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恶霉灵(3-羟基-5-甲基异恶唑)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及其对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滤纸接触法进行不同浓度恶雾灵对蚯蚓的毒害作用试验,并测定蚯蚓体内蛋白含量。[结果]蚯蚓在接触农药时有明显反应,染毒48 h恶霉灵对蚯蚓半致死浓度(LC_(50))为2.455 g/L,不同浓度农药处理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种浓度的恶霉灵处理24 h后,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48 h后呈现出升高、降低、再升高的变化。并且用同一个浓度处理24、48 h后,其体内蛋白质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恶霉灵对蚯蚓具有毒害作用,且受到的毒害程度随浓度和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加重。蚯蚓在染毒后体内蛋白质的含量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动物区系,对促进土壤生成、维持土壤理化结构及生态功能等均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综述重金属和农药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分析了用于评估两者复合污染作用方式的模型.建议将污染物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纳入化学品毒性风险评估框架,以期为环境标准的制定和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赤子爱胜蚓为实验生物,通过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了黑土中生物有效态镉(Cd)对蚯蚓的毒性效应。采用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土壤溶液法、CaCl2提取法和醋酸提取法分别测定土壤中的有效态Cd含量,研究蚯蚓体内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脂质过氧化物(MDA)和金属硫蛋白(MT)等生化指标在土壤Cd胁迫下的响应,进而探讨生物有效态Cd与蚯蚓毒性效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化学提取法获得的有效态Cd含量与蚯蚓体内Cd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通过综合比较毒性试验各种指标,获得黑土中4种化学提取法Cd对蚯蚓产生早期伤害的阈值范围:DGT-Cd 2.00~12.7μg·L-1、土壤溶液法Cd 0.388~2.04μg·L-1、HAc-Cd 0.813~2.90 mg·kg-1和CaCl2-Cd 0.0292~0.0802 mg·kg-1,对应研究土壤中1.0~5.0 mg·kg-1的总Cd含量。利用指数吸收模型对4种有效态Cd含量和蚯蚓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拟合,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有效态Cd与蚯蚓的部分毒性效应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结果掲示了土壤有效态Cd-生物富集-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为土壤污染的早期预警以及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莫能菌素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土壤法测定了不同浓度莫能菌素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和对蚯蚓生长、生存、繁殖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腺三磷酸酶(ATPase)、乙酰胆碱酯酶(T-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莫能菌素对蚯蚓14 d的LC50为75.883 mg·kg-1;当莫能菌素含量达到50 mg·kg-1时显著影响蚯蚓的生存(P<0.05),死亡率达到20%;当莫能菌素含量达到25 mg·kg-1时显著影响蚯蚓的生长(P<0.05);药物的染毒浓度与对蚯蚓生存和繁殖的抑制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染毒21 d后,低浓度的兽药莫能菌素就能显著影响蚯蚓体内SOD、GSH-S、ATPase、T-CHE的活性,药物浓度和酶活性间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莫能菌素对土壤动物蚯蚓显示有毒性作用,对土壤环境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
除草剂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的生物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进行了农药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治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t=10℃,pH=7.5)与野外含水层的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物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达到26.29%;同时环境因素也随着AT菌作用的变化而变化,其中,DO、Eh、pH随AT菌作用的加强而其值减小。另外,设计了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模拟实验为野外的原位治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6.
鲫鱼对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鲫鱼(Carassiusauratus)肝脏、肾脏和肌肉对不同质量浓度(0、0.1、0.5、1.0、5.0和10.0mg·L-4)阿特拉津的富集效应.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鱼体中的富集速度较快;在试验所选浓度下,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均在染毒后19d即对阿特拉津达到富集稳态,但各个器官对阿特拉津的富集能力都较低.阿特拉津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富集系数均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变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最大和最小富集系数分别出现在最低(0.1 mg·L-1)和最高(10.0mg·L-1)浓度组,最大富集系数分别为:13.08、11.00和6.02,最小富集系数分别为:5.22、4.37和2.94.而且,当阿特拉津暴露浓度相同时,鲫鱼不同组织器官对阿特拉津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表现为:肝脏>肾脏>肌肉.  相似文献   

7.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生态风险分析与污染治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阿特拉津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使用了近40年,其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威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阿特拉津对环境的风险评价,着重论述阿特拉津对生物的危害性,并提出缓解与修复阿特拉津污染的一些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赤子爱胜蚯蚓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土壤法研究阿维菌素、铜对蚯蚓单一及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阿维菌素、铜对蚯蚓均具有毒性,毒性大小顺序为阿维菌素铜。复合毒性以毒性比1∶1与浓度比1∶1进行联合毒性评价,发现阿维菌素、铜毒性比1∶1与浓度比1∶1混合体系的联合作用均表明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江苏省常熟农业生态试验站土壤,均匀混入农药后,调节适当的土壤水分,在人工气候箱内保持温度为20℃、湿度为80%的条件下,分别在第2、4、7、10、15d观察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的急性中毒状态及死亡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蚯蚓在含有单一杀虫双和呋喃丹的土壤中,分别表现出不同的中毒状态和毒性效应,呋喃丹大于杀虫双对蚯蚓的毒性。在10d时杀虫双及呋喃丹的LC50分别为227.57mg·kg-1和28.28mg·kg-1。当土壤中杀虫双和呋喃丹2种农药复合存在时,蚯蚓主要表现为呋喃丹的中毒状态,2种农药复合后对蚯蚓的致死毒性有显著的影响。本文还研究了p'p-DDT作为背景时,2种农药分别对蚯蚓的复合毒性。结果发现,当土壤中p'p-DDT的含量为10mg·kg-1时,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对蚯蚓的毒性基本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供试生物,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场地土壤为供试土壤,以蚯蚓体重及体内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指标,进行了不同暴露时间(1、3、7、14d)下场地土壤中氯丹和灭蚁灵污染胁迫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重在氯丹和灭蚁灵作用下受到显著抑制,蚯蚓体内蛋白质、SOD和CAT活性对氯丹和灭蚁灵响应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CAT>SOD跃蛋白质;在一定暴露时间内,根据暴露-剂量效应关系,表明氯丹浓度为14.13 mg·kg-1、灭蚁灵浓度为4.14mg·kg-1可能是使蚯蚓CAT 活性达到最大值的临界浓度,同时也是SOD活性受到抑制的临界浓度,超过该临界浓度可能对蚯蚓产生生态毒性效应,这为场地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试验动物,通过人工土壤法进行了氯化镉、马拉硫磷和乙草胺3种污染物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研究,获得3种污染物对蚯蚓的14d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97.8、178.8、952.1mg·kg^-1同时观察了不同污染物造成的蚯蚓受毒害症状。结果表明,供试污染物的浓度与蚯蚓的体重减少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三种兽药在不同暴露系统对蚯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人工土壤法和滤纸法对不同浓度的阿维菌素、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3种常用兽药对蚯蚓的急性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土壤法和滤纸法测定的阿维菌素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7.06mg·kg-1和4.63×10-3mg·cm-2,阿维菌素对蚯蚓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其皮肤接触毒性比土壤食入毒性更大。用滤纸法测定的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大于10mg·cm-2和15mg·cm-2;用土壤法测定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均大于5000mg·kg-1,表明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对蚯蚓的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镉-菲复合污染对蚯蚓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重金属镉、多环芳烃菲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的单一与复合急性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菲的毒性大于镉毒性;14 d时镉、菲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88.71 mg.kg-1、42.51 mg.kg-1。复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镉在各浓度下与菲复合,对蚯蚓的毒性都产生拮抗作用,且随镉浓度升高其降低菲毒性的程度降低,说明复合污染物的组成及各污染物的不同浓度组合是决定混合物毒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洛克沙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试验用4种方法研究了兽药洛克沙胂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用滤纸接触法测得洛克沙胂对蚯蚓的LC50为5.5g/kg;人工土壤法、人造土壤法和自然土壤法测得洛克沙胂对蚯蚓的LC50分别为:3.23、2.99、3.45g/kg土壤。洛克沙胂对蚯蚓的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有机锡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船舶防污涂料中的有机锡化合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使性畸变、干扰钙代谢和抑制Na^+/H^-交换;聚氯乙烯(PVC)稳定剂中的MMT、DMT、MBT和DBT对饮用水的污染;农用杀虫荆和杀菌荆中有机锡化合物对植物、水体的污染及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6.
甲胺磷、氯氰菊酯及其混合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讨自然生态环境中农药残留对藻类的复合毒性,并为国家监测水质提供相应参考,采用人工光照培养箱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甲胺磷、氯氰菊酯及其混合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结果显示,甲胺磷、氯氰菊酯对斜生栅藻96h的Ecm分别为12-31、45.75mg·L^-1;甲胺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氯氰菊酯的毒性,使混合农药对斜生栅藻生长的毒性表现为拮抗效应;氯氰菊酯对叶绿素b的影响大于甲胺磷。对叶绿素a的影响小于甲胺磷。  相似文献   

17.
喹乙醇对蚯蚓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滤纸染毒和溶液染毒法研究了喹乙醇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滤纸染毒和溶液染毒48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02mg.cm-2和>4000mg.L-1,喹乙醇能引起蚯蚓的形态病理变化。低浓度喹乙醇(500、1000mg.kg-1)对蚯蚓的体重增长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浓度喹乙醇(3000、5000mg.kg-1)能极显著降低蚯蚓体重增长率(P<0.01)。检测暴露喹乙醇14d的蚯蚓体和不同部位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发现,高浓度喹乙醇能显著抑制蚯蚓体及其前部和中部CAT的活性,低浓度喹乙醇只对蚯蚓前部的CAT活性表现出显著抑制(P<0.05)。  相似文献   

18.
蚯蚓回避反应在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回避反应的原理和试验装置、回避试验应用现状、影响回避反应的因素即化学物质的生物可利用性、土壤类型、蚯蚓种类、实验蚯蚓污染暴露史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蚯蚓回避反应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蚯蚓回避试验标准方法及利用回避试验监测生物修复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蚯蚓是一种非常宝贵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动物性蛋白饲料源,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因此,本文就蚯蚓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以为广大水产同行合理了解并科学使用蚯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镉、铜对蚯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研究重金属镉(Cd)、铜(Cu)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andrei)的急性毒性。试验测得:滤纸接触法对该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Cd1612.57mg·L-1、Cu584.93mg·L-1;人工土壤法对该蚯蚓的LC50分别Cd875.05mg·kg-1、Cu116.91mg·kg-1。表明Cu对该蚯蚓的毒性强于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