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
对八层层叠式笼养蛋鸡舍环境质量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位置的参数差异。结果表明:从鸡舍湿帘端至风机端温度、CO2浓度、风速和PM10数值逐渐增大,相对湿度呈递减趋势。随着笼层的递增,CO2浓度和PM10浓度测定值逐渐变大;风速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各层笼温度分布较均匀;上层的相对湿度显著高于下层;不同笼层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温度与CO2、风速、PM10呈显著正相关;CO2与风速、PM10呈显著正相关,风速与PM10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四层层叠密闭式本交笼养鸡舍春季不同位置舍内环境参数差异及其相关性。以四层层叠密闭式本交笼养鸡舍为研究对象,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测定蛋鸡舍内各观测点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CO_2浓度和O_2含量环境参数。从湿帘端到风机端风速和CO_2浓度显著增加(P0.05),温度和相对湿度呈逐渐降低趋势。H_(1.47m)和H_(2.33m)测定点的光照强度、风速和温度显著高于H_(0.64m)和H_(3.16m)(P0.05),而相对湿度呈相反趋势(P0.05)。H_(0.64m)和H_(1.47m)的CO_2浓度显著高于H_(2.33m)和H_(3.16m)(P0.05),而O_2含量则呈相反趋势(P0.05)。12∶00~14∶00的光照强度、风速、温度和O_2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时间段(P0.05),而相对湿度和CO_2浓度则较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风速与温度、风速与O_2含量以及温度与O_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相对湿度与风速、温度和O_2含量以及CO_2浓度与温度和O_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结果建议应根据鸡舍内环境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参数间的相关性合理调整饲养管理以提高种鸡生产性能和养殖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找到东北地区蛋鸡舍冬季保温和通风的平衡点,并将舍内环境条件控制在适合蛋鸡生长的范围内,试验对吉林省某蛋鸡舍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有害气体浓度和颗粒物浓度等环境因素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舍内平均温度22.1℃,平均相对湿度67%,不同监测点温湿度存在差异;平均氨气浓度为3.21 mg/m~3,其浓度和温度呈正相关,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舍内颗粒物浓度分布情况为PM_1和PM_(2.5)浓度近风机端舍中远风机端,PM_(10)和TSP与之相反,即远风机端舍中近风机端;舍内CO_2平均浓度为8 576 mg/m~3,高于相关标准。基于CO_2浓度对试验鸡舍通风策略进行优化,得出该试验鸡舍最小通风量为0.56 m~3/h·kg,以及东北地区采用传送带清粪方式的蛋鸡舍应保证的冬季最小通风量为0.51~0.58 m~3/h·kg。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层叠笼密闭蛋鸡舍为研究对象,以NH_3、CO_2和颗粒物(PM2.5和PM10)及舍内温度、相对湿度为主要检测指标,采用DL-31系列检测仪连续测定,分析层叠笼密闭蛋鸡舍内CO_2、NH_3、PM2.5和PM10浓度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鸡舍内NH_3浓度范围为0~15.0 mg/m~3;CO_2浓度为814.2~3 509.8 mg/m~3;PM2.5浓度为0~378.7 mg/m~3;PM10浓度为0.3~1 439.9 mg/m~3。舍内CO_2、NH_3和PM2.5、PM10浓度主要受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度等因素影响;冬、春季节,舍内NH_3浓度与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之间呈较显著正相关性(P0.05),夏季则呈现负相关性;冬、春、夏季CO_2浓度与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之间呈现较显著正相关性(P0.05),秋季则呈现负相关性;不同季节舍内PM2.5与PM10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春、夏两季舍内CO_2浓度和NH_3浓度呈现较显著正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5.
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通风方式对两层两列式网床鸭舍环境状况的影响。分别于寒冷(0~15℃),适宜(15~25℃)与炎热(25℃)气候时饲养肉鸭,每次采用自然、纵向、横向与混合4种通风方式,检测舍内温度、湿度、气压、风速、NH_3、CO_2、PM_(10)、PM_(2.5)、气载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葡萄球菌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寒冷气候时,3种机械通风较自然通风均可显著降低鸭舍内湿度,其中横向通风未显著降低舍温;3种气候条件下,采用纵向与混合通风方式时鸭舍内NH_3、CO_2浓度均为最低,其中纵向通风改善颗粒物与气载微生物浓度效果最佳。4种通风方式NH_3、CO_2浓度分别为1.1~3.7 mg/m~3、911~2 607 mg/m~3,PM_(10)与PM_(2.5)浓度分别为234~551μg/m~3、166~361μg/m~3,气载细菌总数为5.18~5.78 lg(CFU/m~3),其中大肠菌群占细菌总数比例2%。此外,湿度与PM_(10)、PM_(2.5)间,PM_(10)与气载细菌总数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纵向通风为两层两列式网床鸭舍最优通风模式。  相似文献   

6.
选择山西省某养殖基地单栋饲养量为32 400只的白羽肉鸡舍,采用分次多点测量法对CO_2浓度进行检测与分析,并与温度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肉鸡3周龄后CO_2浓度在2 777~7 790 mg/m~3之间,风机开启时,鸡舍纵向CO_2浓度湿帘端往风机端呈减少的趋势,风机关闭时,前后高,中间低;当通风小窗开启角度较小时,鸡舍横向两侧高、中间低,开启角度较大时,两侧低,中间高。CO_2浓度与温度相关系数R~2=0.2044,CO_2浓度与相对湿度相关系数R~2=0.6738。研究表明:该规模化立体养殖肉鸡舍冬季CO_2浓度超过推荐限值,在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的同时,需加强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7.
为客观评价河北省北部寒区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夏季舍内外环境状况,指导奶牛场牛舍设计改造,本试验测定了冀北寒区3种典型奶牛舍夏季舍内外的温热因素(温度、相对湿度)和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风速、空气中PM2.5、PM10、细菌、CO_2、NH_3含量、光照、噪音强度)。结果表明,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舍外温度、相对湿度、温湿指数(THI)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环境质量相当。各舍内环境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各舍内温度日变化规律相近,日平均温度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1日平均湿度最低(P0.05),每日高湿(相对湿度80%)、高THI(THI72)持续时间最短;风速最高(P0.05),PM10、NH_3、细菌含量均为最低(P0.05),舍内环境质量最优,但该舍噪音最大(P0.05);舍2日平均湿度、日平均THI最高(P0.05),每日高湿、高THI持续时间最长;风速最低(P0.05),PM2.5、PM10、NH_3、CO_(2、)细菌含量均为最高(P0.05),舍内环境质量最差,但该舍自然光照强度最高(P0.05),采光最好;舍3环境质量居中,人工光照强度最低(P0.05),存在夜间照明不足的问题。试验结果提示,该地区奶牛舍设计和改造应根据夏季舍内通风、降温、采光、噪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可采用高举架、大纵跨的有窗结构,同时增加天窗、屋顶通风系统、檐下通风孔、门斗、通气缝等通风结构,屋顶材料可选择酚醛泡沫板和阳光板,结合养殖实际合理安装空调、喷淋和风机设备,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08:00-09:00时间段最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14:00-15:00和16:00-17:00时段风速较高;18:00-19:00时段PM 2.5、PM 10、NH_3和CO_2浓度较高。向阳面的温度极显著高于向阴面(P0.01),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其它位置(P0.05),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向阴面的NH_3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泌乳牛舍内外的PM 2.5、PM 10无显著性差异(P0.05);舍内的温度极显著高于舍外(P0.01)、舍内的相对湿度、NH_3、CO_2浓度显著高于舍外(P0.05);舍外的风速显著高于舍内(P0.05)。结论:该类型的牛舍在所测的时段里奶牛未处于冷应激状态;该牛舍内的粉尘、NH_3和CO_2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但18:00-19:00时间段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比其它时段差。牛舍内温度高于舍外,表明该开放式牛舍在冬季具有一定的防寒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结构形式鸽舍的空气质量特征,检测开放式鸽舍和密闭式鸽舍空气中有害气体、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和细菌等的浓度。检测结果表明:开放式鸽舍空气中氨气、臭气、细菌、PM2.5、PM5.0、PM10.0、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 TSP)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密闭式鸽舍;开放式鸽舍空气TSP中,粒径>10μm的PM占比最高(43.09%);密闭式鸽舍空气TSP中,粒径>5.0~10μm的PM占比最高(39.98%);开放式鸽舍空气中氨气、二氧化碳、臭气分布均匀,密闭式鸽舍中间过道空气中氨气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北过道。  相似文献   

10.
《饲料工业》2017,(4):44-49
试验选用分子筛XF-4作为吸附剂,对冬季奶牛圈舍中CO_2、CH_4、NH_3和H_2S进行吸附试验。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检测风机口排出的CO_2、CH_4、NH_3和H_2S浓度,悬挂吸附剂的为试验组,不悬挂吸附剂的为初始组。两者之差即为吸附剂XF-4的吸附浓度,根据实际测得的气温、气压、风速,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出公式,将ppm换算为mg/m3。当试验组浓度与初始浓度无差异性时停止试验。结果表明:1 kg吸附剂XF-4春季吸附CO_2 73.21 g、CH_4 10.06 g、NH_3 1.52 g、H_2S 2.05 g;夏季吸附CO_2 70.47 g、CH_4 9.23 g、NH_3 1.67 g、H_2S 2.13 g;秋季吸附CO_2 78.75 g、CH_4 10.97 g、NH_3 2.05 g、H_2S1.86 g;冬季吸附CO_2 85.95 g、CH_4 12.36 g、NH_3 2.87 g、H_2S 1.88 g。CO_2、CH_4和NH_3吸附重量与温度负相关性显著(P0.05),CO_2、CH_4吸附重量与湿度正相关性极显著(P0.01),NH_3吸附重量与湿度正相关性显著(P0.05),与气体初始浓度正相关性显著(P0.05);H_2S吸附重量与湿度负相关性显著(P0.05),与温度正相关性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层叠式立体笼养肉鸡舍舍内环境参数变化规律,采用分次多点测量法,对山西省某公司养殖基地的一栋上述鸡舍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氨气和空气菌落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舍内近风机端位置的温度在不同日龄均高于其他位置,舍内不同位置湿度无显著差异(P0.05),靠近湿帘端附近的空气中氨气浓度与其他位置相比较低(P0.05),从近湿帘端位置到近风机端位置,舍内二氧化碳浓度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日龄的增加,舍内菌落总数含量逐渐升高,在近风机端位置的空气菌落总数显著高于舍内其他位置(P0.05)。在垂直方向上,笼养肉鸡上中下三层之间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氨气和空气菌落总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相关数据还表明舍内环境温度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40%~50%,能够满足不同日龄肉鸡生长所需温湿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对夏季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环境参数进行测定与分析,以期为蛋鸭层叠式笼养舍环境控制提供参考。分别以开启10台、12台和14台风机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为研究对象,使用风速测定仪和红外式气体检测仪于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对鸭舍水平方向不同位置的环境质量参数(包括温度、相对湿度、CO_2浓度和风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夏季在采取纵向通风的模式下,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平均温度为27.62℃、相对湿度为77.91%、CO_2浓度为483.81 mg/m~3、风速为1.47 m/s,不同测定点之间环境质量存在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鸭舍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_2浓度和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对湿度与CO_2浓度和风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O_2浓度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内不同位置环境质量参数存在差异,综合考虑能耗及舍内环境参数对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开启12台风机可以取得最佳的舍内环境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选用一种分子筛(XF-1)作为吸附剂,对奶牛圈舍中的CO_2、CH_4、NH_3和H_2S进行吸附试验。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测定风机口排出的CO_2、CH_4、NH_3和H_2S浓度,悬挂吸附剂前后测得的浓度之差即为吸附剂XF-1的吸附浓度。根据实际测得的气温、气压、风速,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出公式,将ppm换算为mg/m~3。当悬挂吸附剂后测得浓度与初始浓度无差异性时停止试验。结果表明:1kg吸附剂XF-4春季可吸附CO_2 61.29g、CH_4 8.39g、NH_3 1.27g、H_2S 1.71g;夏季可吸附CO_2 59.14g、CH_4 8.02g、NH_3 1.34g、H_2S1.75g;秋季可吸附CO_2 65.76g、CH_4 8.71g、NH_3 1.64g、H_2S 1.54g,冬季可吸附CO_2 70.91g、CH_4 9.32g、NH_3 2.29g、H_2S 1.57g。吸附剂XF-1对CO_2、CH_4和NH_3的吸附质量与圈舍温度、湿度、初始浓度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对H_2S的吸附质量与圈舍湿度、气体的初始浓度相关性显著(P0.05)。吸附剂XF-1在春、冬季悬挂31h,夏季、秋季悬挂30h需要更换。  相似文献   

14.
抑氨菌液改善笼养蛋鸡舍环境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频率喷洒抑氨菌液对笼养蛋鸡舍环境的影响。3间鸡舍分别饲有900只54周龄新杨褐、白羽(新杨绿、海兰灰)和海兰褐蛋鸡。试验1、2、3期分别按照3 d1次、2 d1次、1 d1次的频率以0.5%比例喷洒抑氨菌液;每天4次记录温度、湿度、NH3浓度和CO2浓度,并记录每日风机开关时间,测定硼酸吸收液中氨氮浓度和生理盐水中细菌和真菌数量。结果表明:NH3浓度、CO2浓度、吸收氨氮浓度、细菌和真菌数量不同程度地受到鸡舍内温度、湿度、风机运行时长和测定位置的影响;各环境参数受测定时风机开关状态的影响;鸡舍内NH3浓度在1~3 d内明显随鸡粪堆积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每天喷洒一次抑氨菌液能明显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结果表明,笼养蛋鸡舍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天喷洒1次抑氨菌液能明显改善舍内空气质量。结果表明,每天喷洒一次抑氨菌液能明显改善舍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广西密闭笼养舍内环境参数变化与花鸡生产性能的相关性,以广西密闭笼养花鸡为对象,从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鸡舍内的前、中、后位置中间设立监测位点,每天测定收集笼养鸡舍内环境参数包括温度、相对湿度、CO_2、NH_3、H_2S、SO_2浓度;每隔3天,在鸡舍内前、中、后位置分5点测定鸡舍内细菌数,同时记录花鸡产蛋率等生产性能。结果显示,周年内,鸡舍内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5~9月份比其它月份高,其中8月份平均温度最高达29.2℃,7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高为85.12%。周年内,冬季鸡舍内CO_2、NH_3浓度最高,分别为343.64 mg/m~3和2.98 mg/m~3,夏季最低,分别为254.04 mg/m~3和0.78 mg/m~3,全年鸡舍内H2S浓度低,没有检出SO_2浓度。鸡舍内细菌总数冬季最高,达7.87×10~4cfu/m~3,全年细菌检出总数高于2.5×10~4cfu/m~3的农业行业推荐标准。周年内花鸡年平均产蛋率为60.28%,春季产蛋率最高为73.41%,冬季最低为45.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鸡舍内温度、相对湿度、CO_2和NH_3浓度与鸡舍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相关(P0.05),温度、相对湿度与CO_2、NH_3、H_2S呈负相关关系(P0.01或P0.05),温度与鸡群产蛋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即密闭笼养舍内温度对花鸡的产蛋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夏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一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因子和空气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不同时段温湿指数(THI)均使奶牛处于热应激的水平(THI≥72);14:00—15:00风速最高,18:00—19:00 PM 2.5、PM 10、NH_3、CO_2浓度最高;向阳面风速、背阴面NH_3浓度、饲喂通道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其他位置(P0.01);舍外温度、THI、NH_3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内(P0.01),舍内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外(P0.01)。由此可得,该牛舍所测时段内奶牛均处于热应激,舍内空气流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奶牛的热应激;舍内粉尘、NH_3和CO_2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且向阳面空气环境指标好于背阴面和饲喂通道;比较牛舍内外温度和THI,此开放式牛舍在夏季起到了一定的隔热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旨在通过监测冬季肉种鸡舍内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氨气(ammonia,NH_3)和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_2)的浓度变化及检测舍内细颗粒物PM_(2.5)的化学成分和电镜观察,分析冬季封闭式种鸡舍颗粒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分布特点及鸡舍PM_(2.5)的可能来源。试验监测于2016年12月在江苏某封闭式肉种鸡舍进行,鸡舍内饲养5 626只57~58周龄优矮种鸡。鸡舍内共设7个监测位置,舍外1个监测位置,每天05:00-21:00每2h监测一次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PM浓度、NH_3和CO_2浓度,连续监测8d;鸡舍中央位置固定颗粒物采样器,每天连续16h采集PM_(2.5)用于成分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鸡舍前部(进风口)的温度、PM和NH_3浓度均显著低于中部和后部(P0.05);鸡舍内不同粒径PM浓度极显著高于舍外(P0.001);早上喂料时(05:00)PM_(2.5)、PM_(10)和TSP浓度最高,熄灯后(21:00)PM浓度低于其他监测时间,而PM_(2.5)/PM_(10)、PM_(10)/TSP和PM_(2.5)/TSP在安静时(21:00)最高;除了PM_(2.5),风速与其他微环境变量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舍内风速和CO_2浓度受舍外影响不大;2)鸡舍PM_(2.5)成分以有机碳(OC)含量最高,NO_3~-和SO_4~(2-)浓度较高;通过电镜观察发现,鸡舍PM_(2.5)多为矿物颗粒和部分烟尘集合体;PM_(2.5)能谱图显示C和O的质量百分比、原子数百分比最高。监测鸡舍外PM浓度比舍内低,舍内的前部(进风口)的空气质量比中部和后部好,鸡的活动是引起粗颗粒(PM_(10)、TSP)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肉种鸡舍内PM_(2.5)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和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粪便和地面扬尘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讨南方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发酵床猪舍采用水帘降温系统的可行性。试验在发酵床猪舍和传统猪舍同时进行,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启用水帘降温系统,试验期63d,监测两栋猪舍内3个区域(A区靠近水帘端、B区猪舍中央、C区靠近风机端)的温湿度分布特点、舍内空气微生物数量和氨气浓度。结果表明,采取水帘降温系统后,发酵床舍温度降低1.79℃~4.23℃,两栋猪舍3个区域温度分布特点相同,即靠近水帘端最低,发酵床猪舍中央比水帘端高0.58℃~1.04℃,风机端比水帘端高1.51℃。2.49℃。发酵床舍内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均显著高于传统舍(P〈0.05)。发酵床舍与传统舍的舍内氨气浓度分别为(6.56±0.32)mg/m3,(8.55±0.82)mg/m3,差异显著(P〈0.05)。南方夏季发酵床猪舍采取水帘降温后,可以有效降低舍内温度和氨气浓度,但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均显著高于传统舍,尤其是靠近风机端。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舍环境参数的季节性变化及参数间的相关性。选择河北省寒区4种建筑形式的奶牛舍,对温湿度、粉尘浓度和气载细菌总数分别采用连续记录法、定点定时测定法以及培养计数法进行4个季节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节牛舍温度均表现出中午高、早晚低的规律性变化,而相对湿度则表现为相反的规律,夏季所有牛舍温湿指数均超过72,寒区奶牛舍的夏季防暑需重视。牛舍内粉尘PM10和PM2.5浓度分别达28.5~211.5和1.9~44.2μg·m-3,在任何季节4种牛舍的粉尘(PM10和PM2.5)浓度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PM10季节性明显,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且PM10与温度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r=0.60),与相对湿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4种牛舍的气载需氧菌总数达1 804~4 944CFU·m-3,在任何季节各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与温度、相对湿度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温度r=0.49,相对湿度r=0.56)。从需氧菌与粉尘的相关性可知,需氧菌总数与PM10浓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80)。可见,改善牛舍环境需综合考虑温湿度、粉尘和气载细菌等环境参数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一套系统满足全年环境调控需求,试验选取两栋安装有"有缓冲间湿帘-风机系统"的兔舍,冬季其中一栋舍一台风机安装变频器,另一栋舍全为定速风机。结果表明,冬季定速风机常速间歇通风的兔舍导向板进风口的风速为1.8 m/s,进入舍内风速降至0.1m/s,每日首次开启风机10 min CO_2浓度降低67.2%,间歇通风每次温度平均降低0.8℃;使用变频风机低速持续通风的兔舍,导向板进风口风速0.2m/s,进入舍内风速降到了0.05m/s,开启风机CO_2浓度降低59.5%,温度降低0.3℃;两舍缓冲间预热能够分别提升气流温度2℃、1.4℃。夏季在舍外温度32.4~38.2℃时,舍内温度能维持在26℃左右,温度降幅为9.0℃,舍内温湿指数(THI)为25.9;外墙湿帘的降温效率为87.2%,内墙湿帘的降温效率为0。夏季缓冲间和进风口气流导向能够显著降低入舍风速(外墙湿帘过帘风速0.8m/s,导向板进风口风速1.9m/s,进入舍内风速0.3m/s),且舍内气流分布均匀。综合环境指标说明,有缓冲间的湿帘-风机纵向通风系统克服了冬夏季进风端风速大、温度低的弊端,但舍内隔墙上的湿帘无降温潜力,建议去掉第一缓冲间及内墙湿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