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戊唑醇是防治香蕉叶斑病的常用药剂,为评价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来自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5个省(区)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并采用药剂和紫外线诱导戊唑醇的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抗性菌株,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仍敏感,平均EC50为(4.517 3±1.270 6) mg/L,菌株频率呈连续单峰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因此,将该EC50作为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根据FAO抗性分级标准,未发现抗性菌株。通过药剂逐代诱导获得抗性菌株6株,抗性倍数介于5.64~10.13之间,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质量均低于亲本菌株,仅有1株抗性菌株抗性可以稳定遗传。紫外线诱导获得8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介于5.88~15.60之间,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质量均低于亲本菌株,仅有3株菌株抗性可以稳定性遗传。说明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仍敏感,抗药性风险低,生产上可继续使用戊唑醇防治香蕉弯孢霉叶斑病。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茭白叶斑病病原,筛选可用于病害防治的化学药剂,对来自扬州市邗江区的茭白病样进行组织分离和分离物致病性测定,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杀菌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2个菌株JBYB1和ZLC1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和竹节蓼弯孢Curvularia muehlenbeckiae,分别引起茭白胡麻叶斑病和茭白弯孢叶斑病。JBYB1和ZLC1最适生长条件为:在25~28℃或25~30℃,pH值6~7,以葡萄糖或蔗糖为碳源、以硝态氮为氮源的PDA培养基,光照或光暗交替培养。5种杀菌剂(己唑醇、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氟环唑和咯菌腈)对JBYB1和ZLC1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咯菌腈毒力最强。综上所述,分离获得的茭白叶斑病的病菌为B. oryzae和C. muehlenbeckiae,供试的5种杀菌剂均可用于茭白叶斑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3.
西瓜叶斑病又称斑点病,为真菌性病害.西瓜叶斑病病菌为瓜类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丛生于叶两面,叶面多,子座无或小;分生孢子梗10根以下簇生,无分枝;分生孢子无色或淡色,倒棍棒形或针形或弯针形.  相似文献   

4.
细辛精油对5种木本花卉病害的离体抑菌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细辛精油对引起木本花卉叶部病害的5种病原菌(牡丹炭疽病、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月季黑斑病、肉桂链格孢叶斑病和龙血树镰孢叶斑病)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细辛精油对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为最好,EC50分别为120.43 mg/L和110.66 mg/L;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细辛精油对牡丹炭疽病菌和肉桂链格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和龙血树镰孢叶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种植甜玉米的经济效益提高,甜玉米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甜玉米的特征特性和特殊用途决定了它在栽培上有较为严格的种植要求,特别是病害防治方法应加强管理,以减少损失,提高种植效益。1甜玉米叶斑病叶斑病为甜玉米的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在部分地区发生危害。一般年份零星发病,病情较轻,对生产无明显影响,少数地块或重病年份零星发病,致大量叶片枯死,显著影响甜玉米产量和品质。1.1发病症状此病主要危害叶片,苞叶和果穗。初在叶片上产生淡黄褐色至黄绿色椭  相似文献   

6.
<正>芹菜尾孢叶斑病、链格孢叶斑病和斑枯病是芹菜叶部常见且发生严重的3种病害。但是,研究者对芹菜尾孢叶斑病和斑枯病研究较多,对芹菜链格孢叶斑病研究较少。芹菜链格孢叶斑病在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古巴、几内亚、丹麦和意大利均曾报道过。在中国,芹菜链格孢叶斑病最早于《中国真菌总汇》中记载,但至今未见详细报道。近年来,随着芹菜需求量的不断上升,其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7.
《中国瓜菜》2019,(9):18-21
为明确植物诱抗剂净都煞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诱导抗病效果及最佳诱导方案,测定了净都煞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了不同诱导浓度、诱导次数、诱导间隔期以及诱导持续期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诱抗效果。结果表明,净都煞本身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不具有杀伤力,但对黄瓜幼苗具有明显的诱抗效果;2.0 mL·L-1的净都煞间隔7 d诱导黄瓜3次,持续1 d对棒孢叶斑病菌的防效最高,达到68.93%。此研究结果为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国蔬菜》2012,1(3):19-21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杨双娟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蔬菜》2012(4)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细菌性叶斑病导致园林植物受害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限制园林植物发展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分析了细菌性叶斑病的危害、叶斑病病原菌的种类、症状类型及其防治方法,详细介绍了引起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有丁香假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绿黄假单胞菌,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噬菌体防治等方面综述了现阶段我国植物细菌性叶斑病病害的防治措施,总结了噬菌体防治的优势以及提高噬菌体防治效果的方法,以期为有效防治细菌性叶斑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严重,该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在很多地区防治难度超过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给农业技术人员及菜农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带来了困难。本文试图从病害病斑症状诊断、发生规律、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病害的快速、准确诊断及防治提供指导。
2005 年以来,通过对我国黄瓜棒孢叶斑病的为害进行田间调查,发现该病害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河南、海南等多省市区严重发生。一般病田叶发病率为10 %~25 %,严重时可达60 %~70 %,甚至100 %。  相似文献   

13.
正棒孢叶斑病已成为黄石市设施蔬菜重要病害,其田间发病症状在黄瓜上与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相似,在番茄上发病症状与早疫病相似,需正确识别,及时防治。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湖北省黄石市及周边地区设施蔬菜棒孢叶斑病的调查,结合田间鉴定和寄样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进行病原诊  相似文献   

14.
<正>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疤斑病,俗称黄点子病。近年来,该病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已成为棚室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据调查,田间黄瓜叶片的发病率在10%~25%,严重时可达60%~70%,甚至造成毁棚。由于该病易于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混淆,往往造成防治不及时、不对症,另外很多化学农药对该病防效较差,因此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生产上突出问题之一。1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识别与症状黄瓜棒孢叶斑病多发生在黄瓜生长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  相似文献   

15.
以6个黄瓜品种(系)为试材,以来自山东、辽宁、黑龙江的200个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为供试菌株,采用苗期接种鉴定及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分化。结果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存在生理小种分化现象,并将200个菌株分为4个生理小种,初步筛选出D0330、D1306、D0649和D2025作为研究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鉴别寄主备选材料;AFLPs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与毒力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正>芡实叶斑病又称里斑病、麸皮瘟,由半知菌真菌角卷霉或卷喙旋孢霉引起,是芡实上重要病害。发病初芡叶外缘有许多暗绿色圆形斑,后变深褐色或有轮纹,易腐烂,严重时病斑连片,整叶腐烂,潮湿时病斑上生鼠灰色霉层。近几年,在苏州地区发生日趋加重,严重威胁了芡实生产发展。现将芡实叶斑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中国、美国、德国、巴拿马、韩国、新西兰、西印度群岛等地均有发生和报道。1960年在我国江西省首次发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迄今为止,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遍及全国,在温室、露地均有发生且不断加重。黄瓜棒孢叶斑病成为我国黄瓜栽培中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田间叶片发病率为10%~25%,严重时可达70%,甚至100%。各地  相似文献   

18.
何石兰  刘增亮  刘晓妹  蒲金基  谢艺贤 《果树学报》2011,(3):474-478,后插2
于2009年在云南发现一种杧果新病害,搞清其病原菌与生物学特性,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通过常规鉴定和rDNA-ITS序列克隆鉴定明确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lose-um),并将该病害命名为杧果粉红聚端孢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  相似文献   

19.
黄瓜(Cueumissativus)是广东省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15万hm^2以上。由半知菌亚门棒孢属(Corynespora)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为褐斑病、靶斑病,是近年来黄瓜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杨双娟等,2012),目前已在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吉林、河南、云南、海南、宁夏、甘肃和上海等11个省(市、区)发生为害,春秋种植的黄瓜发病比较严重,病害发生率达到30%以上(高苇,2011)。2011年,笔者在广东首次发现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银杏叶部病害诊断及其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苏州、泰州和南通等银杏产区的叶部病害调查及对致病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发现危害银杏叶片的病害有5种:根杏黑斑病、炭疽病、叶斑病、环斑病和黄化病。经分离和鉴定的病原菌有4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和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 sp.)。进而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