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未治理塌陷地水域,设置网箱生态养殖鳙鱼52箱。使用生态养殖技术(不投饵),利用微生物制剂及人工诱导饵料生物技术,在25m2网箱内放养鱼种300尾,其中鳙鱼规格为165g/尾。经过137d的养殖,网箱平均单产19.72kg/m2,其中鳙鱼单产14.97kg/m2,折合667m2产鳙鱼9 985kg。网箱平均产值达138.06元/m2,净收入为99.66元/m2,投入产出比为1∶3.59。  相似文献   

2.
该试验项目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石桥镇李二村,濒临湖区,塌陷地水域丰富,宜渔水域广阔,水质良好,适于实施该项目。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鲢,鳙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鲢、鳙经过试验、推广和发展等过程,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水库网箱养鲢、鳙面积约16 hm2 ,平均单产8 kg/m2 ,投入产出比1∶1-8  相似文献   

4.
汪长友 《齐鲁渔业》2011,(12):24-25
2009年1月~2010年6月,福建省古田县龙丰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承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淡水鱼类无公害养殖与加工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项目,认真组织倪桂松火车站库湾、吴家燕旧双坑库湾、林海忠谷口库湾3个渔场在水口库区建设不投饵仿生态网箱养鳙366箱,  相似文献   

5.
2008年,我们承担了济宁市任城区科技局下达的“煤矿塌陷地水域可持续利用高产试验”项目,在煤矿塌陷地水域进行网箱养殖草鱼试验。共放网箱5个,网箱规格5m×5m×2m,总面积125m^2,鱼种放养规格150g/尾以上,每箱放养草鱼种750尾,搭配20尾鲢鱼种,网箱总产成鱼7812.5kg,平均单产1562.5kg/箱,成活率达94.4%,成鱼规格为2.15kg/尾,产值7.8万元,实现经济效益2.5万元。  相似文献   

6.
王志浙 《齐鲁渔业》1994,11(5):28-29
1992年,在煤矿塌陷地进行了小型网箱养鱼试验,50只网箱总体积300m^3,投放全雄罗非鱼种养殖130天,平均净产量,126kg/m^3,净产值416元/m^3。商品率98%,饵料系数1.73。1992年11月鉴定认为,本研究达到山东省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7.
陈述臻 《齐鲁渔业》2002,19(9):13-13
1试验目的 为了增加单位水体效益,降低蛹鱼专池培育的成本,我们于2000年在峡山水库鱼种场进行了“编亲鱼池网箱养殖乌缀试验”,获得了亩增产值14 800元,节省饲料费 1200元,亩增纯利润3 360元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9.
汪长友 《水产养殖》2011,32(9):24-25
2009年1月—2010年9月,古田县龙丰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倪桂松火车站库湾、吴家燕旧双坑库湾、林海忠谷口库湾三个渔场在水库库区建设不投饵仿生态网箱养殖鳙鱼366箱。2009年3月份,每箱投放500g/尾鳙鱼种505尾,放养一周年半,于2010年9月份抽箱清点,平均体重1.74kg/尾,成活率96.8%,平均每箱产鱼850.58kg,  相似文献   

10.
丹江口市所辖丹江口水库可养水面2.47万ha,依据浮游生物的多寡可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水域,各类型水域总计鱼产力950万kg,其中适宜网箱养链、鳙的网箱面积60ha,最大鱼产量520万kg。  相似文献   

11.
阳澄湖3个湖区鲢鳙控藻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澄湖是江苏省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全湖分为东、中、西3个湖区。近年来阳澄湖内加大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控藻力度,西湖藻华消失,而中湖和东湖仍偶有藻华出现。为了比较不同湖区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差异,在3个湖区分别布设南、北2个采样位点,于2017年夏季、秋季及2018年春季采集水样进行鲢鳙控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阳澄湖3个湖区总氮(TN)、总磷(TP)均达到劣Ⅴ类水质标准,营养盐浓度由西向东逐渐下降。西湖3个季节叶绿素a(Chl-a)浓度都低于15μg/L,透明度最高。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77属、177种,其中西湖种类数最少,仅有8门、59属、105种。从浮游植物多样性看,阳澄湖水质处于轻污染状态。西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年均(3.50±0.49)×10~6个/L,分别约为中湖和东湖的1/10和1/4。中湖和东湖于夏、秋季检出超富营养化(ɑ-ps)指示藻类,但西湖三季均未检测到。2017年10月,西湖鲢鳙存鱼密度分别为中湖的3.8倍和东湖的2.3倍,规格和肠道饱满度指数显著低于中湖和东湖(P0.05)。研究显示,现阶段阳澄湖藻华发生与否不完全由营养盐水平决定,可能还与鲢鳙牧食藻类有关。  相似文献   

12.
增温水体对鲢、鳙的生长、血液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金奎 《淡水渔业》2006,36(2):27-30
陡河水库纳入电厂热排水后,年均水温升高3℃左右。根据水温及等温线分布情况,将库区划分为增温区、弱增温区、自然水温区三个区域。通过一年的定点网箱监测,结果表明:自然水温区鱼类生长最好,其次为增温区,弱增温区最差。增温不仅改变了鱼类生长,而且鱼类血液及生理指标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11月,对2012年4月在南四湖增殖放流的鲢、鳙生长状况进行了连续5次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鲢体质量变化在50-400g范围内,为1-2龄;鳙体质量集中在50-350g,为1-2龄;增殖鲢生长(L,体长;W,体质量)与捕捞时间的关系方程为:L=12.633+2.3391M+0.0648M2,W=-89654+61.933M+2.3341M^2;鳙L=13.186+1.004M+0.2449M2,W=99.204-33.203M+12.141M2。捕获南四湖鲢、鳙个体远未达到渐进体质量乃至拐点体质量,尚处于快速生长期,在增殖放流与捕获中应加强科学规范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网箱养殖红鳍笛鲷高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军 《齐鲁渔业》2002,19(7):11-12
2000年在深圳市进行了7个月网箱养殖红鳍笛鲷试验,个体增重48.4倍,群体增重29.1倍,平均成活率60.2%。商品率(0.4kg/尾)达98%以上,投入产出比1:1.70。  相似文献   

15.
于2013年6月和2014年9月对红旗泡水库6个采样点进行2次浮游生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8种,分属6门,平均密度375ind./L,平均生物量0.991mg/L;浮游动物14种,其中包括原生动物2种、轮虫类4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5种,平均密度114ind./L,平均生物量0.598mg/L。由此可估算鲢鳙鱼产潜力为133 489kg,其中,鲢生产潜力为50 460kg,鳙生产潜力为83 029kg。按照起水规格鲢2.0kg、鳙2.5kg计算,鲢和鳙鱼种理论放养比例大概为2∶3。  相似文献   

16.
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鲢、鳙作为内陆水域主要的滤食性经济鱼类,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摄食行为抑制蓝藻水华的发生,这种干预现象在水域生态学领域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综述了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目前关于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存在2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鲢、鳙大量滤食浮游生物,在控制蓝藻水华的同时还可将水中有机物转化为鱼产品移出,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放养鲢、鳙实际加快了水体营养盐的周转速率,在抑制蓝藻水华的同时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针对这2种不同观点开展的实验与调查表明,鲢、鳙放养对于抑制藻类水华的爆发作用明确,但同时导致浮游动植物小型化,浮游生物的数量会由于水体营养盐周转速率的加快而出现大幅波动。综合各方观点作者认为,鲢、鳙对于水体蓝藻水华形成的预防和抑制作用证据较为明确,但对于一定时期内水体营养盐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水文条件、鲢鳙存量、集水区状况等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低盐水体南美白对虾与鲢鳙鱼混养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6口低盐淡水(盐度2~10)池塘中放养体长0 8~1 0cm的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 namei)(30万尾/hm2),其中三口塘再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 bilis)夏花(体长2 0~3 0cm)(1500尾/hm2,鲢:鳙=1:1)。鱼、虾分别精养90d和60d。混养池塘中对虾的成活率(24 6%)为单养池(9 1%)的2 7倍,产量(800 0±86 7)kg/hm2为单养池的3 2倍;鱼产量为(93 9±7 9)kg/hm2,鳙的出塘规格大于鲢,产量高于鲢。混养池塘水中氨氮、亚硝态氮和溶解氧含量低;透明度和活性磷含量高;pH值波动幅度小。  相似文献   

18.
网箱养殖是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周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和破坏。通过探析其经济学原因,提出通过排污收费的手段来解决高密度海水网箱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并建立确定排污税率标准的模型,以部分黄渤海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计算,得出各地区的排污税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滤食性鱼类的消化生理指标及其生态适应性,2005年1-10月,调查了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中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比肠长和比肝重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比肠长和比肝重与温度、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鲢、鳙比肠长和比肝重的季节变化都非常明显,比肠长均值分别为9.66和5.73,夏季的比肠长均明显增大。总的来看,鲢的比肠长和季节变化幅度均大于鳙,表明在滤食和消化浮游植物上,鲢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鲢、鳙的比肠长与水温显著正相关(鲢P<0.01;鳙P<0.05),而与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相关性不显著;温度导致的摄食强度变化应是鲢、鳙比肠长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鲢、鳙的比肝重均值分别为1.57%和1.91%,鳙的比肝重明显大于鲢,这可能与鳙摄食更多的浮游动物有关;鲢、鳙的比肝重与温度、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表明生物个体的形态特征与其所利用的资源环境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1999年在胶州市李格庄镇低洼盐碱地原淡水养鱼池塘改建中国对虾养殖池塘,在池塘边上打井提供养殖用水,井水盐度一般在10-12左右;虾苗在水泥池淡化7天使盐度降为15,经暂养后陆续分至养殖池,暂养成活率76.11%;养成阶段主要使用配合饵料,添加抗病药物;前期以添加水为主,养殖中后期少量换水,平均日换水量不超过5%,并定期使用水质净化剂。结果5个养殖池对虾平均亩产90.83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