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茶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我国山茶科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有组织培养报道的山茶科植物在外植体选择和分化途径上的特点,并从基本培养基、激素及附加营养成分等方面分析了山茶科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山茶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程小毛  陈自兰  王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596-7598
[目的]研究茶树EST-SSRs在山茶科植物中的通用性。[方法]选用来源于茶树EST序列的7对EST-SSRs引物,对山茶科植物的19份材料进行了扩增。[结果]7对EST-SSRs引物中有5对引物能对19个供试材料进行有效扩增,通用性比率为71.43%;扩增率最高的为云南山茶凤山茶、华东山茶彩霞和云南山茶菊瓣,最低的为川滇莲蕊茶和大花杨桐;有效扩增的5对引物对中有4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表现出丰富且差异明显的多态性。[结论]从茶树基因组上开发的SSR引物在山茶科植物不同种属植物间有较高的通用性,可用于山茶科植物比较基因组研究和分析标记研究。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1994,东京)规定,凡在1958年1月1日以后发表的新分类群如同时指出2个模式者,不算构成合格和合法发表。现查中国植物志已出版的被子植物科中有12个种群是以2个模式标本发表的,属不合法种名。为了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本文特将这些不符合法规的种群重新确认其主模式(holotype),并给予合格和合法发表。  相似文献   

4.
根椐新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2006,Vienna)规定,凡是在1958年1月1日以后发表的新分类群,如同时指出2个模式标本者,不算构成合格和合法发表.现在已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双子叶植物志>科中有7个种群是以2个或3个模式标本发表的,属于不合法种名.为了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本文特将这些不合法种群名称重新确认其后选模式标本(lectotype),并给于合格发表.  相似文献   

5.
茶树EST-SSRs在山茶科植物中的通用性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茶树EST-SSRs在山茶科植物中的通用性。[方法]选用来源于茶树EST序列的7对EST-SSRs引物,对山茶科植物的19个种进行了扩增。[结果]7对EST-SSRs引物中有5对引物能对19个供试品种进行有效扩增,通用性比率为71.43%;扩增率最高的为云南山茶凤山茶、华东山茶彩霞和云南山茶菊瓣,最低的为川滇莲蕊茶和大花杨桐;有效扩增的5对引物对中有4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表现出丰富且差异明显的多态性。[结论]从茶树基因组上开发的SSR引物在山茶科植物不同种属植物间有较高的通用性,可用于山茶科植物比较基因组研究和分析标记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风子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植物系统分类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历史,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任务。在形态学、木材解剖学、叶片脉序结构、气孔器微形态及花粉形态等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国产本科各族间、属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大风子族(Pangieae)是本科国产类群中最原始的族。首次全面而系统地整理了国内各大标本馆(室)大风子科植物标本,记载了国产6族、12属、45种、6变种的研究历史文献,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山茶属植物叶片DNA抽提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对植物中DNA抽提是在分子水平上对植物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经多次实验,使用改良的CTAB法抽提山茶属植物中总DNA,即在抽提前加入抗氧化剂β-巯基乙醇,并使用冷冻的异丙醇来沉淀DNA,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纯度和得率完全能满足常规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中国夹竹桃科植物作了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对国产的17厲32种进行了订正,其中有7个新组合,46个新异名,给予归并和更正。为提供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及教学、科研、医药卫生等参考,会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茶属5个种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
以5个目前杭州地区园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山茶属山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不同时间进行相对电导率测定,并于寒害发生后进行低温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相对电导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经过低温锻炼,其耐寒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低温半致死温度由-15℃至-21℃变化不等,均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11.
山茶科部分属种叶表皮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山茶科Tneaceae10属25种植物叶表皮形态。所检测种类的叶表皮气孔复合体主要有环列型(cyclocytic)、平列型(paracytic)、不规则型(anomocytic)和极少数辐射型(actinocytic)。山茶亚科Tneoideae大头茶属Gordonia和荷木属Schima的气孔复合体呈环列型,石笔木属Tutcheria气孔复合体为平列型,圆籽荷属Apterasperma和厚皮香亚科Temstroemioideae各属均为无规则型。认为山茶亚科植物的气孔复合体可能是从环列型向平列型或无规则型演化;厚皮香亚科的无规则型为山茶科植物气孔类型中最进化的类型.叶表皮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山茶科不同属间的纹饰有较大的差异,山茶科植物表皮细胞的角质纹饰是从多层、分离的波状条饰(山茶属Camellia、大头茶属)向少数几层、连续或分叉的环状或波状条纹(石笔木属、荷木属和圆籽荷属),或环状条纹与表皮角质层分离(厚皮香属Ternstroemia、杨桐属Adinandra和红淡比属Cleyera)至愈合(猪血木属Euryodendron、茶梨属Anneslea和柃属Eurya)演化.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石笔木属不应与核果茶属Pyrenaria归并;圆籽荷属在系统地位上的独特性,可能是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2.
山茶属5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山茶属5种植物的核型:1.矩叶茶Camellia grijsii Hance核型公式为2n=2x=30=20m+7sm+3st;2.文山毛蕊茶C.wenshanensis Hu核型公式为2n=2x=30=20m+8sm+2st;3.紫果茶C.purpura Chang et Chen核型公式为2n=2x=30=22m+4sm+4st;4.显脉金花茶C.euphelebia Merr.ex Sealy核型公式为2n=2x=30=21m(4sat)+9sm(2sat);5.五柱滇山茶C.yunnanensis(Pitard ex Diels)Cohen Stuart核型公式为2n=2x=30=26m(2sat)+4sm.这5种植物分属不同的亚属及组.结果表明它们均是二倍体2n=30,但核型结构明显不同.核型类型前2种属2A型,后3种属2B型.  相似文献   

13.
山茶属主要物种抗寒性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迟  谢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2-714
近几年,山茶属植物因其经济价值和潜在的能源价值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关乎其引种选育和资源利用开发的抗寒性研究也同样引起了关注。目前关于山茶属植物的抗寒性研究较多较为全面的是经济作物茶树,抗寒指标中生理指标应用较多,一般采用多个指标综合分析筛选抗寒品种,抗寒性的测定方法也趋于多样性,抗寒育种已深入到分子领域。但关于山茶属植物抗寒性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集中研究了有经济效益、观赏价值的物种,忽略了稀有物种。  相似文献   

14.
两种茶科植物木荷和油茶抗稻瘟等病菌的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皿法研究了木荷、油茶对10种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两植物叶、枝材料在10 mg/mL浓度下显示出强抗稻瘟病活性,抗菌率均为100%。木荷叶和油茶叶LD-P线性方程分别为y=5.611 6 1.315 5x和y=3.596 6 4.606 3x,半有效浓度分别为0.343 mg/mL和2.017 mg/mL。两植物叶不同质量比组方,Mansour法评价,在质量比3∶40~100时,抗稻瘟病活性相加;在质量比3∶4~20时,抗稻瘟病活性增效。索氏提取法由低极性到高极性溶剂依次萃取强抗稻瘟病活性材料木荷叶,其溶出物主要分布在极性端,萃取率为19.11%(水、乙醇),以及非极性端,萃取率为12.87%(石油醚、氯仿),而中度极性溶出物少,萃取率为1.15%(无水乙醚、乙酸乙酯)。各级分萃取物抗稻瘟活性显示:抗稻瘟病活性存在于乙醇、水、无水乙醚萃取物中,在0.8 mg/mL浓度下,抗菌率分别为96.67%、63.33%、25.00%。木荷、油茶可作为开发抗稻瘟病菌剂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以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等优点,成为基因表达分析的主要工具,而选择适合不同条件下工作的内参是qRT-PCR分析的前提。筛选得到适用于杜鹃红山茶不同器官、不同时期花瓣的qRT-PCR分析的内参基因,为后续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可用的内参基因。【方法】选择转录延伸因子编码基因(EF1α)、α-tubulin(TUA)、β-tubulin(TUB)、Ubiquitin(UBQ)、肌动蛋白(Actin)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6个看家基因,使用2种不同的计算程序GeNorm和NormFinder评估了6个基因表达的稳定性。进一步通过CaGASA3基因的表达模式验证了所选内参基因的适用性。【结果】在不同器官中通过GeNorm和NormFinder筛选出稳定性最好的基因,排名前2位的均为TUA和GAPDH,GAPDH基因在两种计算程序评估中稳定性均最佳。而在不同时期花瓣中,通过2种程序得出排名前2位的内参基因均为TUB和UBQ;UBQ基因在GeNorm程序评估中稳定性最好,TUB基因在NormFinder程序的评估中稳定性最佳。【结论】杜鹃红山茶不同器官中最佳内参基因为TUA和GAPDH,不同时期花瓣中最适内参基因为TUB和UBQ。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属的区系分析,并统计了中国不同地区山茶科植物的分布情况,以测序完成的14个属14种山茶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基因组间的结构差异,分析4个IR边界扩张与收缩情况,并以近缘物种圆叶鹿蹄草为外类群,使用MEGA 4.0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山茶科植物共计15属,主要为热带亚热带成分的涉及9个属,占山茶科总分布包含属的60%。所分析的14种山茶科植物基因组长度各一,折柄茶属的心叶折柄茶叶绿体基因组最大,为158 450 bp,而最小的柃木属翅柃大小为155 179 bp,差异接近3.3 kb。以杜鹃目下鹿蹄草科的圆叶鹿蹄草为外类群,对14种山茶科植物构建了系统进化树,一共12个节点,支持率较高,山茶科14个种被分成2个大的进化枝,红皮紫茎和心叶折柄茶亲缘关系近,厚皮香属的厚皮香与山茶科的所属关系存在争议。结合植物区系分析与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进化分析方法,反映出山茶科植物的进化发育关系,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不同油茶品种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油茶(Camelliaoleifera)品种幼苗不同叶位叶片及叶片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含量,阐明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分布状况,为油茶苗的适应性的快速鉴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用叶绿素仪测定海南引种栽培的4个油茶品种叶绿素含量,研究油茶幼苗叶绿素含量随叶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不同油茶品种幼苗叶片、不同叶位叶片及同一节位叶片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含量均存在差异。cl03、cl04和cl40品种为一类适应种,cl23为另一类适应品种,且cl03、cl04和cl40品种适应性较cl23高。[结论]油茶幼苗期植株中部叶位叶片的中部的叶绿素含量变异不大,相对稳定,因此选择这一部位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