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记     
正银杏镶金,玉兰吐芳。值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20周年暨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成立20周年之际,谨代表学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回首过去,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内涵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欣喜  相似文献   

2.
郑彩霞,女,汉族,1955年11月生,宁夏平罗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学会发育与生殖生物学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副主任,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副院长.  相似文献   

3.
    
正廿载树木树人,风雨兼程;一路踏歌寻梦,岁月流香。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迎来了20周岁的生日!奋云霄而振翮,励德业以日新。生物学院秉承"厚品德,尊个性,强基础,重实践"的育人理念,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不断创新,砥砺前行。从1996年获批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1997年正式成立学院至今,生物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相似文献   

4.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对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暨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10年来的实践探索和培养成效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指出高校应加强组织领导,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组织保障;转变教育观念,为培养...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独立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自主创新是当前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建设的重点,旨在使所培养的学生拥有核心竞争力。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一批能肩负起历史使命的科研创新人才是高校理科基地建设面临的有待思考的问题。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对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建设经验和育人成效进行了总结。首先,明确"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质量求生存,充分发挥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教学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办学思路,在注重提高理科基地科研水平的同时,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基本形成了具有森林生物学特色的学科群,以及从理学学士到博士后的理科生物学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找准专业定位,以育人为中心进行整体谋划,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真知;通过增强专业软实力、积极申报各类科研和教学项目、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注重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等,寻求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续九如,男,汉族,1942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共党员,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科负责人.  相似文献   

7.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具有服务社会科技教育的基础和背景,一直以来坚持集学科群优势为林业系统培养师资力量和科研骨干;以教育为社会需求服务的理念为指导,开展县级以上管理干部科技文化培训;注重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大力推广林木组织培养技术、枣树良种壮苗繁育技术和林业生物技术,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开展科技创新技术培训,建设产业示范基地,协同民间力量,共促科技教育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高荣孚,男,1934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现任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专业,分配到北京林学院绿化系植物生理教研组从事教学工作,1964年教研组转入林业系,1997年生物学院成立任教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90-1996年兼任学校图书馆馆长.1998年7月被朱镕基总理聘任为国务院参事.主要社会兼职还有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林业院校图工委副主任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9.
在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我国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需要。总结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野生动物生殖生理学大学生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管理和创新实践的经验。教学实践表明,创新型实验室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平台,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27日,七坡林场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签署3个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科技开发和教学研讨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11.
以培养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类学研产结合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我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12月20日揭牌。为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化人才相对缺乏的现状,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我校等全国36所高校成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我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将按照“基础+模块+创业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本硕连读、分段培养、定期考核、优胜劣汰的“滚动”竞争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依托生物技术和…  相似文献   

12.
北京林业大学理科生物学基地通过7年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基地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学科队伍最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建的造园专业。1956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造园专业调入北京林学院,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1964年更名为园林系,1988年在原基础上成立了园林系和风景园林系,1992年底两系合并后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园林学院。 园林学院现有园林、城市规划、旅游管理和观赏园艺4个本科专业;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城市规划与设计、旅游管理3个学科,其中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为国家重点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城市规划与设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旅游管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  相似文献   

14.
该文总结了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建设的经验。阐述了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法及特色,明确提出了基地人才培养要贯穿“厚品德、尊个性、强基础、重实践”这一主线。  相似文献   

15.
"生物制药"是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了使"生物制药"实验课程内容能与林业产业的发展密切相联,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对"生物制药"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首先构建了"1(3)+2"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法,同时对改革后"生物制药"实验课程存在的试剂浪费和仪器损耗严重等尚需完善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改革后的"生物制药"实验课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建中,男,1952年生,河北曲阳人,中共党员,现任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1974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园林化分校,留校任教4年;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李书心研究员和秦仁昌院士,1982年毕业并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前身)任教至今.1990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7.
<正>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主编的《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设施项目规范》和《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规范》,于2019年3月20日在北京开展中期评估会。会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财司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地司、动植物司、湿地司,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工程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保护区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调查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5月3日,以"循环、绿色、科学、高效"为主题的第一届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高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绿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及实验基地在论坛上揭牌。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阳光盛景(北京)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分别作了《园林绿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园林绿化废弃物热裂解炼制与高值化利用》《通州区园林废弃物利用现状及问题》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9.
李凤兰,女,汉族,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清苑.现任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科学系系主任、学校学术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 李教授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专业,1968年12月至1970年2月在辽宁省旅顺3213部队农场劳动锻炼、接受工农兵再教育;1970年3月至1979年7月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子弟一中任教,期间任副校长;1979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攻读研究生,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20.
北京林业大学理科生物学基地经过10多年建设,已成为具有森林生物学特色的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但是,目前基地科研能力培养的良好模式仍需进一步推广,优秀团队的培养还需要重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科研培训水平。为此,有必要加强科研训练平台的主体支撑作用,力争将科研训练纳入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主渠道。理科生物学基地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应结合高校SRT项目,优化本科生“导师制”,着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建立健全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通过科研训练加强研究与教学的融合,将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寓于整个教学和科研系统工程之中,形成以提高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