褐蘑菇的贮运保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褐蘑菇采后的生理变化和影响保鲜的因素,重点介绍了目前褐蘑菇实用可行的的贮运保鲜技术,并提出了贮运保鲜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果蔬在采后贮运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生命活动,消耗营养物质,果蔬品质也在逐渐下降。如采收后不作保鲜处理,由于生理衰老、病虫害及机械损伤等原因,果蔬极易腐烂变质。北方寒地气候冷凉,早晚温差较大,这对当地的果蔬储运极为不利。本文总结了北方果蔬的保鲜储存现状,并针对现阶段果蔬保鲜储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可行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果蔬产后处理产业化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果蔬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产后处理意识淡薄,设施缺乏,贮运保鲜技术落后。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果蔬产后处理现状,分析了我国果蔬产后处理问题,提出我国发展果蔬产后处理的策略,要转变观念,理顺体制,多业协调,共同推进,增加投入,引进、开发研究果蔬新品种和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体系,建设果蔬的流通冷链。  相似文献   

11.
热处理对果蔬采后品质及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采后热处理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果蔬采后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改善果蔬贮藏期间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 方面。从果蔬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采后品质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阐述了热处理的机理,讨论了热处理对果蔬衰老 方面的生理特征如色泽、风味、硬度(软化)、失重、呼吸、乙烯释放、酶活性等变化及与抗逆性有关的诱导蛋白质合成 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较全面阐述了热处理防治果蔬贮藏期间病虫害的机理如直接作用于病菌、害虫与提高果蔬的抗 病虫性等。  相似文献   

12.
鲜切果蔬由于受到人为鲜切加工造成的机械损伤,诱导果蔬组织发生加速代谢、酶促褐变以及品质劣变等变化。乙醇作为一种安全绿色保鲜剂(GRAS),可调控采后果蔬生理生化反应与代谢过程,在采后果蔬保鲜中广泛应用,如延缓果蔬成熟、降低果蔬褐变程度等。研究表明,乙醇处理能够调控鲜切果蔬组织中的苯丙烷代谢、抗坏血酸代谢以及谷胱甘肽代谢等生理过程,进而诱导酚类物质、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代谢产物的生产,从而提高鲜切果蔬的抗氧化活性,保持良好的生理品质,有效延长鲜切果蔬的贮藏期。综述了乙醇处理对鲜切果蔬抗氧化活性及品质变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为鲜切果蔬的加工与保鲜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果菜》2014,(4):74-74
《中国果菜》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中国果蔬贮藏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办,是国内唯一以果蔬采后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37-1282/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1038,逢双月出版,大16开本。一、栏目介绍《中国果菜》-学术版包含政策法规、本刊特稿、流通保鲜、果蔬加工、综合利用、质量控制、科技动态等栏目,主要刊登果蔬采后贮藏、保鲜、加工、综合利用、质量控制等方面创新性或实用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动态信息;融专业性、学术性、指导性为一体,为专注于果蔬采后研究的各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提供成果交流的平台,也为从事果蔬采后贮藏、流通、加工的相关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推动果蔬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健康发展,欢迎广大相关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4.
凌海波 《蔬菜》2004,(8):23-25
果蔬贮运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病变腐烂现象,造成贮藏损失。病害发生的种类概括起来可分为2大类:一是由于贮运环境条件不适宜引起的生理病害,如冷害、冻害、气体伤害和药害等;二是由于病原菌侵染引起的侵染性病害。此外还有由于挤压、撞击等外部机械力及虫害造成的机械损伤。其中尤以侵染性病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而生理病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果菜》2014,(6):62-62
近日,广东省科技厅主持召开了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完成的“南方特色果蔬的贮运保鲜机制与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 该项目成果由华南植物园果蔬采后生物学研究组牵头,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相关科研人员历时5年完成。项目在南方特色果蔬采后衰老和品质劣变机制研究方面,揭示了生物大分子氧化在衰老和果实质地劣变中的作用;明确了NO信号分子在调控果实衰老和劣变中的作用机理;阐明了能量亏损引发果实衰老和褐变的机制;明确了果蔬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品质变化规律和生理应答机制。发明了柑橘酸腐病控制和带叶保鲜、荔枝无硫防褐变防腐综合保鲜、蔬菜衰老和冷害控制、葡萄无硫综合保鲜等特色果蔬安全保鲜新技术;研发了新的植物源防腐保鲜剂及其配套应用技术,显著减少了柑橘、荔枝、杨梅、葡萄、番木瓜、菜心、黄秋葵等特色果蔬采后损失,减少化学杀菌剂使用,保持了果蔬的品质与安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尽管育种和栽培技术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果蔬采后技术的缺乏,导致损失率达10%~50%。鉴于采后技术的重要性,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农业技术协调工作组于2008年9月在韩国首尔举办了"APEC成员体鲜活及鲜切果蔬产品质量安全的采后技术研讨会"。通过对APEC成员果蔬质量安全及采后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及战略观察,洞察我国果蔬采后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果蔬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果蔬预冷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冷可降低果蔬采后呼吸强度,抑制酶和乙烯的释放,降低果蔬生理代谢率,阻止果蔬品质变化,减少果蔬采后损失,是冷链物流的首要环节,对果蔬贮藏、加工、流通等过程中的品质、价值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并介绍了预冷的定义及种类,不同预冷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等;对比了我国与国外在预冷装备与技术上的差距,指出了我国果蔬预冷现状的不足,并展望了我国预冷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1969年9月出生,硕士,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获农业工程学士学位;2008年获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贮藏与加工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果品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农业部行业专项"西北特色水果贮运保鲜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子课题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分别是"桃新型保鲜剂的研发和应用技术""果实采后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及示范应用研究""适合大宗果蔬流通的天然涂膜保鲜剂及安全高效防腐  相似文献   

19.
王雷 《蔬菜》2009,(12):34-36
一.果蔬采后病害的发生 新鲜果蔬产品的品质恶化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是采后病害引起的腐烂却是导致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新鲜水果和蔬菜在采后流通过程中损失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生理的(果蔬自身生理衰败)、病理的(病原微生物致腐)、物理的(机械损伤、环境的温湿度不适宜)以及三者之间共同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征订启事     
《中国果菜》2014,(2):77
《中国果菜》-学术版主要刊登果蔬采后贮藏、保鲜、加工、综合利用、质量控制等方面创新性或实用性的学术论,以及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快报和简报,融专业性、学术性、指导性为一体,为从事果蔬采后研究的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发表和交流科研、教学成果提供平台;为果蔬采后贮藏保鲜、流通运营、加工等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经验交流服务平台,推动果蔬行业技术进步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