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线茸毒蛾(Dasychira grotei Moore),在福建南平、三明一带为害法国梧桐、重阳木、月季、樟树等植物。1984年9~10月室内饲养线茸毒蛾幼虫时,发现罹病致死,死虫腹足紧贴叶片或培养皿上。同时,在林间、行道树上也发现病死幼虫,呈典型的病毒症状,经鉴定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本病毒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为我们首先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2.
龙眼木毒蛾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眼是厦门市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1万hm2以上。龙眼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Swinhoe)从2003年起在本市部分龙眼果园开始成灾,年年发生严重,受害面积年年增加,已造成严重减产和经济损失。为了有效控制木毒蛾的发生为害,针对其发生特点和大发生原因,采取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1为害情况木毒蛾在我国发生普遍,其食性很广,可为害500余种植物。主要寄主有木麻黄、相思树、茶、柿、柑橘、番石榴、芒果、枇杷、龙眼、荔枝等林木和果树。以往该虫是福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的重要害虫,2003年上半年在本市2个区4个镇部分龙眼果园突发并为害严重,…  相似文献   

3.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属毒蛾科.在我国发生普遍,各地均有分布,其食性较广.主要寄主有木麻黄、相思树、茶、柿、柑橘、番石榴、芒果、枇杷、龙眼、荔枝等林木和果树.以往该虫是福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的重要害虫,2003年上半年.突然在福建省厦门市部分龙眼树上大量暴发,并严重为害.其幼虫食量大,主要取食龙眼叶片、果穗等.据调查.受害重的龙眼树每片叶上有幼虫2~3头.一般龙眼树每穗幼虫1~2头.受害轻的龙眼树叶片被吃得残缺不全,受害重的叶片和果实全部被吃光,只剩下枝条,整株龙眼树似火烧过,呈褐色.龙眼木毒蛾从2003年起在本市部分龙眼果园开始成灾.并有向外扩展蔓延趋势,受害面积年年增加.国内在龙眼上.对木毒蛾的生态、发生、消长及防治等的研究和较详细的报道很少.笔者于2005~2007年,在前2年的调查观察、发生监测、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生物学及控制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舞毒蛾种群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线粒体COI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扩增了舞毒蛾部分种群的DNA序列,结合GenBank上发表的世界舞毒蛾种群相关序列,重建了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世界舞毒蛾分成4支:冲绳舞毒蛾、北海道舞毒蛾地理种群、欧亚大陆舞毒蛾地理种群(包括日本大陆地区)和北美舞毒蛾地理种群.其中世界地理种群在COI基因上变异为0%~7%,中国种群在COI基因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苹毒蛾病毒是典型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构,对苹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死能力,对于开展苹毒蛾的生物防治有一定意义;在病毒分类上根据形态鉴别,可能属于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亚组(A)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6.
茶毛虫(Eupraoctis pseudoconspersa)、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和茶尺蠖(Ecfropis obiliqua hypulina)严重危害茶树。茶毛虫细菌性软化病病菌对茶黑毒蛾、茶尺蠖致病感染尚未见报道。 1987年6月下旬,在铜仁地区茶场三队茶园发现茶毛虫细菌性软化病(简称软化病),用该病菌接种茶毛虫、茶黑毒蛾及茶尺蠖,可以感染致病,有效地控制了虫害。两年试验表明,其感病历期与青虫菌接近,历期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7.
邓礼  张冬生  温小遂 《江西植保》2014,37(3):232-236
通过室内利用诱杀型触破式微胶囊剂对松褐天牛进行毒力试验,得出其毒力回归方程,并确定100倍液为室内最佳持效实验浓度。应用该药剂100倍稀释液,每隔10 d打1次药能迅速诱杀飞到诱木上产卵交配的成虫。林间诱木设置间隔50 m,1株喷洒诱杀剂的诱木在林间能迅速诱杀0.785 hm2内的松褐天牛成虫;诱木间隔100 m,也能较有效地诱杀3.14 hm2内的松褐天牛成虫。考虑经济有效性,建议生产上1 hm2设置1株诱木,每隔15 d喷1次100倍稀释液为宜。  相似文献   

8.
舞毒蛾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是全北温带地区危害最为严重的森林害虫之一。本文采用PCR引物步移法完成了舞毒蛾线粒体全序列的测序工作。舞毒蛾mtDNA全长15569bp,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22个tRNA组成,基因位置及方向与鳞翅目其他昆虫相同。通过与其他已知昆虫线粒体全序列的比较,对舞毒蛾线粒体全序列的核苷酸组成、氨基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等基因组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核型多角体病毒 (nuclearpolyhedrosisvirus ,NPV)是鳞翅目昆虫的重要病原微生物。采用构建重组高效表达外源毒蛋白的 p10、ph、ocu基因的强启动子 ,以提高野生型NPV的毒力 ;探讨删除杆状病毒中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糖转移酶 (ecdysteroidUDP-glucosyltraansferase ,EGT)基因对改良病毒杀虫剂的杀虫效果 ,为进一步完善重组NPV杀虫剂的研发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椰子木蛾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2013年8月首次在我国海南发现,对我国椰子及棕榈产业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龄期划分是深入研究椰子木蛾发生规律、生物学习性、预测预报以及防治适期的基础。头壳宽度可作为幼虫分龄的准确指标。本文通过林间收集椰子木蛾幼虫头壳和实验室饲养椰子木蛾并收集头壳的方法,通过测量与比较,运用频次分布与线性回归等,对椰子木蛾的龄期划分进行了研究,并依据Dyar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对划分结果进行了验证,确定其在林间和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龄数分别为5龄和5~8龄。室内饲养与室外相比,龄数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室内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周期、食物营养等以及椰子木蛾自身遗传、种群密度等不同,室内环境条件不利而引起其龄期数增加。  相似文献   

11.
Dna J蛋白是Dna K/Hsp70的辅助分子伴侣,通过调节Hsp70的ATPase活性来影响蛋白复合体的合成与组装。为明确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LdDnaJ1基因特性及对杀虫剂甲萘威的胁迫响应,通过克隆LdDnaJ1全长基因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了甲萘威对其LdDnaJ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舞毒蛾Ld Dna J1全长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9.91 kD,理论等电点为5.65;舞毒蛾Dna J与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 Dna J亲缘关系较近。甲萘威对舞毒蛾2龄幼虫24 h和48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74.04 mg/L和31.48mg/L。低剂量(LC_5、LC_(10)和LC_(30))甲萘威胁迫下,舞毒蛾2龄幼虫Ld Dna J1基因表达量均下调,LC_(30)甲萘威处理后72 h时LdDnaJ1基因表达量最低,仅为对照的15.70%。表明甲萘威可抑制舞毒蛾LdDnaJ1基因的表达,且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效率,并提高林间天敌花绒寄甲种群数量,采用"疫木隔离+释放花绒寄甲+种植茯苓"的方法,开展了疫木生物除害及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铁丝网罩就地隔离疫木、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利用疫木种植茯苓3种措施组合处理松材线虫病疫木,对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可起到明显的阻断作用,降低了松材线虫对健康松树的致死率。"疫木隔离+释放花绒寄甲+种植茯苓"处理的病死木减退率达93.05%、防效达85.34%,为各处理中最优;其次是"疫木隔离+释放花绒寄甲"处理,病死木减退率为92.91%,防效为85.07%,与前一处理的防效无显著差异;"疫木隔离+种植茯苓"处理的病死木减退率为88.62%,防效为76.03%,显著低于前两处理的防效。"疫木隔离+释放花绒寄甲"措施中的疫木未能充分利用;"疫木隔离+种植茯苓"措施虽然提高了疫木无害化利用价值,但未能增加林间花绒寄甲种群数量。综合考量,疫木就地隔离后,在松褐天牛预蛹和蛹期释放花绒寄甲,待花绒寄甲羽化为成虫离开疫木后,在疫木木段接菌种植茯苓是利用生物技术对松材线虫病疫木进行无害处理的优良方法,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林间影响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寄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本文在试验地不同位置设置诱木引诱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成虫产卵,并在诱木上释放花绒寄甲成虫,之后调查诱木的生长环境及诱木上花绒寄甲的寄生率,并对各环境因子与花绒寄甲寄生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寄生率(Y)与坡位(X5)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主林层郁闭度(X8)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依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0.4146+0.5741X5―0.4382X8。经检验,平均差异程度为0.2209。因此,可试用该模型对花绒寄甲寄生率进行评估。以上研究为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 Ger-mar)和古毒蛾[O.antiqua(L.)]是当前吉林省果树、林木的主要食叶性害虫,也为害大豆、向日葵、麻类、黄瓜等作物,还喜食萹蓄等蓼科杂草。寄主较广。在整个作物生长季节此2种毒蛾都有发生。因其形态、生物学特性等近似,有关书刊对形态描述和主要生物学报道常有不确或混淆之  相似文献   

15.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的入侵害虫。为科学、有效地防控草地贪夜蛾,本文应用浸卵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并利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处理10 s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苜蓿银纹夜蛾NPV浸卵对草地贪夜蛾卵孵化有一定的延迟作用,24、48 h的孵化率分别为12.50%、69.17%,显著低于对照;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对初孵幼虫的毒力较强,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浸卵后初孵幼虫死亡率最高,分别达92.32%、82.49%;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取食浸过核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的玉米叶片72 h后,其死亡率分别为96.39%、92.82%,甘蓝夜蛾NPV对3龄幼虫也具有较强毒杀作用。同时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3龄幼虫取食经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处理的叶片72 h平均虫龄分别为3.00龄和3.36龄,显著低于对照。玉米田喷施甜菜夜蛾NPV、甘蓝夜蛾NPV,药后10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86.03%和82.36%。研究表明,甜菜夜蛾NPV、甘蓝夜蛾NPV杀虫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可以作为其有效防控的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6.
杨雪毒蛾(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又名杨毒蛾、柳毒蛾,属毒蛾科.主要为害山杨、黑杨、赤杨、小叶杨、柳树、白桦及榛子,是我国主要森林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河北、山东、黑龙江、甘肃、宁夏、吉林、辽宁、内蒙古、江苏、河南等地.近年来,杨雪毒蛾对林业造成的为害越来越严重,不少片林和行道树叶片被吃光,且有大量排粪,严重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地的环境卫生.遭受为害的杨树长势衰弱,易发生树干腐烂病,也易被蛀干害虫潜入,致使树木大量死亡,对林木和生态环境的威协较大.  相似文献   

17.
舞毒蛾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常被分为欧洲型和亚洲型2种类型,欧洲型舞毒蛾在传入美国之后造成了巨大危害。之前报道指出亚洲型舞毒蛾的寄主范围比欧洲型舞毒蛾的广,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更大,北美植物保护组织据此对中国的高风险港口实施了船舶特别检疫措施,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鉴于此,本实验以16种北美和中国常见的行道树种和绿化树种作为供试树种,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型舞毒蛾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饲喂白桦、加杨和糖槭的幼虫可以完成生活周期。饲喂杜松、女贞、大叶黄杨、红皮云杉、合欢、杂交鹅掌楸、马尾松、黑松和白皮松的幼虫在2龄以前全部死亡。虽然2龄以前幼虫饲喂北美乔松、油松和柿树后死亡率较高,但用人工饲料将幼虫饲养至4龄以后再替换饲喂以上3种植物,幼虫的死亡率则显著下降。分析表明,亚洲型舞毒蛾低龄幼虫(1、2龄)的寄主选择范围要窄于高龄幼虫(4龄以后的幼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为明确危害金刺梨的毒蛾种类、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为金刺梨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3月—2022年1月,通过采用踏查法和灯诱法对安顺市2个主要金刺梨种植基地开展毒蛾调查与监测。【结果】共采集到毒蛾科Lymantriidae共7属12种,其中灯诱采集毒蛾成虫11种,踏查采集毒蛾幼虫6种。踏查发现6种毒蛾直接为害金刺梨;戟盗毒蛾与双线盗毒蛾3—11月可见,发生周期最长;盗毒蛾与黑褐盗毒蛾4—9月可见,榕透翅毒蛾7—9月、环茸毒蛾3—8月可见少量幼虫。针对成虫和幼虫分别编制了检索表,对取食为害金刺梨的6种毒蛾幼虫形态进行比较。【结论】本研究记述了毒蛾幼虫为害金刺梨的特征,编制了成虫和幼虫检索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产方法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报道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核多角体病毒(NPV)的生产方法及其在棉田应用的试验研究结果。NPV用棉铃虫幼虫生产。从虫卵接种开始,用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幼虫,到四龄用病毒感染,六天后收集病死虫,病毒致死率80~85%,单虫含量4~6×10~9PIB。由棉饼粉、粗棉油等配制成诱饵加低剂量西维因作病毒增效剂与NPV混用,显著提高病毒的防治效果。四年田间试验表明,NPV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效果相当于或优于常用高效化学农药。1979年开展了大面积飞机微量喷雾PVN杀虫剂的试验,也取得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nucleopolyhedrovirus(简称Mabr NPV)是甘蓝夜蛾最重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本文采用正交法研究影响Mabr NPV在甘蓝夜蛾体内增殖的主要因子及因子的主次顺序,确定互作因子并筛选病毒增殖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Mabr NPV产量的因子及互作因子主次顺序为C(饲毒虫日龄)C×D(饲毒虫日龄与收毒时间互作)B×C(饲毒剂量与饲毒虫日龄互作)B×D(饲毒剂量与收毒时间互作)B(饲毒剂量)D(收毒时间)A(温度)。明确因子C对病毒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因子C和D存在互作且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确定Mabr NPV增殖生产的最佳条件为25℃下、以500 PIB/虫的剂量饲喂12日龄幼虫,9 d后提取病毒,平均单虫病毒产量为1.921×109 PIB,幼虫孵化到收集幼虫提取病毒的生产周期为21 d,病毒增殖3.842×106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