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廖金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3967-3968
[目的]研究汕型红米的恢复性并对其恢复基因进行定位。[方法]配制(珍汕97A、D62A、G46A和D702A)和红宝石的F1、BC1和F2,并对该3代花粉育性进行调查,用SSLP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结果]红宝石对上述不育系具有1个恢复基因,分布在第7染色体上,与RM182的遗传距离是7.4 cM,不同于恢复系恢复基因在第10染色体上成簇分布的形式,是比较特殊的恢复基因。[结论]可以通过转基因与回交转育的方法选育具红色性状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2.
经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良繁研究室发现,(G46A、D702A、珍汕97A)D 62A/红宝石的F1代,植株基本全不育,但在回交过程中育性发生分离,可育株数明显增多,猜想红宝石具有对G46A、D702A、珍汕97A和D62A育性恢复的特性。为了验证该猜想,笔者构建遗传群体对其恢复性进行分析,并用SSLP对红宝石的恢复基因加以定位。  相似文献   

3.
利用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定位水稻核育性恢复基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397条SSR引物对D62A和红米水稻红宝石B的杂交F2代不育可育分离群体及双亲的12条染色体进行筛选,定位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发现在第7染色体上找到与主效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182,遗传距离是7.4cM。  相似文献   

4.
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0个华北谷子品种与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高117A和高146A测交,根据F2代、BC1F1代分离群体的育性反应,对不育系的不育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根据结果,认为这2个不育系的不育性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多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指标 ,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广 4 1 A、恢复系特青以及丛广 4 1 A/特青的 F1 、F2 ,丛广 4 1 A∥丛广 4 1 B/特青的三交 F1 等亲本和杂种群体的育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特青具有 1个主效的显性恢复基因 ,该基因暂命名为 Rf-5(t) ;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广 4 1 A、恢复系珍汕 97以及丛广 4 1 A/珍汕 97的 F1 、F2 ,丛广 4 1 A∥丛广 4 1 B/珍汕 97的三交 F1 等亲本和杂种群体的育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在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性上 ,这 2个亲本之间可能有两类基因 ,其中一类控制着圆败型花粉 ,另一类控制着典败型花粉 ;对丛广 4 1 A∥珍汕 97/特青三交 F1 的育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珍汕 97具有一个与 Rf-5(t)等位的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6.
51885是一个选自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的大穗多花型多小穗小麦,以51885与7个普通小穗数小麦品种的F2为材料,分析51885的多小穗性及其剑叶组成性状(剑叶长度、宽度、厚度)在F2的表现,以及其多小穗性与剑叶组成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1885的多小穗性主要受两对主效互补显性基因控制,基因型为D1 D1 D2D2;(2)51885的剑叶长度、宽度、厚度均受一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3)控制多小穗小麦51885的多小穗性的基因D1D1或D2D2与控制其剑叶长度、宽度的基因分别连锁,其交换值分别为31.46%和35.57%,与控制其剑叶厚度的基因不连锁.  相似文献   

7.
用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A)、同型保持系W931B(B)及3个地理来源不同的恢复系WR99032(R1)、WR0088(R2)、WR0108(R3)及其测交后代群体F1(A×B)、F2、BC1a(A×F1)、BC1b(F1×B)、F1a[A×(恢复系×恢复系)F1]、F1b[(恢复系×恢复系)F1×B]作为试验材料,以花粉育性和植株育性指标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属配子体不育,3个不同来源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可能还存在微效修饰基因;3个恢复系的细胞质均为可育细胞质;恢复系R1与R2、R3的恢复基因呈非等位性,恢复系R2与R3的恢复基因呈等位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西农萨能奶山羊不同微卫星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型组合在多胎性状形成中的贡献率,探索优良基因的遗传聚合效应。【方法】利用微卫星标记与群体系谱记录,以优秀多胎个体为研究起点,上溯亲代,跟踪子代,检测典型优秀母羊个体的基因型组合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结果】在西农萨能奶山羊群体中找到A3A7、B1B6、C1C5和D5D94对产羔率具有正效应的标记,以及A1A5、B4B9、C2C6和D4D84对产羔率具有负效应的标记。基因型组合A3A7B1B6C1C5D5D9的聚合效应值最高(P<0.05);分析比较几个基因型对产羔数的聚合效应值可知,D5D9较D4D9高5.11%,A3A7较A1A6高15.32%,C1C5较C2C6高8.11%,B1B6较B5B10高8.50%,D7D10较D4D9高10.09%,D5D9较D1D5高15.62%,D4D9较D1D5高11.08%,D2D6较D1D5高39.64%。【结论】在亲代到F1代的基因传递过程中,基因型组合具有明显的聚合效应;在F1代到F2代的基因传递过程中,基因型组合出现了明显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花粉育笥和小穗育性为指标,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广41A、恢复系特青以及丛广41A/特青的F1、F2,丛广41A//丛广41B/特青的三交F1等亲本和杂种群体的育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特青具有1个主效的显性恢复基因,该基因暂命名为Rf-5(t);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广41A、恢复系珍汕97以及丛广41A/珍汕97的F1、F2,丛广41A//丛广41B/珍汕97的三交F1等亲本和要种群体的育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性上,这2悠闲 本之间可能有两类基因,其中一类控制着圆败型花粉,另一类控制着典败型花粉;对丛广41A//珍汕97/特青三交F1的育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珍汕97具有一个与Rf-5(t)等位的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基因推导方法对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所选育的小麦品种沈免96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分析。常规遗传分析的方法研究表明沈免96含有一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白粉病基因,进一步将其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与至今有效的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品种(品系)进行杂交,并对其F2代分离群体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沈免96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与已知抗白粉病不同,可能为未知的抗白粉病新基因。同时通过缺四体分析的方法,将沈免96含有的抗小麦白粉菌017的一个显性抗病基因排除1A、1B、1D、2D、3A、3D、4A、4D、5A、5B、5D、6D、7A和7B这14条染色体,该基因可能在2A、2B、3B、4B、6A、6B这6条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等位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双列杂交研究了8个广亲和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研究表明:品种Calotoc、Cpslo-17、Ketan Nangka、02428和轮回422之间相互杂交F#-1代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达到正常育性水平。F#-2代分离不明显,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基因相互等位,品种02428轮回422的广亲和性受S#-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S#+n#-5控制。 广亲和品种Ketan Nangka与Aus373或Dular杂交,F#-1花粉均出现部分不育现象。轮回422与Aus373杂交,F#-1花粉和小穗育性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与Dular杂交的F#-1花粉育性接近正常水平,但小穗育性显著偏低。以上组合F#-2代群体均出现明显的育性分离,可育株与部分不育株的分离符合7∶2的分离比,说明品种Aus373和Dular的广亲和性在遗传上受与S#-5位点不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配子体不育的遗传特点。在品种Aus373和Dular分别与Calotoc、Cpslo-17、02428之间的杂种F#-1育性正常,F#-2代有少数半不育株出现。推测在这些组合中,杂种育性的表达除了受主基因控制以外,还有微效基因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普通小麦品种Rulofen是我国小麦杆锈菌的鉴別寄主。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对Rulofen无毒性的小麦秆锈菌的三个生理小种21C3、34、34C2对Rulofen进行了抗秆锈病基因的单体分析,并将Rulofen所含的抗秆锈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Sr基因进行了异同比较。结果表明;Rul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三个供试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6.其抗性效应为;-;1~ 或1X~=-x~- ,因环境条件的影响,Sr6的抗性反应型不稳定;在5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21C3、34和34C2三个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30,其抗性效应为2=、抗秆锈病基因Sr6和Sr30对我国的小麦秆锈菌小种34类群都具有进一步的区分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瓜株高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矮生黄瓜D8和蔓生黄瓜JIN5杂交并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世代(P_1、P_2、F_1、BC_1、BC_2和F_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对黄瓜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黄瓜株高性状的遗传模型适合D-1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31.06,湿性效应值为正向5.76,显性度为0.19,主基因的遗传率变化较大,在BC_1、BC_2和F_2 3个世代的估计值分别为36.88%、61.89%和70.03%,其中以F_2的主基因遗传率最高,BC_1的主基因遗传率最低;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刖为9.85%、12.37%和30.61%,F_2的多基因遗传率最低,BC_1的多基因遗传率最高.黄瓜株高性状由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作用决定,其中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黄瓜育种实践中在早世代对株高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4.
在成都生态条件下,选用不育期较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8902-393S 和 KS-14分别与紫色叶水稻品种马来红和菲律宾紫稻杂交,配制4个组合。观察 F_1、F_2代的叶色与花粉育性表现。结果表明:F_1代均为绿色叶可育杂种;F_2代,绿叶:紫叶为3:1或13:3;可育:不育为15:1或13:3;紫色叶基因与两用核不育基因表现为独立遗传。根据育种目标,在 F_2中选择了一些农艺性状较优良的紫叶核不育株。  相似文献   

15.
紧凑型油菜数量性状的遗传与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DM模型及MINQUE(1)统计方法对6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紧凑型和松散型油菜品种(系)及其30个F1组合的14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一次分枝角果数、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角果长度和分枝夹角等性状同时受基因的加性和显性作用控制,其中株高的显性作用大于加性作用,其余性状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主花序长度、一次分枝数、角果宽度和一次分枝长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和角果长度4个性状除受核基因控制外,还受到母体基因型的显著影响。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和分枝夹角的F1和F2代群体平均优势为负向优势,其中仅分枝夹角达极显著水平,其余性状均为正向杂种优势。F1代群体正向超亲优势仅株高和单株产量达到显著水平,且以单株产量的F1、F2代超亲优势较大(29.5%和12.0%)。分枝夹角的F1和F2代负向超亲优势达极显著水平(-20.6%和-17.7%),表明配制紧凑型F1代杂交种仅需一个紧凑型亲本。  相似文献   

16.
人工合成小麦穗部特异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工合成的六倍体小麦RSP×改良品系88-1643获得的F1、F2、F3群体对合成小麦的穗部特异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发现其包壳受到2对基因的控制。说明除节节麦的Tg基因外,还有另一个基因对合成小麦颖壳硬度的表现具有作用。小穗密度的遗传分析表明其受多基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穗长主要取决于小穗密度,且与包壳性状存在极显著的相关。QTL检测的结果显示2DS上有影响穗密度和穗长的QTL,这可能来源于Tg基因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用19个亲本配制的6个组合,研究了 F_2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并分析了后代与亲本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组合 F_2代的蛋白质含量都呈正态分离;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后代有广泛的变异,超亲现象普遍,遗传力高,早期世代选择效果好;MP 与 F_2显著正相关,在亲本和中亲值相似的条件下,遗传丰度大的组合后代遗传变异广泛。  相似文献   

18.
小麦地方品种望水白抗赤霉病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常规分析法研究了抗病品种望水白与感病品种中国春正反交F_1代赤霉病病小穗率的差异,用联合尺度测验分析了该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世代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模式及基因效应,估算了抗赤霉病性的基因数目。并用单体分析对望水白的抗扩展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全部抗性鉴定的材料采用田间剪颖滴菌接种,鉴定其抗赤霉病性,单体分析的F_2代还用了离体水培单花注射接种法。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是受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有5-6对基因控制望水自的抗扩展性,分别定位在4A、5A、7A、7B和4D5条染色体上。2D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望水白与苏麦3号属于不同的赤霉病抗源。  相似文献   

19.
C01是用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作检测物,从家蚕种质资源中国系统中筛选得到的摄食性优良的品种。用对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无摄食性的中国系统1015与C01杂交,对F1、F2和BC1世代蚁蚕用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检测,分析C01对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C01对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摄食性为隐性遗传,并且由常染色体基因支配。卡平方(X2,chi-square)测定结果显示,广食性品种C01对不含桑叶粉人工饲料摄食性遗传除了受1个隐性主基因控制外,同时还有修饰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大田条件下,用贵州大学农学院水稻研究所新育成的叶片自然卷曲的籼稻恢复系贵农筒恢作亲本材料,与生产上常用恢复系CDR22、绵恢501、密阳46、多系1号、蜀恢162、泸恢6、蜀恢725、Q31678、明恢86、838、测64-7、6078、明恢63、恢77、桂34、晚3等组配,测定亲本、正反交杂种F1、正交F2及回交B1C1的叶片卷曲度,结果表明:用叶片全卷的贵农筒恢与平叶型的品种组配,不论正反交,杂种F1的剑叶及倒二叶均呈半卷叶型,表明其卷叶性状是由核基因控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其卷叶性状是由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混合遗传,符合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的模型,在F2代主基因的遗传率为0.80左右,多基因遗传率为0.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