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以珍汕97A及V20A为材料,相应的保持系为对照,通过辐照后种子发芽率、苗高、根长及根数等试验,初步比较了不育系与保持系对^60Co-γ射线辐照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在发育芽率与苗高的反应上,保持系均比不育系敏感;而在根长和根数上,保持系与不育系也存在差异,且珍汕97A与V20A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6.
利用转反义Wx基因珍汕97B阳性转化植株,通过单株选择、回交转育,育成转反义Wx基因珍汕97A--优质珍汕97A.优质珍汕97A与珍汕97A比较,直链淀粉含量从25.6%下降到9.3%,胶稠度从45 mm提高到86 mm,垩白度从23.5%下降到7.1%;利用优质珍汕97A配制的F1稻米品质具有同样效应. 相似文献
7.
8.
龙特浦A(特A)和珍汕97A(珍A)是目前杂交稻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不育系.虽然以特A为母本配制的特优组合的丰产性、抗性、品质和制种产量等方面均优于汕优组合,但在育性稳定性方面明显不如珍A.生产上,由于特A的生理育性不稳定,常导致制种质量问题,使该不育系的利用潜力受到限制,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损失. 相似文献
9.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特青和珍汕97的恢复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粉育笥和小穗育性为指标,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广41A、恢复系特青以及丛广41A/特青的F1、F2,丛广41A//丛广41B/特青的三交F1等亲本和杂种群体的育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特青具有1个主效的显性恢复基因,该基因暂命名为Rf-5(t);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广41A、恢复系珍汕97以及丛广41A/珍汕97的F1、F2,丛广41A//丛广41B/珍汕97的三交F1等亲本和要种群体的育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性上,这2悠闲 本之间可能有两类基因,其中一类控制着圆败型花粉,另一类控制着典败型花粉;对丛广41A//珍汕97/特青三交F1的育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珍汕97具有一个与Rf-5(t)等位的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10.
11.
介绍了粤泰优D67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管肥水和病虫草鼠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粤泰优D67的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生态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家垦58S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遗传特点,长江流域对实用籼型光温敏偿育系的要求,利用我国丰富的光温资源,提出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态育种法,已选育出一批较为实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并发现光温敏核不育再生复育两用系新类型。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通过对31个扬稻系列品种(组合)特性、系谱组成、育种方法和推广应用的综合分析,阐明了扬稻系列品种(组合)选育的基本经验:根据生产需求和发展形势,分析主客观条件,抓住主要矛盾,寻求切入点,确定“四稻并举、总体提高、重点突破”的育种策略,运用综合育种方法,不断推出适用品种。分析扬稻系列品种(组合)系谱,骨干亲本集中。如常规籼稻基础亲本为BG90-2;杂交籼稻注重籼粳亚种优势利用,育成的恢复系中百分之八十融入广亲和材料02428的血缘。常规籼稻选育采用“搭梯上楼”的育种方法,以基础亲本为主干,融合优良性状,提高综合性能;籼型恢复系选育则采用优势叠加的方法,实行优势互补,完善品种性能。根据“个体看匀称、群体看协调、机能看熟相”的多年育种经验,在不同世代对茎系、叶系、穗系进行各有侧重的选择。建立定型品系的小群体(10m2)鉴定圃,构建选择群体,进行综合性状的评估鉴定,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对杂交籼稻组合的选育,建立两个程序:对恢复系进行严格鉴定筛选,主要性状超过主栽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进行大量测配鉴定,综合比较优势。对育成品种进行后续加工,利用剩余变异,改造种性缺陷。利用扬州与海南两个大跨度的生态区进行多世代适应性选择。在品种推广应用中,组织多学科、多区域、多层次、多领域协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育、繁、推一体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实行跟踪服务,并注重信息反馈,着重抓了6方面工作:①多点示范,扩大应用范围。②配套技术同步进行,提高增产效益。③加强科普,提高技术普及率。④加强提纯复壮,提供优良种源。⑤建立产业链式开发技术体系。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9.
20.
窄叶桃与普通叶片桃杂交子代(F1)光合特性评价及单株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窄叶桃与普通叶片桃杂交子代(F1)群体叶片光合特性并筛选高光效单株,以BYDOP7029(窄叶)×金霞油蟠(正常叶)和湖景蜜露(正常叶)×BYDOP7029(窄叶)2个组合的98个F1代单株为试材,在8月下旬和9月下旬测定其光合特性,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其8个光合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F1代光合特性的3主因子方差贡献率达95.190 8%,主因子依次为气孔因子、光能利用因子、CO2利用因子,同时通过计算各单株主因子得分,依据评分原则按照10%的入选率,筛选出光合特性优良的单株10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