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问卷形式调查张家川县养殖农户和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对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护措施的知晓率.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病防控总体知晓率为82.25%~92.04%,畜间具体症状表现、防控手段、消毒防护措施的知晓率为62.04%~66.94%,人间高险人群、患者症状、行为干预和认知程度知晓率为31.02%~60.90%.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Corbel等介绍的犬种布鲁氏菌(B.Canis)试管凝集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方法,在甲市和乙县对303只家犬进行检测,试剂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提供。发现血清阳性犬随即剖杀,取脏器标本接种于布氏琼脂培养基(美国产)检菌。少数阳性犬的脏器标本接种于豚鼠,30天后剖杀作病菌分离培养。结果发现血清阳性犬18只,阳性率为5.90%。甲市乙县,犬的性别之间的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检菌中分离到B.Canis菌7株,各种标本的分离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脾(6/7)、肝(5/7)、骨髓(5/7)、鼠蹊部和肠系膜淋巴结(3/6)、后腹壁淋巴结(3/6)、子宫和腹水(1/3)。凡血清凝集反应滴度≥1:160的犬,均分离到病原菌。对7株B.Canis菌鉴定表明:该菌对硫堇和复红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别。本文首次在××省分离到B.Canis菌,证实在本省存在该菌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家畜中,牛羊最易发生,且可以感染人和其他家畜.我国首次报告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在1905年,由Boone报告两例人感染布鲁氏菌病.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病在我国人畜中流行较重,七十年代始,该病疫情逐年下降.至1993年,该病出现反弹,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布病爆发点为零,1996年升至76个,疫情明显回升,人感染布病病例逐年增长,年病例数自五百例升至三千例.卫生部报告2004年上半年感染人数5735例,2005年,全国新发布病19664例,2006年全国共报发病数190131例,比1993年增加近7000例.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2008年病例27767例,2009年35816例,2010年1~7月份发病23728例,2011年报告病例33772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布病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人间、畜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现状,分析流行特征,利用2006—2017年农业部《兽医公报》公布的畜间布病数据以及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公布的全国人间布病数据,分析我国人畜间布病在时间、空间和群间的流行特征。结果显示:2006—2017年我国人间和畜间布病流行趋势整体基本吻合,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在发病增长率及发病高峰年度上存在差异;人间和畜间布病在发病月份上呈正相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8月,其中在5—6月为发病高峰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空间分布上,人畜间布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新疆等北方省份,但出现向南方省份扩散的趋势;群间分布上,布病感染动物以绵羊为主,其次为牛,感染人群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以农民为主(76.2%),男性偏多(男女性别比为2.9:1),主要集中在25~64岁(占84.7%)。结果表明,我国人间和畜间布病流行特征基本一致,北方仍然为我国布病的主要流行区,但已开始向南方扩散。因此需要在布病流行高风险季节,针对高风险畜群和人群进行重点防控,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确立的目标、防治原则和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相似文献   

5.
<正>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牛羊猪等家禽很容易感染布鲁氏菌引起牛羊布鲁氏菌病,该病会对人和动物的生殖器官与胎膜造成影响,进而导致不孕不育、流产和身体各组织局部病变,因此要重视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1病原特性人与动物会感染布鲁氏菌病,其病原是布鲁氏菌。该菌主要有6个种:羊种布氏杆菌、  相似文献   

6.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的、急性或慢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肃南县是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二类区,为分析县内局部地方畜间布病反弹的原因,县乡两级畜牧兽医部门专题开展了畜间布鲁氏菌病疫源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初步摸清了布鲁氏菌病反弹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开展好畜间布病防控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易变为慢性,亦称波浪热或波状热。  相似文献   

8.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危害可导致病畜明显的流产、关节炎以及生殖器官症状,对畜牧业发展造成极大影响。野生牦牛放养在山区高寒牧场,布鲁氏菌感染机会相对较少,然而,2005年6月,我们对某山区牧场放养的5群共计5000余头不同类别的野牦牛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公牦牛布鲁氏菌感染率达到14.1%、流产牦牛感染率达到39.4%、后备母牦牛(3岁)感染率4.9%、平均感染率12.1%。为何该山区野牦牛布鲁氏菌的感染率如此之高?其感染的途径是什么?笔者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现报告如下。1牦牛的放养…  相似文献   

9.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致使感染者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本文介绍了布鲁氏菌病在人畜间的感染、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诊断措施,并提出了坚持自繁自养、定期检疫和疫病监测、加强消毒和兽医卫生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结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动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牛羊最易感染。随着养殖模式的扩大和养殖数量的增多,人畜共患病的几率大大提高,给动物和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该病做好防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北京市昌平区种猪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每年春秋两季对昌平区种猪场进行布鲁氏菌抗体监测,笔者总结了2016—2018年三年的监测结果,昌平区辖区内的6个种猪场,抽检的种猪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率为0,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昌平区猪群未感染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感染。布病的传染方式是动物传染给人,但人和人之间、人向动物一般不传染。该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尤其是羊、牛和猪。  相似文献   

12.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类由于接触患病或死动物(牛、羊、猪)或吃了未经高温处理的病死动物产品而感染,表现为发热、乏力,典型的波浪热。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3.
14.
《兽医导刊》2010,(3):20-20
近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布鲁氏菌病疫情得以控制,我国却逐年上升。2009年,我国报告布病发病37104人,超过2008年报告数的33.63%。布病发病县数由1999年的127个,增加到2008年的763个,10年间发病县数增加了5倍多。历史上没有或几十年无布病的省份近年也发现了病例。  相似文献   

15.
《动物保健》2010,(3):20-20
近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布鲁氏菌病疫情得以控制,我国却逐年上升。2009年,我国报告布病发病37104人,超过2008年报告数的33.63%。布病发病县数由1999年的127个,增加到2008年的763个,10年间发病县数增加了5倍多。历史上没有或几十年无布病的省份近年也发现了病例。  相似文献   

16.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急性或者慢性传染病,又称波状热。临床以持续不规则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易反复发作为特点。该病在刚察地区以春末夏初多见,病畜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有接触感染及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刚察地区2007年调查牦牛960头,其中阳性2头,达0.2%,疑似2头,达0.2%  相似文献   

17.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呈世界性流行,全球有超过170个国家有布病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布病呈回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疫情更加严峻;感染途径由主要的职业接触感染扩展到非职业的食源性感染,发病区域由北方牧区逐步向周边的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扩散,并向南方传播扩散。大多数患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动物产品感染,大多数动物感染是从患病动物、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点摄入病原体所致。目前,布病检测方法较多且各有其特点,其中细菌分离培养是"金标准",补体结合试验(CFT)是OIE公认的确诊试验。疫苗免疫是布病最为有效的控制措施,但目前尚未有国际认可的用于人的布病疫苗,动物疫苗也存在安全性差、免疫期短等多种缺陷。未来需要加强布病监测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的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布病的预警、监督和防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血清学方法对云南省12个地、州、市所辖19个县的杂种育肥猪血清1011份,省外引进杜洛克猪血清36份,乳山羊血清33份,分别进行布鲁氏病(下简称布病)、日本乙型脑炎(下称乙脑)和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猪乙脑阳性率平均40.11%,引进杜洛克为41.66%,布病26.53%,衣原体4%。门诊病人乙脑12.5%。可初步看出,我省布病、乙脑的感染严重,流行分布面广,为保护人畜健康,急待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9.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流行,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美元,并且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一、病原和流行病学"(一)病原最新版《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将布鲁氏菌归属为古生菌域,变形杆菌门,根瘤菌目,布鲁氏菌科,布鲁氏菌属。通过DNA-DNA配对研究,布鲁氏菌属成员的同源性>95%,传统分类将布鲁氏菌属分成6个种19个生物型。近年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分型研究显示,布鲁氏菌属成员的DNA多态性显示传统分类是且当的,这在新近从海洋哺乳动物分离到的布鲁氏菌也可以得…  相似文献   

2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主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2016年4月26日,保靖县畜牧局接到县疾控中心通报的一例人间病例出现后,湘西州兽医局、湘西州疫控中心以及保靖县畜牧局迅速对其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等工作。通过调查分析原因、结合实验室诊断,并与卫生部门联防联控,及时采取有效地综合措施进行防治,迅速扑灭了疫情,有效的防止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