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林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分析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招生和就业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的基础上,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提出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措施,包括进一步明确、细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加强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衔接;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工”科内容;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规范学术道德。  相似文献   

2.
“GIS导论”课程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传统林业向数字林业和智慧林业过渡的纽带,因此近些年各林业高校林学专业对其日益重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GIS导论”课程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为基础,针对教学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课时不足和GIS教学深度与广度有限等问题,“GIS导论”课程组进行了5项改革,具体措施如下:①调整授课内容;②开展阶段化教学;③分组实验;④成立兴趣小组;⑤鼓励学生使用开源GIS软件。“GIS导论”课程改革解决了林业GIS教学当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问题,提高了该课程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推动了GIS技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的深入应用,为林学专业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传统遗传学走向信息化和大数据化,对传统"遗传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遗传学"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刻板,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时代的生物大数据完全脱节、现有教学体系与生物大数据操作平台整合不充分,教师的知识体系在短时间内跟不上遗传学学科体系的发展速度等问题。为了加强林业高等院校"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科研素养,对"遗传学"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建立典型案例数据库、在多个章节融合大数据分析思维、开展前沿专题讲座等。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4.
"森林可持续经营"课程是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的林业专业全英文课程。基于林业教育国际化的需求,结合学习该课程留学生理论基础和专业分布情况,分析出该课程存在的课堂管理难、未考虑学生先导认知差异、教学模式理论痕迹严重、实践环节缺失、考核形式落后等问题。对照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提出通过补充先导认知、科研反哺教学和增设实践教学内容等优化教学内容,利用导向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模式,以及采取总结制度、专题考核制度和结课答辩制度完善考核模式等改革措施,有效提升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来华留学生的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林业遥感技术”课程教学及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业遥感技术"是林学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基础课程。该文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和林业生产部门对林学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对"林业遥感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教材选择以固定教材与参考书相结合;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前瞻性;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改革包括优化实验课程内容、加强实验室及校外教学基地建设、丰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考试评价方式4个方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改革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科技写作”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素养。然而,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材和课程内容与林学专业不契合、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结合高等农林院校的林学专业特点,从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进,考核方式调整等方面进行了林学专业本科生“科技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研实践运用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都有了很大提升,有效提高了“科技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7.
"工商导论"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学生后续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基础。为了提高"工商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行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探讨了这门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完善途径: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针对使用美国原版教材、用英语授课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行动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改进,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多更深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森林经理学"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信息化水平高的特点。在"森林经理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林业发展要求不适应,课程教学内容与林业实际生产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做好"森林经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巩固课程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撑作用,根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对课程建设的客观要求,在全面分析"森林经理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森林经理学"专业核心建设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索:一是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外延;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构建多样性的教学组织形式,设置林间课堂、开展综合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四是提升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强"森林经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后,课程知识结构得到优化,教学模式和形式得到完善和丰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针对"林业信息技术与装备"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本着"厚基础,重应用,求创新"的原则,对"林业信息技术与装备"课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从"林业信息技术与装备"课程的特点入手,阐述了林业院校"林业信息技术与装备"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从内容选择、讲授实践、考核评价等方面探讨了"林业信息技术与装备"课程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双语教学新模式,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掌握时代前沿的高精尖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态度,从而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相得益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考核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下,构建既符合专业特点又适应林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林业专业学位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以林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确定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构建"课程学习—职业实训—论文答辩"模块化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具体包括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以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保障条件建设为着眼点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学位论文的选题、形式和要求、中期检查、评审和答辩为着眼点的学位论文环节的改革。同时,从建立校企联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实施双导师制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管理3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导师的组成与职责、聘用与考核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而为提高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1.
城市林业是许多林业院校林学专业新的研究方向。"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作为城市林业方向的主干课程,主要是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影响或威胁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各种环境问题,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目前"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材内容与专业方向相脱节,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课程教学学时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首先,应依据城市林业的学科特征和功能调整教学内容;其次,要构建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第三,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第四,融合其他专业课程进行综合实践教学;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改革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林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之下,结合该专业的林业行业特色,针对"工程电磁场"课程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考核形式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如下改革措施。(1)依据电气工程和林区生态监测与控制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堂教学内容;(2)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3)通过作业布置等方式,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机会,并实施多元化考核。教学实践证明,"工程电磁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了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工程电磁场"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现代林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河南农业大学对林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实践探索。第一,把握林学特色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做好专业特色凝练,提出林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途径。第二,拓展专业办学方向,优化林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开设林业信息化、自然资源管理和城市林业等专业方向;二是完善"3+1"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实施《林学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林业工程师培育计划》,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以核心课程为抓手,完善林学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并加强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第四,以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实施"导师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组建学生创新训练兴趣小组等,逐步形成"教"与"学"循环互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重点开展林学特色专业综合实习改革、构建以核心知识为链条的林学特色专业综合实习模式、建设高标准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等,提升林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六,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组建林学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4.
"农林气象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拓展性,单凭传统的课堂讲授完成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农林气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气象学实验、教学实习与教材内容各自独立,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教学-科研平台的课程改革措施,阐述了该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过程及应用效果。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科研平台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开设了"监控系统程序设计"课程,以适应现代林业信息化的人才需求。利用上位机编程软件Visual C++在图形化、接口协议处理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优势,设计了"监控系统程序设计"课程的整体构架和实验环节,旨在培养从事林业装备状态、工厂大型仪器监测、林业信息化领域的专门人才。"监控系统程序设计"课程是在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背景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根据以往相关类似课程的实践教学经验,对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和探讨,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为例,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具有行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课程考核不尽合理等问题,结合学科的林业行业背景特色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教学的改进、多元化课程考核的实施等4个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同时,从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基于"互联网+"优化教学模式、以CDIO理念为指导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实践。"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取得了以下良好效果:一是引入教师团队的林业监测科研案例和物联网前沿技术专题,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二是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翻转式课堂等,优化了课堂教学方式;三是增设综合设计型实验和企业实习等,完善了实践教学环节;四是建立全面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提升了其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日趋凸显,该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实验类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滨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原则,完善依托实验类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应用型实验课程综合改革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8.
"风沙物理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风沙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探索风沙物理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针对"风沙物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评价缺少科学性等问题,探讨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一是增设综合性实验,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二是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创新实验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风沙物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活跃度明显提高,学生对课程实验由最初的不感兴趣到主动提问、主动思考,表现出极大的科研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环境微生物图谱解析"课程教学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博士阶段的课程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环境微生物图谱解析"教研团队在生态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问题:①课程教学在博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关键作用受到忽视;②课程教学内容与科研脱节;③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环境微生物图谱解析"课程改革措施:①明确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作为首要教学目的;②将科研反哺教学理念应用于课程教学中;③开展"案例+讨论"式教学。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解析环境微生物图谱的能力。基于本次教学改革提出三点建议:①进一步优化教学案例,以使具有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②在课程教学的图谱案例选择、生物组学技术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方面还需要加强;③融入双语或全英文授课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英文能力,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森林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许多林业院校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林业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就业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优化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满足社会对不同特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