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 影响对虾饲料耐水性的因素,除配方和粉碎粒度外,配方组份的调质处理是关键。美国大豆协会对调质的要求是:调质时间超过20秒钟;蒸汽压力1.5千克/厘米~2;调质后粉料的温度超过90℃。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互为影响的。国内有些饲料厂目前生产的对虾饵料,耐水性只有0.5小时,不符合要求。为此应缩小粒度,同时在调质处理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膨化鱼料的质量控制,从饲料配方的优化设计开始,到控制粉碎粒度和混合均匀度的综合效果;从对膨化机供料均匀性的保证,到调质系统温度、湿度的控制效果;从膨化机主机螺杆结构设计,到出料系统切刀、模板、模头的优化设计;从膨化腔内加入蒸汽量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原料粉碎粒度、调质温度、后熟化时间、入模水分和环模压缩比五个因素对水产颗粒料耐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通常鱼用饲料的粉碎粒度过40目(0.425mm)≥95%、调质温度控制在85℃以上、原料入模水分在14%~16%、后熟化时间为10~15min,环模压缩比在15左右为宜;②河蟹配合颗粒饲料的粉碎粒度过80目≥90%、调质温度控制在80~90℃、原料入模水分在17%~20%、后熟化时间在20~30min、环模压缩比在18~20为宜;③对虾配合颗粒饲料的粉碎粒度过80目≥90%、调质温度控制在80~90℃、原料入模水分在17%~20%、后熟化时间在20~30min、环模压缩比在18~22为宜。  相似文献   

4.
<正>为保证颗粒饲料质量,降低制粒工序能耗,通过不同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质量及制粒生产率影响的试验,揭示颗粒饲料生产中较适宜的调质温度,为企业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四种调质温度:55℃、60℃、65℃、70℃。粉碎机所用筛片的孔径2 mm,制粒机压缩比为10,模孔直径为4.5mm,调质时间为10s,蒸汽量为物料量的5%,蒸汽压力0.3 MPa。对乳猪颗粒饲料粉状半成品进行试验,试验表明:调质温度升高,颗粒饲料的粉化率显著下降(P0.05),硬度、成形率显著提高(P0.05),制粒生产率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5.
将过3.0 mm、2.0 mm、1.2 mm和0.8 mm孔径筛片的蒸炒豆粕(测定的几何平 均粒度分别为2 565μm、529μm、449μm、334μm和210μm)进行体外消化,研究豆粕粒度 与蛋白质消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粒度为449μm组的粗蛋白消化率最高,比2 565μm、529 μm和334μm组分别提高了10.75%、4.43%和1.37%(P<0.01);比210μm组提高了 0.17%(P<0.05);粒度为449μm组和334μm组的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68.95%, 68.89%)较高,分别比2 565μm和529μm组提高了(3.52%,3.44%)和(8.14%,8.06%) (P<0.01);粒度为449μm的豆粕的赖氨酸、精氨酸、胱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 氨酸、酪氨酸和脯氨酸的消化率均高于其他粒度组。  相似文献   

6.
<正> 1985~1986年我们进行了“中国对虾对配合饵料蛋白质需要量的测定”试验,1987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试。现将中试情况作些介绍。 1.材料和方法 1.1虾池选择4个条件相近的虾池,面积分别为32.27、34.59、32.70和36.89亩,分别投入1、2、3和4号饵料,饵料粗蛋白分别是40%、45%、50%和55%。各池设一个进水闸和一个排水闸,闸门宽度相同,护坡水平高度为2米。 1.2饵料根据对虾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需要,饵料加工成如下颗粒:育成前期(7月20日前)颗粒直径为1.5mm;育成中期(7月20~8月20日)颗粒直径为2.5mm;育成后期(8月20日后)颗粒直径为3.5mm。原料粒度0.8毫米,颗粒饵料耐水时间为  相似文献   

7.
豆粕粉碎粒度与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过3.0mm、2.0mm、1.2mm和0.8mm孔径筛片的蒸炒豆粕(测定的几何平均粒度分别为2565μm、529μm、449μm、334μm和210μm)进行体外消化,研究豆粕粒度与蛋白质消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粒度为449μm组的粗蛋白消化率最高,比2565μm、529μm和334μm组分别提高了10.75%、4.43%和1.37%(P〈0.01);比210μm组提高了0.17%(P〈0.05);粒度为449μm组和334μm组的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68.95%,68.89%)较高,分别比2565μm和529μm组提高了(3.52%,3.44%)和(8.14%,8.06%)(P〈0.01);粒度为449pm的豆粕的赖氨酸、精氨酸、胱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和脯氨酸的消化率均高于其他粒度组。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硬度对玉米粉碎粒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选取低硬度、高硬度的2种饲用玉米,使用锤片式粉碎机粉碎,采用BT-2900动态颗粒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粉碎玉米的粒度大小及粒度分布,每个样品3个重复。结果表明:低硬度与高硬度玉米的硬度分别为97.42、237.40N;低硬度、高硬度玉米颗粒的粉碎粒度分布在300~1 700μm,分别为80.13%、81.03%;其中在600~850μm颗粒粒径范围内2种玉米的占比达到最高,都大于20%;颗粒粒度小于300μm的占比较小,低硬度与高硬度玉米分别为9.52%、7.11%;颗粒粒度大于1 700μm的占比分别为10.35%、11.86%。综上所述,相同粉碎工艺条件下,随着玉米硬度增加,粉碎颗粒的重量几何平均粒径增大、均匀性变好。  相似文献   

9.
<正> 我厂利用硫酸车间与钛白粉车间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硫酸废渣与钛白废酸生产饲料级硫酸亚铁,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简介如下。接触法硫酸生产,每产1吨硫酸要副产废渣0.8~1吨。废渣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如下(全分析,%): 铁51.2,钙10.5,镁0.2,铝1.3,锰0.1,铜0.35,铅0.03,锌1.0,硅1.5,硫1.0,亚铁8.7,废渣的粒度为0.20~0.25mm,含水量<10%。硫酸法钛的生产,每产1吨成品要副产浓度为18%~20%的废硫酸10吨。废酸中Fe~(2+)的百分含量为3%,且含有1.3%左右的二氧化钛。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喂料速度、蒸汽压力、原料粒度对小麦粉调质后水分、糊化度、蛋白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喂料速度从8 r/min增加到24 r/min时,物料水分和糊化度都呈下降趋势,水分从18.77%降低到15.89%,糊化度从40.65%下降到13.66%,蛋白溶解度则从50.48%上升到70.66%;当蒸汽压力从0.2 MPa增加到0.45 MPa时,物料水分从14.87%增加至17.46%,蛋白溶解度先降低后升高,在蒸汽压力为0.4 MPa时出现极小值,为67.11%,糊化度则先升高后降低,当蒸汽压力为0.35 MPa时糊化度最高,为24.55%;当原料粒度从1.2 mm增加到3.0 mm时,物料水分从18.2%下降到17.11%,蛋白溶解度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向上,并在粒度为2.0 mm时出现极小值,为71.72%,糊化度先升高后降低,原料粒度为2.5 mm时出现极大值,为24.48%。综合比较,分别得出当喂料速度为16 r/min、蒸汽压力为0.35 MPa、原料粒度为2.5 mm时调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秸秆配合颗粒饲料中粗饲料粉碎粒度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的5月龄小尾寒羊公羔42只,依据体重进行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2.5 mm组、6 mm组、12 mm组、16 mm组、20 mm组和25 mm组,每组7只。试验期70 d。试验结果表明:干物质采食量2.5 mm组、6 mm组和12 mm组分别极显著低于16 mm组、20 mm组和25 mm组(P <0.01);20 mm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16 mm组和25 mm(P <0.01),16 mm组和25 mm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日增重随筛网孔径的变化呈现正弦曲线变化(R2=0.84);16 mm组和20 mm组的平均日增重高于300 g/d,16 mm组、20 mm组和25 mm组各组间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 0.05);16 mm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2.5 mm组、6 mm组和12 mm组高19.62%(P <0.05)、28.90%(P <0.01)和22.94%(P <0.05);料肉比6 mm组> 12 mm组> 2.5 mm组> 25 mm组> 20 mm组> 16 mm组。试验结果说明:过16 mm孔径筛网的粗饲料制作的颗粒对绵羊的增重效果最好,此时配合颗粒饲料的peNDF1.18为64.09%~69.46%,peNDF8.00为27.03%~37.71%。  相似文献   

12.
饲料制粒新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粒就是把全价混合料或单一原料(米糠、牧草等)经挤压作用而成型的过程,它有硬颗粒和软颗粒之分,硬颗粒是指调质水分小于20%,成品水分小于12.5%;软颗粒指调质水平在20%~30%,温度低于60℃。1设备1.1调质器所谓调质就是对饲料进行水热处理,使其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物料软化,提高压制颗粒的质量和效果,并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其消化吸收率。1.1.1调质的方式对饲料调质一般是通过引入蒸汽而实现。最常见的办法是直接通入蒸汽进行水热处理,其次为通过间接蒸汽进行加热。另有少数同时加入蒸汽和糖蜜等…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载体作为预混合饲料的载体,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水价低于8%;2.PH值接近中性;3.不影响全价饲料的营养平衡;4.粒度在0.1~1.0毫米之间;5.对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粗纤维含量10~16%;6.油脂含  相似文献   

14.
饲料淀粉糊化的适宜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试验研究了实验及生产条件下影响淀粉糊化的重要工艺参数。试验1,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玉米中淀粉糊化度与温度、时间、水分的关系。温度范围为60~120℃,时间为5~65min,水分为12.5%~50%。试验2,按调质条件进行随机试验,选择现行工业生产中蒸汽制粒工艺,固定蒸汽压力(0.5MPa)、调质时间(10s),研究调质条件对产品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水分、时间具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的作用,水分、时间极显著促进淀粉糊化。生产及实验条件下,水分均是明显决定产品糊化度的第一限制性工艺参数。实验条件下,水分大于31.25%,淀粉糊化度迅速增加。适宜淀粉糊化度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温度88.6~95.8℃,时间26.24~33.26min,水分.46.83%~48.1%。生产条件下,提高物料水分,将显著增加淀粉糊化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博落回注射液中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的含量。采用Agilent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为AgilentEcpliseXDB—C18(5μm,4.6mm×250mm),流动相为三乙胺溶液-乙腈(75:25,V/V),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0nm;柱温35℃。结果表明:血根碱在0.5~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n=3)为96.1%~97.9%,RSD为0.8%~1.8%;白屈菜红碱在0.5~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1),平均加样回收率(n=3)为96.8%-98.8%,RSD为0.6%~1.0%。本法简单快捷,精密度好,可为制定质控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内容提要》本文对用高速粉碎机取代螺带混合机进行粉体混合做了研究。试验原料由两种粒料组成,即食盐和碳酸钙,硅砂和碳酸钙以及金钢砂和碳酸钙。原料粒度177~590μm。粉碎混合物的粒度分布通过改变粉碎机内的筛孔直径(在0.3~5.0mm范围内取8种孔径)进行调节,喂料速度为2~15g/sec、文中还研究了试验粒料的配合比例对混合均匀度的影响。混合实验采用三种力法:(1)两种试验粒料同时直接喂入粉碎机,(2)两种粒料予先混合好,再喂入粉碎机,(3)两种粒料分别进行粉碎,然后用螺带式混合机进行混合。研究结论如下: 1.)在两种试验粒料的硬度差不多相同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主要分析物料温度与淀粉糊化率的关系,以及蒸汽压力与物料粒度对颗粒机制粒性能、颗粒质量的影响。一、物料湿度与淀粉糊化率的关系人们日常对淀粉糊化这一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Seib(1971)将淀粉糊化解释为“淀粉晶态区天然次生粘接力不可逆的破坏”。Hoseney(1986)将淀粉糊化概括为“淀粉双(光)折射作用的丧失”。 stevens(1987)通过玉米粉制粒对淀粉糊化现象做了进一步试验研究,他对完整颗粒及颗粒外层(从颗粒外表刮取2mm厚的粉料)的糊化程度做了比较。表1是他从模外取样并立即通过差式扫瞄热量计(differential scanner calorimeter)所测的颗粒糊化结果。由表1中数据可知,调质粉料的  相似文献   

1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肉组织中莱克多巴胺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乙酸乙酯-正丁醇混合液为提取剂提取猪肉组织中的莱克多巴胺,经固相萃取柱净化,浓缩后用2%乙酸溶液定容,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离测定;色谱柱为C18柱,长250mm,内径4.6mm,粒度5μm;流动相为戊烷磺酸钠溶液:乙腈(78:22,V/V);激发波长为226nm,发射波长为306nm;流速1mL/min;进样量50μl;猪肉组织中莱克多巴胺的检测限为5μg/kg;莱克多巴胺的测定在2.5~25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在85.0%以上,RSD小于2.5%;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猪肉组织中莱克多巴胺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正>1.海带250克,泡发,切碎,加油(猪油、牛油、羊油均可)50~100克煮汤喂猪,每隔5~7天饲喂1次。2.茴香30克,木通30克,水煎拌少量稀粥,分2次喂。3.丝瓜络250克,破碎煎汤,  相似文献   

20.
对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分布与生长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直径 0~1和1~2 mm细根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存在差异.直径0~1 mm细根在上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下层(40 cm以下)生物量分别为0.240 6, 0.325 0和0.241 0 t/hm2;而直径 1~2 mm细根在整个年生长过程中,其上、中和下层生物量分别为0.150 0, 0.125 0和0.027 0 t/hm2,说明直径 0~1 mm细根对根系生物量积累的贡献高于 1~2 mm.黑麦草草根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0~20 cm层生物量高达0.986 0 t/hm2,20 cm以下层生物量仅有0.117 0 t/hm2,呈现典型的"T"型分布规律.三倍体毛白杨直径 0~1和1~2 mm细根、细根总生物量和黑麦草草根在一个年生长周期均呈单峰型特征.树根和草根0~20 cm层生长在时间动态规律上同步增大或同步减小,但0~20 cm层草根生物量占上层总生物量的68.68%,高于细根生物量;20 cm以下层则细根生物量占下层总生物量的87.68%,高于草根生物量.因此,三倍体毛白杨幼林与黑麦草复合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空间生物量积累的种间利用关系表现互利优势,适宜性强,在四川盆地西缘退耕还林工程中是较为适宜的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