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草畜平衡模型和优化生产模型,分析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区家庭牧场在不同载畜率下的草畜平衡、草地生物量、甲烷排放量和经济收支情况,以期为该地区的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研究采用了实地调查和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和参数,建立草畜平衡模型和优化生产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家庭牧场的草畜平衡和经济收益与载畜率密切相关,随着牧场载畜率的增大,家畜实际摄入能量与维持需要的能量之间存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仅在0.1羊单位/hm2、0.33羊单位/hm2载畜率水平下草地能量有剩余。其次,甲烷排放量随着牧场载畜率的增大而增加,而草地生物量则逐渐降低。适当的载畜率可以提高经济收益,结合生态和经济效益以及当地实际情况,建议将牧场载畜率维持在0.33羊单位/hm2~0.55羊单位/hm2之间。合理调整牧场载畜率对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家庭牧场的调研数据和植被监测数据,通过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构建草畜平衡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第一轮、第二轮草畜平衡奖励在草地植被、草畜能量平衡和经济收入层面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区载畜率显著下降,植被高度、盖度、物种数、生物量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加;草畜能量呈夏季能量充足,冬季能量不足的不均衡态,但全年草畜能量趋于平衡;影响牧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由成本类逐渐转变为牧业规模类和收入类,补贴收入开始显著影响牧民收入。草畜平衡奖励有利于当地植被的生长与恢复,缓解了草畜能量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并改变了牧民收入的经济结构,促进牧民增收和收入结构多元化,补贴收入成为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整体而言,草畜平衡奖励在当地已有一定成效。未来草畜平衡奖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加强对草畜能量季节不平衡等问题的研究,精细化补助方案,以促进家庭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于2011年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额里图牧场典型草原3户家庭牧场进行了关于草畜生产情况的调研。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户家庭牧场均超载放牧,其载畜率分别为1.01、0.73和1.17头/hm2。通过运用草畜能量平衡模型对3户家庭牧场现有载畜率进行优化:牧户1应淘汰所有羯羊,淘汰母羊12.5%,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82头/hm2;牧户2淘汰所有羯羊,淘汰母羊15.0%,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50头/hm2,同时,启动品种改良计划;牧户3淘汰所有羯羊,淘汰母羊28.8%,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77头/hm2。调研结果表明,草畜能量平衡模型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牧民们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通过妊娠绵羊冷季不同补饲方法的试验研究,揭示了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的正常年景下,冷季对妊娠绵羊进行补饲,补饲方式以不定期的特殊情况日(如风雪天)补饲为好,在经济上较在一定时期内每日定量补饲更为有利。补饲天数为冷季5个月中的特殊情况日约40天左右。从而得出妊娠棉羊安全越冬并保证羔羊成活的适宜储草量,为目前以全年放牧养羊业的牧区储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荒漠草原地区冷季家畜饲养管理提出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5.
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实施30多年来,畜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草原家庭承包经营模式逐渐显露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弊端。因此,草原家庭承包经营需要向草原家庭生态牧场经营转型升级,实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实行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畜牧业和草原生态建设双赢的畜牧业生产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6.
伊犁河谷半定居家庭牧场草畜平衡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伊犁河谷新源县10户半定居家庭牧场草地资源利用、人工饲草生产、生产经营效益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半定居家庭牧场在不同经营方式下饲草料供应量和牲畜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度间天然草地生产力和降水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产规模决定牧民的收入;达到草畜平衡的家庭牧场单位牲畜的生产效率更高。通过对夏牧场实施划区轮牧和分段放牧,将春秋牧场利用天数由现在的125天缩短到95天,以解决夏牧场局部退化和春秋牧场超载问题;通过扩大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高产优质牧草增加饲草来源,冷季舍饲时间由现在的1 相似文献
7.
8.
由于超载过牧、掠夺式畜牧业经营方式,使得我国北方草地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致使我国北方广大农牧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草地,进而导致草地畜牧业的恶性循环及草地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通过家庭牧场绵羊育肥模式和配套技术,提高家畜出栏率,加快畜群周转,以减轻草地放牧压力,减少草地的破坏,维持草畜平衡,恢复草地生态平衡,最终达到农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由于超载过牧、掠夺式畜牧业经营方式,使得我国北方草地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致使我国北方广大农牧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草地,进而导致草地畜牧业的恶性循环及草地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通过家庭牧场绵羊育肥模式和配套技术,提高家畜出栏率,加快畜群周转,以减轻草地放牧压力,减少草地的破坏,维持草畜平衡,恢复草地生态平衡,最终达到农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家庭牧场不同放牧方式对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家庭承包制的推广实施改变了传统放牧制度,变化的放牧方式对草原植被群落造成不同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草甸草原3种放牧方式草场植物群落组成及α多样性指数,探究不同放牧方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改进草原家庭承包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四季轮牧草场的植物种数最多,四季轮牧与两季轮牧草场的原生建群种重要值较大,定居放牧草场中出现了大针茅(Stipa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及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且星毛委陵菜的重要值最大。四季轮牧草场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均高于两季轮牧与定居放牧草场,且与定居放牧草场相比,Shannon-wien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差异显著(P0.05),两季轮牧草场与定居放牧草场的4种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1,0.5825,0.8550(P0.01)。从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角度考虑,四季轮牧更有利于草场群落复杂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为探明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线虫群落分布特征及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该研究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4个不同放牧强度草地的线虫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共捕获18属7 200条/100 g干土线虫。拟丽突属、丽突属2个属分别占个体总数的22.78%、41.90%,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多样性分析表明:线虫群落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均为轻度放牧草地大于其余放牧强度草地;群落多样性指数为对照样地>轻度放牧草地>重度放牧草地>中度放牧草地;群落均匀度指数为重度放牧草地>对照样地>(轻度放牧草地=中度放牧草地)。生态指数分析表明:成熟度指数为轻度放牧草地>对照样地>中度放牧草地>重度放牧草地,可见轻度放牧草地和对照样地土壤较稳定,而重度放牧草地土壤受外界活动扰动程度最大;通道指数为中度放牧草地>重度放牧草地>轻度放牧草地>对照样地。此外,通过对不同放牧强度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枯落物干重、土壤含水量、酸碱度、土壤有机质等环境因子与土壤线虫群落特征指数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阐明了放牧条件下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的关键生态变量。研究结果可为确定有益于荒漠草原线虫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护的放牧强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放牧压下,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盖度为研究对象,采用GS+软件进行地统计分析,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A3(全年重度放牧处理区)和SA5(全年适度放牧处理区)植物群落盖度分别达到29.62%和28.58%,SA1(春季零放牧、夏季重度放牧和秋季适度放牧处理区)植物群落盖度为21.71%。家畜选择性采食践踏这一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在SA1处理区中最小,为0.01;SA4(春、夏重度放牧和秋季适度放牧)处理区和SA5处理区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接近且较大,分别为22.40和22.30。在不同放牧压组合下,植物种群盖度均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SA1、SA2(春季零放牧、夏季适度放牧及秋季重度放牧处理区)、SA3处理区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强于SA4和SA5。SA1和SA3处理区分形维数较高,空间分布格局简单,空间依赖性较强,空间结构性好;SA4和SA5处理区分形维数较低,空间分布格局相对复杂,随机因素引起的异质性占有较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