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开明 《植物检疫》1991,5(3):193-195
1 1980年以前我国橡胶及热带作物病害简况据1976~1980年华南5省区橡胶热带作物病虫调查,在橡胶、椰子、油棕、剑麻、胡椒、咖啡、可可、芒果、油梨、腰果、番木瓜、菠萝、木薯、香茅草、大叶茶、甘蔗、柑桔等27种作物中,共查出近400种病害。其中:橡胶病害65种,重要的有白粉病、条溃疡病、季风性落叶病、  相似文献   

2.
稻纵卷叶螟是远距离迁飞性害虫,1977—1980年期间,曾连续组织了标放回收试验。1976年先由江苏徐州地区农科所和江苏农学院探索了标放回收方法;1977年由广西农科院、湖南郴州地区农科所和桂、湘、苏、浙等省区13个单位协作,设10个标放点次,开始作标放回收试验;1978—1980年全国协作组安排设立29个标放点次,共组织300余个单位参加回收。 4年来共标放有色稻纵卷叶螟蛾539.5  相似文献   

3.
粉虱和蚧类是吸取柑桔汁液和其他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植物被害后,枝叶变黑,生长缓慢,产量减少。江西有关寄生柑桔粉虱和蚧类的跳小蜂过去尚无报导,为了解其寄生情况,1976—1980年,我们在省内部分柑桔产区进行调查,现将初步结果,粗加整理,作一报导。  相似文献   

4.
1976年以前,马尾松毛虫在广东仁化县从未猖獗为害。从1976年开始,城口等公社的个别大队出现零星严重为害,但面积不大,一般只有20~30亩。1977~1978年曾采用烟剂、白僵菌粉加六六六粉对第一、二代幼虫进行防治,但因虫龄较大,气候(高温、干旱)不适,防治效果不佳,虫口密度仍然很高,被其严重为害的面积达800亩左右。1979年马尾松毛虫蔓延至全县,被严重为害的面积达247000亩,约占全县松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松林生长和松香的产量。1980年4月中旬采用白僵菌对越冬后的6龄马尾松毛虫进行了全面的防治,在247000多亩受害的松林上取得了90%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胡椒黄化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椒是世界上重要的香辛作物之一,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4省区均有栽种。华南热作研究院植保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植保系1976—1980年华南4省(区)热带作物病虫害普查中,曾发现福建省云霄县有胡椒黄萎病发生,当时未鉴定出病原。  相似文献   

6.
1976—1980年江西早稻稻瘟病发生面积年均47万亩,1981—1985年增至213万亩。全面分析认为,品种、施肥及气候的变动,均不足以诱致此病如此剧增,而育秧方式的改变,即由水播水育改为湿润育秧、特别是薄膜育秧,小病害大量发生的关系更为  相似文献   

7.
近期长江源区湖泊扩张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长江源区1976—2010年5期遥感影像,解译面积大于1 km2以上的92个湖泊面积。结果表明:1976—1992年,长江源区大部分湖泊呈萎缩状态,扣除多尔改错扩张外,中小湖泊面积萎缩了3%;1992—2001年,湖泊面积由801.6 km2增加到844.5 km2;2007年和2010年,湖泊持续扩张,面积分别达到866.8 km2和927.5km2,2010年的湖泊面积较1976年增加了15.7%;2007—2010年湖泊扩张强度最大。同时,分析了研究区1959—2010年的气候水文变化,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52 a呈显著上升趋势,年蒸发量在1959—1980年呈下降趋势,以后趋于稳定,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在1998—1999年间出现了突变上升。湖泊面积对气候、水文的响应关系表明,近期的湖泊扩张主要由降水引起。与青海湖、黄河源等地相比,长江源区气候、水文、湖泊面积发生转折的时间要提前7 a左右。  相似文献   

8.
青海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1976年的MSS数据和2000年TM遥感数据,对青海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年为2.22×105 km2,占总面积的31.11%,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为1.89×105 km2,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4.83%.1976年荒漠化总面积为2.20×105 km2.近30年来,青海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加重,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漠面积分别增加了254.13%和94.78%.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绵阳二化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阳地区常年栽水稻480万亩,1976年开始推广杂交稻,1983年已种植337.7万亩,加之低温少雨的气候条件,从而使水稻螟虫种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二化螟已由当年的55.63%上升到99.66%;三化螟从33.11%下降为0.13%。在防治上也从前甘多年主治三代三化螟转向普遍防治一、二代二化螟。针对生产上乱用农药,农药销量(80%为有机氯制剂)逾万吨的严重情况,我们自1980—1983年对二化螟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褐边绿刺蛾颗粒体病毒(Parasa consocia GV),1975年在山东省无棣县发现。最初由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鉴定。并经山东惠民地区农科所、武汉大学病毒所等单位鉴定。笔者1976~1980年进行利用该病毒防治枣树刺蛾[Lafoia consocia(Walker)]研究,经多年设点试验,杀虫效果明显。为了探讨病毒治虫的后效作用,连续进行多年多项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稻田保蛛治虫,自1976年开始,连续四年,面积日益扩大,均取得较好效果。但病虫一般发生年份有效,病虫大发生年份是否有效?1980年早稻第一代飞虱发生量即较往年大,据病虫预测预报,多种病虫将会大发生,加上天气连续阴雨、偏施氮肥,迎合了飞虱、叶蝉、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多种病虫大发生需要,增强了病虫大发生的可能性。由此,我们注意了系统和抽样调查,以便弄清飞虱、叶蝉及其天敌发生的实际状况;对  相似文献   

12.
黄萎病是苜蓿的毁灭性病害,播种当年多数植株就表现症状,第二年产草量减低15%~50%,该年晚期至第三年病株大批枯死。黄萎病借种子传播,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北欧随带菌种子蔓延到欧洲大陆各地和英国,1976年传入美国和加拿大,1980年传入日本,许多国家将该病列为重点防范对象。苜蓿黄萎病的诊断和种子带菌检验均较繁难。本文结合作者的经验,介绍苜蓿黄萎  相似文献   

13.
害虫抗药性是当前害虫防治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1908年,melander开始发现梨园蚧抗石灰硫磺合剂的现象.自1913年以后,又发现苹果蠹蛾抗砒酸铅,柑桔甲虫抗氰氢酸等,便引起了昆虫学界的注意.至有机氯农药问世之后,害虫抗药性的现象便普遍发生,由于农药种类的增多,又发现了交互抗性,使害虫抗药问题更为复杂.据文献记载,世界上已产生抗药性的生物种群逐年增多,在1948年为12种,1954年为25种,1960年为137种,1968年为224种,1976年为364种,到1980年已达428种.32年中竟增加了35倍以上.而且害虫抗性产生的历期,反而日渐缩短,在50年代时要历8—10年才能产生抗性,至80年代,只经5-6年便可产生抗性,目前有些药剂其对象害虫只需经历2—3年便赋有抗性了.一般研制1个新农药需要一、二十年,而只使用二、三年便成废品,这是很不值得的.  相似文献   

14.
菜粉蝶绒茧蜂在菜粉蝶幼虫体内的发育和寄主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菜粉蝶绒茧蜂Apanteles glomeratus(L.)是菜粉蝶Pieris rapae L.幼虫重要的寄生天敌,其自然寄生率常高达90%以上。关于菜粉蝶绒茧蜂的生活史与有关的生物学习性,马萨逊(Matheson,1907)、长岛(Nagashima,1933)、毛斯(Moss,1933)和哈米顿(Hamilton,1935-1936)等曾先后有过报导。近年来,沙脱(Sato,1976、1980)对菜粉蝶绒茧蜂在Pieris属  相似文献   

15.
前言自从1976年5月在日本爱知县首次发现稻水象甲以来,1978年在三重、岐阜和静冈县,1979年在滋贺县,1980年在福井、奈良、长野县以及大阪府和东京都,1981年在兵库和和歌山县等地不断发现其发生,分布不断扩大,。到1981年为止,已发生稻水象甲的府县达12个。在这六年里,其分布情况是从已发生的县向邻近县扩大,然而,1982年在石川县和茨城县确认其发生以后,北陆和关东地区各县以及东北、中国和四国地区都相继发生,1982年新发现的县达到16个,和已发生的县合在一起,其分布已扩大到28个府县。  相似文献   

16.
近40a西部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动态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往往会引发区域内景观格局演变、生态平衡破坏及生态风险.以西部四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运用EN-VI5.3和ArcGIS10.7软件定量分析了1980-2018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及演变历程.结果 表明:1)在1980-2018年...  相似文献   

17.
禾谷类黑穗病是陕北地区的历史性病害,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推广赛力散等汞制剂拌种,效果较好;1970年后停用汞制剂病害加重,1975年前后延安、榆林地区谷子黑穗率一般10—15%,高的达40%以上。 1976年开始引用“内疗素”和“公主岭霉素”到1980年发病率控制到1%以下,其后又放松防治,1985年黑穗率达10%;1986年组织用农抗769闷种,病株率控制在1—2%。1987年以后,由于拌种剂供应不及时,定边县  相似文献   

18.
赤眼蜂治虫效果与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赤眼蜂的治虫效果 1975年,我们在100亩棉田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第三代棉铃虫的试验,取得可喜的效果。当时百株棉铃虫卵量为117粒,每亩放蜂40000头后,百株残留虫量平均为9.3头,蕾铃被害率为1.5%;而药剂防治的田块百株残留虫量为15.6头,蕾铃被害率为3.3%。此后,放蜂面积从1976年的900亩,发展到1980年的14045亩,后由于冷藏设备问题,使放蜂面积有所减少,1981年为6880亩,1982年为1100亩。几年来利用赤跟蜂防治的对象从棉铃虫扩大到玉米螟、黄地老虎、桃蛀螟、稻纵卷叶螟。1975~1982年的试验表明,育蜂洽虫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以来内蒙古城市化水平趋势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分析城市化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结合城市化的丰富内涵,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1980年以来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及其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1980-2007年间内蒙古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化综合评价值从1980年的0.0990提升至2007年0.8848,具有波动发...  相似文献   

20.
1986年全区水稻病虫鼠害发生面积为7237.4万亩(次),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93%,比上年增多30%,系1980年以来最多的一年.经防治后挽回稻谷105014·2万公斤,仍然损失26237.0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25%和10%,亦系1980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属大发生年份.其特点是上半年重于下半年,虫害重于病害.几种主要病虫害中,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纹枯病和三化螟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细菌性条斑病、稻瘦蚊和大稻缘蝽亦呈上升趋势,重于上年、稻飞虱和稻瘟病属中等程度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