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和降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2004-2008年大气环境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的大气污染依然严重,对城市大气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将是控制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手段.根据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源调查,通过对环境许可制度、排污权交易、临控体系建设挖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析,提出了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和目标,为环境管理和有...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容载力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分析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大气污染的特征及其原因 ,并计算出四种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降尘和氮氧化物的环境容载力。同时 ,结合乌鲁木齐市现阶段发展水平和清洁能源的资源优势 ,提出切实可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法及解决途径 ,以达到明显改善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2017年乌鲁木齐市的气象参数及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运用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研究了乌鲁木齐市PM2.5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超标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PM10,除O3外各污染物的浓度均是采暖期高于非采暖...  相似文献   

4.
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2001-2011年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1年,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一直处于三级标准,其中2011年大气环境质量最好,而2008年最差。大气环境质量受PM10和SO2的影响较大,而NO2的影响则较小。PM10和NO2对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权重值逐渐变大,而SO2的影响权重值则逐渐减弱。从总体来看,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呈现转好的趋势,表明乌鲁木齐市近年来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在乌鲁木齐市2006年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特点:1)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呈现典型的煤烟型污染。2)污染排放高度集中,重点污染源贡献巨大。3)大气污染日趋复杂,移动源污染贡献加大。4)自然条件不利扩散,大气环境容量较小。同时结合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对策,以促进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的全面好转。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X)、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和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器对乌鲁木齐市采暖期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形态结构及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大气PM2.5类型多样,主要类型有硅铝酸盐、硅铝飞灰、铁氧化物颗粒、硫酸/碳酸盐晶体、钛聚集颗粒物、碳质气溶胶(烟尘集合体、焦油球、不规则碳质颗粒)、富氟颗粒和不明物质等,其中硅铝酸盐、硅铝飞灰、烟尘集合体在各个功能区都观测到,富氟颗粒仅存在于头屯河区、天山区和水磨沟区;②SO42-、NH4+、NO3-、Cl-为乌鲁木齐市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部无机离子的90.3%;③乌鲁木齐市大气PM2.5的pH在3.72 ~5.76之间,平均值为5.11,其大气气溶胶整体偏酸性,其中[NO3-]与[SO42-]的比值小于1,可认为固定源排放是乌鲁木齐市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变化的环境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克明  李霞  杨静 《干旱区研究》2011,28(3):509-513
应用Holzworth干绝热曲线法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利用逐步逼近法和乌鲁木齐市气象站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时间变化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月均值的年变化呈单周期型,即1月最低(389 m),6月最高(2 0...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月耗煤量、逆温层厚度及平均风速与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月浓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耗煤量和逆温层厚度是导致大气污染物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且采暖期逆温层厚度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远大于燃煤排放造成的影响。对污染物月浓度与气象因子及耗煤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Y=a+b1X1+b2X2+b...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庆  何秉宇  易莉 《干旱区研究》2007,24(3):328-332
通过把乌鲁木齐市3种大气污染物(SO2,NOX,TSP)排放浓度与人均GDP值(近25年的数据)进行1~5阶的线性回归模拟,结果显示:3阶线性回归的模拟效果最好,故认为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浓度与人均GDP增长之间的回归模型,符合环境库兹涅茨三次回归拟合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5-2015年北疆主要城市的SO_2、NO_2、PM_(10)大气污染物的监测资料,利用大气污染指数(API)方法,通过API数值的变化趋势以及污染物的含量变化情况对北疆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年均API来看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市、阜康市、奎屯市、伊宁市、乌苏市、博乐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整体均属于良,塔城市、阿勒泰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属于优。2)乌鲁木齐市的年均API最高,即为93,接近轻微污染水平,阿勒泰市的年均API最低,即为34,空气质量为优级。2005-2015年间昌吉市、奎屯市、伊宁市、塔城市、乌苏市的API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和阿勒泰市的API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克拉玛依市、阜康市和博乐市的API年均变化很小。3)分析表明除了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年均在270天左右,其他城市基本在320天,克拉玛依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及博乐市达到了350天以上。4)从北疆地区主要城市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PM_(10)和SO_2占主导地位,NO_2含量相对较低。总体上看北疆地区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除了首府乌鲁木齐市外,其它均处于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2004-2009年乌鲁木齐市三个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的数据分析,得出在城市布局不断调整的条件下,各区域的污染因子年均浓度变化较大。表现为市南片区整体污染物质浓度较高、市中区SO2和NO2增加速度较快、市北片区PM10增长速率较大浓度已接近污染最严重的市南片区。从监测数据分析来看,城市空间污染物质浓度变化相当明显,市中区的主要污染物以SO2为主,市南、北区则以PM10为主。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冬季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乌鲁木齐大气成分站观测的黑碳(BC)气溶胶质量浓度、主要污染物浓度以及相关气象资料,对该地区冬季BC类气溶胶的日变化、小时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冬季BC质量浓度平均为6.55 μg/m3,日较差较大,与API、PM10、PM2.5、PM1.0、NOx的日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BC质量浓度的小时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这与机动车排放污染、居民活动和冬季采暖燃煤等相关联; BC质量浓度出现频率主要在2~9 μg/m3,占所有观测的60%; 乌鲁木齐冬季BC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国外某些城市,与国内同类大城市的观测结果比较,其浓度相对较低;冬季从北、西北方向过来的气团易造成BC高污染;风速大于1.0 m/s时,BC质量浓度开始下降,下降幅度接近50%,当风速超过2 m/s时,风速与BC质量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工作日BC质量浓度略高于周末,周末BC质量浓度曲线比工作日推迟1 h左右。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及极端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分布在乌鲁木齐地区不同垂直梯度上的四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及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近50年(1960-2009年)来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地区各地近...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模糊集理论中的贴近度和权距离概念建立了一种改进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乌鲁木齐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论与事实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
春季融雪期0℃层高度与乌鲁木齐河径流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收集乌鲁木齐河春季日平均流量和0℃层高度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季融雪期0℃层高度变化与乌鲁木齐河日平均流量的关系,得出乌鲁木齐河日平均流量与乌鲁木齐08:00时和20:00时的0℃层高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日流量的变化趋势滞后于0℃层高度变化;2003-2006年日平均流量序列与0℃层高度序列的相关系数均超过95%显著水平,仅2002年未达到显著水平。最后选出相关系数最高的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的系数,希望能为今后的融雪径流与融雪型洪水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TSP, particle diameter≤100 μm) was the dominant air pollutant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local air quality.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SP and dustfall of the atmosphere over Urumqi, the capital cit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rthwestern China, basing 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records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86–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nual average TSP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from 716 to 260 μg/m3, with an average level of 422.9 μg/m3, while dustfall intensity reduced from 350.4 to 166.6 t/(km2?a), with an average level of 259 t/(km2?a). Over 50% of the annual pollution days were induced mainly by TSP. Spring and winter had relatively higher dustfall intensities, and dense traffic and residential areas had the highest dustfall intensities in the Urumqi metropolitan area. With an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less than 300 mm,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in Urumqi could be hardly removed through wet deposition.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time prevailing winds from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could carry aeolian dust particles from sandy deserts to Urumqi. Aeolian dusts from deserts would remain to be a priority regarding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arid oasis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