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以黑暗培养(D)为对照,阐明了蓝光(B)连续光照对大豆(Glycine max L.Merr.)芽苗菜品种东农690生长和类黄酮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蓝光连续光照36 h显著提高了大豆芽苗菜子叶中山奈酚(kaempferol)和黄豆苷元(daidzein)的含量,同时子叶中蓝光光受体基因CRY1、CRY2,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IFS的表达量也显著提高。处理组中,大豆芽苗菜下胚轴中黄豆苷(daidzin)含量逐渐增加,黄豆苷元(daidzein)、染料木素(genistein)、染料木苷(genistin)和山奈酚(kaempferol)的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但在36 h时均显著高于黑暗处理。在蓝光光照6和24 h时,大豆芽苗菜下胚轴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类黄酮合成途径相关基因PAL、CHS、ANS、IFS的表达量在蓝光处理下均是先升高后下降,而蓝光光受体基因CRY1与CRY2的表达量随着光照时间延长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2.
农杆菌介导的下胚轴法转化大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下胚轴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方法成功将大豆的蓝光受体启动子pGmPLP1导入大豆基因组中,并且该基因在后代中得到稳定遗传表达.比较了栽培品种黑农44用子叶节法和下胚轴法转化的区别,发现用子叶节法不能获得高效转基因植株的品种可以顺利通过下胚轴法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对淹水胁迫下大豆根系抗氧化系统的调控作用,以耐涝性大豆品种南农1138-2和敏感性品种徐豆18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调查DDTC对花期短期(8d)淹水胁迫下大豆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淹水胁迫下,与徐豆18相比南农1138-2根系干质量下降幅度、膜脂过氧化程度和活性氧(R OS)水平更小;同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 PX)、谷胱甘肽还原酶(G 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 HAR)活性以及还原型抗坏血酸(A 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 SH)含量增加幅度更大,表明南农1138-2在淹水胁迫下根系抗氧化能力更强。预喷施DDTC(在大豆初花期(R 1)叶面喷施15mmol L-1DDTC,喷施1d后进行淹水胁迫8d)能进一步提高两品种根系中过氧化物酶(POD)、 APX、DHAR和GR活性、AsA含量和AsA/DHA比值,显著降低根系ROS水平和膜脂过氧化,增加根系干重,表明DDTC通过调节抗氧化系统中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含量提高了根系活性氧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 A-GSH)循环在杉木适应低磷和铝毒胁迫中的作用,以耐低磷和铝毒胁迫的杉木家系YX3及对低磷和铝毒胁迫敏感的杉木家系YX1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处理下[对照处理(CK)、低磷处理(-P)、铝处理(Al)和低磷加铝处理(-P+Al)]2个杉木家系叶片中As A-GSH循环代谢关键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胁迫处理下(-P、Al和-P+Al),2个杉木家系的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各自对照(-P处理下YX12叶片MDA含量除外),而且在Al和-P+Al处理下,耐性杉木家系YX3叶片中MDA含量均小于敏感型杉木家系YX12。进一步分析表明,与各自对照相比,不同胁迫处理增加了2个杉木家系叶片中的As A和DHA含量,同时提高了其叶片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而且除DHA含量外,在-P、Al和-P+Al处理下耐性杉木家系YX3叶片中APX、GR、MDHAR、DHAR和As A含量均高于敏感型杉木家系YX12。此外,耐性杉木家系YX3叶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As A/DHA值和GSH/GSSG值均高于敏感型家系YX12。因此,上述结果表明在不同胁迫条件下,杉木幼苗通过提高叶片抗氧化物质含量和As 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来清除过量的活性氧,减轻胁迫诱导的氧化损伤;不同胁迫处理下,2个杉木家系叶片抗氧化物质含量及As A-GSH循环中关键酶活性响应的差异表明耐性杉木家系YX3具有较高的As A—GSH循环效率和抗氧化物质再生能力,从而有效抑制胁迫诱导的氧化损伤,这可能是其具有较强耐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电泳分析技术,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中的酯酶、酸性磷酸酯酶及下胚轴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酸酶活性面积增大,下胚轴和种皮中的酯酶、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酶活性面积减小;子叶和下胚轴中的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同工酶酶带数目变少,带幅变窄,染色变浅;种皮中的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同工酶酶谱无变化。  相似文献   

6.
探讨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处理对低温胁迫下"早钟6号"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cv.Zaozhong No.6)幼果线粒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SNP处理"早钟6号"枇杷幼果后再经-3℃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幼果线粒体的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经0.2和0.5 mmol/L SNP处理的枇杷幼果线粒体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CK),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EC 1.11.1.11)、谷胱甘肽还原酶(GR,EC 1.6.4.2)、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EC 1.8.5.1)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EC 1.6.5.4)活性均高于CK,但采用1.0 mmol/L较高浓度的SNP处理对提高枇杷幼果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不明显。适当的外源NO处理可提高枇杷幼果线粒体GSH和AsA抗氧化剂的含量以及APX、GR、DHAR和MDHAR酶的活性,降低H2O2和MDA含量,减轻细胞的氧化损伤,增强枇杷幼果在低温胁迫下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7.
大豆品种N8855种子浸种后播于消毒土的盆钵内,置于无光照的生长箱内,生长温度为29℃,于第8天发现-株突变体(M0)子叶表现互生现象,而其余植株子叶表现对生(图A)。此株子叶互生突变体(M0)的M1株系置光照培养箱是生长,同N8855一样表现子叶对生;而经暗室诱导子叶表现互生,植株其余性状同于N8855(图B)。M2代表现同M1一致。这一经暗诱导表现子叶互生现象在双子叶植物上是首例报道。   大豆正常子叶对生情况下,位于子叶节以下的茎状轴称为下胚轴,子叶节至第一对真叶节部分称为上胚轴;暗诱导的子叶互生突变体,其发育的组织结构变得复杂,正常对生子叶节拉开,两片子叶的节间可能为中胚轴,而中胚轴在禾本科植物中常见、在双子叶植物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张秀秀  伍辉军  周宇骋  高学文 《大豆科学》2012,31(4):621-624,629
用不同浓度的低聚木糖处理大豆,研究低聚木糖对大豆生长和花叶病毒病(SMV)抗性的影响,温室实验结果表明:低聚木糖溶液处理大豆种子18 d后与对照相比,50 mg.L-1低聚木糖对大豆幼苗的株高、鲜重和主根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低聚木糖喷雾处理大豆叶片18 h后接种SMV,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SMV病情指数。利用Quantita-tive RT-PCR检测低聚木糖处理的大豆叶片中的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与对照相比,防卫基因PR2、PR10、PR12和LOX2在低聚木糖处理12 h时有最高的相对表达量;PR3在低聚木糖处理18 h时有最高的相对表达量;PR1、PAL、PPO和CHS在低聚木糖处理24 h时显著上调表达。研究表明,低聚木糖激活了大豆SA信号通路和JA信号通路,从而提高了大豆对SMV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张荣平  王振镒 《大豆科学》1993,12(4):335-339
众所周知,大豆脂氧合酶活性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业已证实,PEG(聚乙二醇)处理大豆种子可促进其下胚轴中蛋白质的合成。本实验结果表明:PEG处理大豆种子后,其下胚轴中的脂氧合酶活性与未经PEG处理的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而蛋白质的含量却高于对照。因此推测,下胚轴引起酶促脂质过氧化作用的主要酶-脂氧合酶活性的降低,与蛋白质总含量的升高密切相关。PEG高渗溶液具有引发种子的效果,一方面是由于PEG处理可以改  相似文献   

10.
腐霉根腐病是大豆主要的土传病害,为揭示抗感病大豆品种的生理差异,对不同抗性品种在腐霉病原菌侵染下的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腐霉菌侵染后,抗病大豆品种下胚轴的丙二醛含量增加不十分明显;可溶性糖含量都是正向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在不同时段都有所增加且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在腐霉菌侵染条件下,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含量累积较高,可溶性糖在某一时段内有所减少,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小于抗病品种,表明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生理生化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