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为揭示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耐牧性的形态学成因机制,探索其耐牧型品种选育的新途径。以从耐牧性鉴定中获得的耐牧性强和弱的2组黄花苜蓿个体植株为材料,对其放牧前后的相关形态指标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指标与耐牧性强弱的显著性相关程度依次为根颈宽度>根颈入土深度> 茎数> 株高,对黄花苜蓿耐牧性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根颈入土深度> 根颈宽度> 茎数> 株高> 株丛茎>植株投影盖度。根颈入土深度可单独增强黄花苜蓿的耐牧性,其他性状则通过相互协同作用促进其耐牧性。具有根颈粗大且入土深、单株茎数多且株丛大的黄花苜蓿植株耐牧性强,可作为耐牧育种材料早期选育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SSR分析中国北方野生黄花苜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内蒙古、新疆两地15个野生黄花苜蓿种群的150个单株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2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35个位点,多态位点131个,多态位点比率为97.04%;15个野生黄花苜蓿种群遗传距离在0.0329~0.2840之间,遗传距离差异较大,说明野生黄花苜蓿种群遗传分化程度较高;UPGMA聚类结果表明,全部内蒙古居群个体与新疆居群个体明显分开,但两大居群中的不同种群个体并未完全聚在一起,呈相互渗透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论述黄花苜蓿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黄花苜蓿在再生性、耐牧性、抗寒性、抗旱性和耐盐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黄花苜蓿的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花苜蓿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黄花苜蓿野生种群的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贮藏蛋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苜蓿野生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种子千粒重在1.098~2.012g之间,其中二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千粒重最低,仅为1.098g,是四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平均千粒重的62.01%;种子发芽率也十分不整齐,种皮不经磨擦的自然发芽率十分低,从0~40%不等,平均发芽率仅为16.9%,二倍体种子的自然发芽率为0;种子贮藏蛋白SDS凝胶电泳亦显示出其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37.9%,基因多样性为0.3066,种群分化系数为0.2257。  相似文献   

5.
利用赛里木湖地区近50年来不同时期草地调查与监测资料、实际放牧量统计资料及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赛里木湖北部草地植被演替受放牧率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放牧强度持续上升并严重超载过牧的压力下,羊茅+杂类草的草原类草地植被成分演替趋势表现为:先是耐牧性、再生性差的杂类草退出建群种地位,而后耐牧性和抗旱性较强的苔草成为了草地植被的亚建群种,如果放牧强度仍居高不下,苔草、百里香等耐牧性和抗旱性更强的种类将成为草地的主要建群种,羊茅种群将不断减少,甚至退出.  相似文献   

6.
苜蓿放牧草地以其成本相对低(与干草型苜蓿草地相比)、营养价值高、放牧家畜生产性能优异得到了家畜生产者的青睐.长期以来苜蓿的利用一直是以生产干草为主,多数干草型品种的耐牧性并不好,因此选育耐牧性强的苜蓿品种是育种家的重要目标.国外1990年后推出的耐牧性品种不仅耐牧性强,且抗病虫害能力强、产草量高、适口性好.为此,从放牧型苜蓿品种的特点、选育指标、选育过程及放牧苜蓿品种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综述了放牧型苜蓿育种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我国放牧型苜蓿品种的选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放牧苜蓿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苜蓿放牧草地以其成本相对低(与干草型苜蓿草地相比)、营养价值高、放牧家畜生产性能优异得到了家畜生产者的青睐。长期以来苜蓿的利用一直是以生产干草为主。多数干草型品种的耐牧性并不好,因此选育耐牧性强的苜蓿品种是育种家的重要目标。国外1990年后推出的耐牧性品种不仅耐牧性强。且抗病虫害能力强、产草量高、适口性好。为此。从放牧型苜蓿品种的特点、选育指标、选育过程及放牧苜蓿品种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综述了放牧型苜蓿育种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我国放牧型苜蓿品种的选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通过放牧梯度试验,研究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5种优势植物在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影响,探讨大针茅(Stip grandis)对放牧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个体水平,中轻度放牧对以大针茅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为代表的丛生禾草株高影响较小,对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黄囊苔草(Carex korshinskyi)和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为代表的根茎型禾草株高影响较大,植物株高的降低与个体地上生物量减少呈显著正相关。种群水平,大针茅种群生物量对放牧的响应迟缓,羊草、米氏冰草、糙隐子草和黄囊苔草种群生物量的减少与多度减少呈显著正相关。群落水平,大针茅的耐牧性使其成为资源重配的获益者,轻中度放牧干扰下,其地上生物量的补偿生长缓冲了放牧对群落的影响,对维持群落生产力与功能稳定性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为探究盐水连续浇灌下黄花苜蓿苗期的耐盐能力及形态、生理的响应机制,本试验以达坂城盐湖水为母液,稀释至电导率为10mS·cm-1、以自来水作为对照,采用连续浇灌法对盆栽条件下107份苗期的黄花苜蓿进行处理,测量株高、SPAD、丙二醛、Fo/Fm等指标,计算抗性指数,并利用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供试材料耐盐性进行评价,筛选耐盐性相关指标。T检验结果表明,盐胁迫与可溶性糖相关性低,与SPAD显著相关(P<0.05),与其余指标皆极显著相关(P<0.01);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及聚类分析将107份材料以耐盐性程度划分为6各类群:极强、强、较强、较弱、弱和极弱,各类群占比为:9.35%,14.02%,25.23%,19.63%,26.17%和5.61%;耐盐性前3的材料是来自哈萨克的84号苜蓿、俄罗斯的48号苜蓿和新疆乌鲁木齐的97号苜蓿。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全叶面积、幅长和脯氨酸可作为黄花苜蓿苗期耐盐性评价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是植物面临的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以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抑制性差减杂交是一种筛选特异表达基因的良好手段,使用该方法成功构建了豆科植物黄花苜蓿和蒺藜苜蓿2个差减文库并进行测序。通过GO分类和KEGG分析等手段对文库中序列进行分类,并分析表达序列的差异,发现黄花苜蓿文库中对抵抗水分胁迫起积极作用的基因表达序列明显多于蒺藜苜蓿。此外,还对筛选到的2个基因在2种苜蓿中的干旱响应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花苜蓿中这2个基因的表达更加有利于响应和抵抗干旱。这些结果在分子层面上一定程度的解释了黄花苜蓿较蒺藜苜蓿更加抗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品种为材料,根据黄花苜蓿基因组测序获得的FLS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首次在黄花苜蓿中分离得到了972bp的核苷酸序列,命名为MfFLS1基因。该序列含801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66个氨基酸,主要由Leu(10.53%)、Ser(10.15%)、Lys(7.89%)、Glu(7.52%)、Pro(6.77%)组成。黄花苜蓿MfFLS1蛋白为非分泌蛋白,不具有跨膜区域,具有6个高疏水区,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为主。MfFLS1蛋白与蒺藜苜蓿的FLS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与其他植物的FLS蛋白亲缘关系均较远。  相似文献   

12.
对来自我国新疆、内蒙古和俄罗斯的34份野生黄花苜蓿地下营养繁殖芽的类型、芽库数量特征及芽库组成结构进行了定株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苜蓿营养繁殖芽在秋季生长旺盛并且已经形成了许多长度不等的短地下茎;二年生黄花苜蓿平均可产生45.13~48.55个芽/株,地下芽库由55.10%~62.86%的地下茎枝芽、36.78%~40.58%的根颈芽和0.26%~4.33%的根蘖芽组成.不同地理种群间芽库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但种群内个体间芽库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黄花苜蓿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黄花苜蓿野生种群的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贮藏蛋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苜蓿野生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种子千粒重在1.098-2.012g之间,其中二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千粒重最低,仅为1.098g,是四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平均千粒重的62.01%;种子发芽率也十分不整齐,种皮不经磨擦的自然发芽率十分低,从0-40%不等,平均发芽率仅为16.9%,二倍体种子的自然发芽率为0;种子贮藏蛋白SDS凝胶电泳亦显示出其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37.9%,基因多样性为0.3066,种群分化系数为0.2257。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不同苜蓿种质资源在齐齐哈尔地区的表现,试验对引进的30份国内外苜蓿种质资源单株的物候期、抗寒性、茎叶性状以及单株产量进行测定、评价。结果表明:育成品种、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在物候期、抗寒性和茎、叶、单株产量性状方面存在差异。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较引进品种不仅返青早,而且单株产量性状较优。返青较早的苜蓿品种有肇东苜蓿、海拉尔黄花苜蓿和草原1号苜蓿。单株干草产量在450 g以上的有5个,分别为肇东苜蓿、龙牧801苜蓿、龙牧803苜蓿、公农1号苜蓿、甘农1号杂花苜蓿。  相似文献   

15.
低磷胁迫对黄花苜蓿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绝大部分土壤缺乏有效磷,严重限制了作物产量的提高。黄花苜蓿耐寒、耐旱、耐贫瘠,但其对磷缺乏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尚未见报道。以呼盟黄花苜蓿与锡盟黄花苜蓿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黄花苜蓿生长、根系形态、柠檬酸分泌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探讨了黄花苜蓿适应低磷胁迫的机制。结果表明,低磷(5 μmol/L H2PO4-)胁迫显著降低了黄花苜蓿的生物量、根系表面积、总根长、根系体积、地上部磷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但增加了黄花苜蓿柠檬酸释放速率。常磷(500 μmol/L H2PO4-)处理下,呼盟黄花苜蓿与锡盟黄花苜蓿的各项指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低磷处理下,锡盟黄花苜蓿干重、鲜重、株高、地上部磷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等下降幅度明显较小,而主根长与柠檬酸释放速率的增加幅度明显较大,表明锡盟黄花苜蓿较呼盟黄花苜蓿更耐低磷。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围栏封育和施肥对呼伦贝尔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对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维特很地区3块样地的野生黄花苜蓿分别进行围封和施用有机肥,在其开花初期测定株高、生殖枝数、每枝花序数、每花序结荚数、千粒重及单株种子产量等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围...  相似文献   

17.
于2010年和2011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额力图牧场克氏针茅草原实施控制性放牧试验,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测定了主要植物种群特征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增加,群落的优势种克氏针茅、羊草等优良牧草的多度在中度放牧区出现最高值,重要值、高度、盖度均明显降低并逐渐被冷蒿、糙隐子草等耐牧性牧草所取代,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18.
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压梯度上,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对策,贝加尔针茅种群随着牧压的增加,种群株丛破碎化、小型化。羊草耐牧性较强,在中牧阶段生产力最高。群落初级生产力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下降。较大的放牧压力下,群落中适口性差、耐牧的杂类草植物渐趋增加。而在更大的放牧压力下,群落逐步被耐牧的小丛生禾草、旱生小苔草、小灌木和灌木所替代。草地群落的稳定性随着放牧强度增加逐渐降低。放牧干扰对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步的,不对称的。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对放牧干扰的响应更迅速,变化更剧烈。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部(北疆)几种苜蓿属植物遗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17份国内外紫花苜蓿栽培品种为对照,对新疆北部地区28份四倍体苜蓿属植物即紫花苜蓿(Medicagesativa)黄花苜蓿(M.falcata)多变苜蓿(M.varia)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种群为外繁育类型,其总遗传变异的90%以上来源于各群内部,但由于地理或生殖隔离等因素导致个体别群表现出内繁育衰退现象,因此,应加强对这些种群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我国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试验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测定我国3个胎生蜥蜴种群(黑龙江呼玛、内蒙古额尔古纳和新疆布尔津)共36只个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和D-loop区部分序列。结果表明:胎生蜥蜴Cyt b基因全序列长度为1 143 bp,A、T、G、C4种核苷酸碱基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9.46%、34.15%、11.66%和24.73%,共包括8个单倍型;Dloop区部分序列长度为712 bp,A、T、G、C 4种核苷酸碱基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7.48%、39.23%、11.22%和22.04%,共包括4个单倍型。其中内蒙古额尔古纳种群的单倍型数量多,遗传多样性高;而新疆布尔津种群的单倍型数少,遗传多样性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