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马铃薯的连年种植,不同品种的马铃薯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脱毒种薯的推广是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保证,大量生产脱毒种薯和掌握马铃薯原种生产技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1生产现状2008年全市播种面积300多万亩,占全国种植的4%左右,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0%左右,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第三大市,其中定边县种植面积达到101万亩,为全国马铃薯第一大县。2008年全市马铃薯平均亩产1000公斤,总产鲜薯300万吨,马铃薯总产值30亿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24.4%,纯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收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滕州市是我国最大的马铃薯二季作主产区,春秋两季种植面积达到3.3万hm<'2>以上,2000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当地农技人员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生物防治虫害方法,采用种植蓖麻、油菜、紫穗槐等作物,使马铃薯生产基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产品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现将马铃薯无公害生产中的生物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杨军 《上海蔬菜》2014,(5):17-18
<正>马铃薯是一种适应广、产量高、营养丰富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同时也是我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市紫色马铃薯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为进一步促进我市脱毒马铃薯生产,筛选出优质、高产脱毒马铃薯新品种,2013年我们特引进黑美人、黑金刚等紫色马铃薯新品种开展品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黑美人、黑金刚,云南广汇种植有限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是马铃薯生产大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在全国排列前4位,常年种植面积在53.3万hm^2以上,晚疫病(确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我省马铃薯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马铃薯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因此,我们选用不同药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效比较试验,试图寻找出对该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马铃薯的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适合湖北省平原地区和低山丘陵地区早熟商品马铃薯生产的种植模式,即马铃薯高垄全覆膜栽培,其技术要点包括种植环境选择、播种前准备、播种、栽培管理措施和采收等技术环节。另外,推荐使用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7.
<正>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兼粮食作物,更是继玉米、水稻和小麦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其用途广泛,不仅用于鲜食还可制成一系列的加工品,如薯条、薯片、淀粉、酒精、饲料等。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种植面积约460万hm2,占世界马铃薯生产总面积25%;产量约6000万t,占世  相似文献   

8.
<正>马铃薯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如果长期种植会导致品种特征特性严重退化,结果表现就是产量明显降低。现在各科研机构和繁种基地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生产出脱毒的马铃薯种薯,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品种的的特征特性,并以此为原种进行繁育生产出的一代和二代种作为生产用种种植后,病毒对植株的危害较小,如果种薯级别高的话危害甚至可以为零。在我们丹东地区脱毒种薯已经在大面积推广和使用,在同等的种植条件下,比使用  相似文献   

9.
李辉尚  乐姣 《蔬菜》2018,(6):61-67
在回顾我国2017年马铃薯生产、市场形势、价格走势的基础上,以国际视野分析了国际马铃薯贸易、供需和市场形势。其中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稳定增长,但价格总体在低位运行,产品国际贸易顺差和逆差并存;国际马铃薯产品需求量尤其是加工马铃薯有所增加,市场前景总体向好。最后,对我国马铃薯市场形势进行了展望,2018年国内马铃薯生产、消费量保持稳定增长,而消费动力不足,因此价格波动风险加大,并针对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提出了相关生产销售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壤深厚而疏松透气,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是马铃薯栽培种植的优生区域。陕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约24万公顷,尤以榆林市为主,马铃薯种植面积近20万公顷,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2/3,年产鲜薯逾300万吨,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之多,是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该区域对马铃薯的栽培管理技术多数仍是采用传统的“粗放经营”,平均产量水平保持在15000千克/公顷。2007年9月,由陕西省农业厅组织全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等专家组成验收组,对榆林市农科所创高产基地进行产量测定,该基地570亩布尔班克的平均亩产达到了4768.5千克,折合71500千克/公顷,超过了世界马铃薯先进生产国家的平均单产水平(45000-50000千克/公顷)。由此说明,该区域马铃薯生产潜力极大,只要采用科学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马铃薯的整体产量水平就会成倍增长。为了提高该区域马铃薯生产的整体产量水平,笔者通过学习和生产实践的积累,对该区域马铃薯栽培管理技术提出如下拙见,以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1.
坝上地区是河北省马铃薯的主要生产基地,随着科技投入的加大、市场的开拓和加工业的兴起,马铃薯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生产中品种混杂退化、水肥不均匀、病虫害等问题限制了马铃薯的高产稳产。为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在总结先进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马铃薯生长习性和河北坝上地区环境特点,通过选用优良品种、平衡施肥、深耕浅种高培土种植和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使马铃薯产量提高了10%,667 m^2产量3 500 kg左右。  相似文献   

12.
试验目的:为进一步探索马铃薯品种在我县的适宜种植密度及配套技术,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效益,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切实可靠的指导依据,而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3.
文振祥 《蔬菜》2010,(6):16-18
<正>马铃薯产量高、用途广,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作物。青海马铃薯以薯型大、均匀、品质好,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青海省马铃薯常年种植7.53万hm2,年产量150万t。但每年因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马铃薯黑胫病是青海省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田间发病率一般为2%~5%,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具有营养丰富、粮菜兼用、高产高效、生育期短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市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生产管理粗放、关键技术措施不到位,影响产量和效益。因此,生产中应把握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青枯病是浙南山区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具有传染性和危害性,一旦发病损失严重.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提高秋马铃薯种植的经济效益,现将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特点与无公害防控对策简述如下,供各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陕北是全国马铃薯五大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近30万公顷,其中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到10万公顷,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1200千克左右,增产增值效益显著。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榆林大地种业公司联合组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工厂,具备年产试管苗1500万株,微型原原种薯2000万粒,基本满足现有脱毒种薯种植面积。为了防止马铃薯退化,以保证及扩大脱毒薯面积,应加大现有的原原种工厂化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17.
孙晓英 《中国园艺文摘》2009,25(12):135-135,121
马铃薯90cm大垄标准化栽培技术落实在青冈县马铃薯生产大村——民政乡公平村。代表农户王玉胜种植大垄马铃薯0.6hm^2,马铃薯品种为‘克新12号’和‘花园525’,9月20日全部收获,0.6hm^2马铃薯总产量5000kg以上,比临近种植‘克新12号’的农户每667m^2增产250多kg,每667m^2增加产值180元。马铃薯90cm大垄标准化栽培技术具体实施加下:  相似文献   

18.
正宁德市地处闽东沿海,是福建省马铃薯的主产区。过去,当地马铃薯生产大都分散种植,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较少,致使马铃薯集约化种植程度和商品率低下,加上品种单一,退化严重,晚疫病等土传病害日趋严重,产品质量和产量均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马铃薯生产涌现出一大批生产专业户和专业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铃薯生产由分散盲目种植向基地规模经营的转变,较大幅度地  相似文献   

19.
随着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和消费量日益增加,为缓解每年5—7月的马铃薯供应淡季问题,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适时推出适宜河北二季作区种植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石薯1号,该品种2月底、3月初播种,5月底、6月初收获,结合茎尖脱毒、试管苗培育、试管薯生产等技术的应用,可更好地发挥石薯1号的早熟优势,为弥补夏季供应短缺、提高种植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全国马铃薯主要产区种植马铃薯季节大致相同,而且马铃薯鲜薯贮存保鲜期限短,供应旺季和淡季十分明显,而广西冬种马铃薯收获期正好是全国马铃薯供应淡季。因此,广西发展冬种马铃薯生产对改善全国马铃薯周年供应状况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近几年一直从事马铃薯供(种)、产、销、培训一条龙服务体系工作。又亲自考察了内蒙、黑龙江、河北、甘肃、山东、云南、贵州等脱毒马铃薯科研生产企业,并与上海、徐州、宁波等加工企业签订长期供销合同。对马铃薯从种薯、生产、销售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如何发展我区冬种马铃薯生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发现存在不少问题。现就发展广西马铃薯产业的喜与忧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