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筹委会于6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白菜孤丁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旅大、河北、山东、陕西等省市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90多人。会议集中讨论了华北地区白菜孤丁病的病原本质问题。吉林农科院利用血清学的方法,观察采集来的28种病毒症状类型在动物抗血清中都形成了相应的抗体,同相应的病毒起沉淀反应;很多单位经多年观察,发现蚜虫的大发生与病毒流行是一致的,从蚜虫的传毒试验、隔离试验、治蚜效果中看出蚜虫对病害的发生有显著的媒介作用;很多单位认为高温干旱是引起病毒病害的主要条件,因为高温  相似文献   

2.
影响中国白菜孤丁发病的一些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upr.)孤丁的病原业已鉴定为无菁病毒(Turinp Viurs 1 Hoggan&Jhnson)的一个株系,而且证明在华北地区油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的花叶病毒、萝卜(Raphanus sativus var,longipinnatus Bail.)的花叶病毒和甘兰(Brasso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的花叶病毒是和白菜孤丁同属于一个毒种而且很可能是同一个毒株[3]。  相似文献   

3.
1962年飼养并系統观察桃蚜 Myzus persicae (Sulzer) 在感染蕪菁花叶病毒(TpMV)的和健康的大白菜上的发生結果表明,病株对桃蚜不利。接种后24天,健株上的蚜虫数量为病株的1.8倍;健株上有翅若蚜占总蚜量的9.8%,而病株上达16.3%。 1964年比較测定了健株与具有不同症状(初現明脉、明显花叶、叶片严重皺縮)白菜苗的(1)含糖量、(2)全氮(可溶性氮)及非蛋白氮,以此算出蛋白氮含量、(3)細胞渗透压、吸水压,并以此算出細胞膨压。結果表明,病株比健康植株含糖量增加36.59—41.95%;全氮量与非蛋白氮含量均下降,其中非蛋白氮減少更多:由初現明脉期降低5.0%至叶片严重皺縮期降低86.7%,而蛋白氮初期有下降,后期又逐渐回升。病株的細胞渗透压增加了2%—5%,吸水压增加14.3%—42.9%,細胞膨压則下降36.3%—500.7%。从結果分析和有关文献佐証,作者認为病株不利于桃蚜的发生是由于糖/氮比增高,細胞膨压下降的結果,前者影响蚜虫的营养,后者影响蚜虫的取食量。  相似文献   

4.
1962年春开始,对本所試驗地大白菜采种株上呈現花叶并有枯紋症状的病株毒原(62—4号)进行鑑定研究。 1.寄主反应及症状:人工接种7科14属25种和品种的植物。結果可侵染十字花科、茄科、菊科、藜科及莧科19种和品种的植物,并表現不同的症状反应: (1)花叶症及枯紋:接种大白菜后十天左右,在接种叶上呈現不甚明显的褪綠暈斑,随后新生幼叶皺縮,明脉及褪綠花叶。在中外层較老的病叶上常呈現淡黄色綫条状或折綫形枯紋,或多角形、不規則形的枯斑。在蘿卜、油青菜、花椰菜及芥菜上也产生相似的褪綠花叶症、枯紋或枯斑。 (2)花叶症:接种甘蓝后不久,开始叶脉变黄,叶片呈褪綠黄点状花叶,后变成黄綠色斑块。叶脉縮短,叶片皺縮。症状較孤丁1号严  相似文献   

5.
白菜孤丁病毒的抗血清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菜孤丁病毒在我国北方各省普遍发生为害。从1952年开始裘维蕃等在华北及东北各地就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对病原及传染方式等做了详细的阐明。但对于诊断方法的研究,还没有报告。据我们了解,裘维蕃及王祈楷已经在1956年制备了白菜孤丁病毒的抗血清。不过关于白菜孤丁病毒抗血清的制备和应用方面的各种问题,还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是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6.
管致和 《植物保护》1963,1(3):115-117
在华北地区,造成大白菜孤丁病流行的主要毒源是孤丁1号(芜菁花叶病毒)。这是以蚜虫为传毒介体的病毒病害。造成这种病毒病害大流行,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有毒源;(2)有传毒介体(蚜虫);(3)传毒介体的扩散飞行时期与大白菜感病期相吻合;(4)大白菜品种能感病;(5)具备适于发病的外界环境条件。其中,有无毒源的问题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栽培制度问题;在一般蔬菜  相似文献   

7.
 1950年在河北徐水县調查白菜病害时會見到矮縮而有坏死斑型的病害,一般称之为"抽瘋"或"孤丁";为害率在3%左右。同年在山东历城調查时亦曾發現比类病害;为害率在5%以下。当地农民認为病害的發生与栽培甘藍有关,而且与蚜虫有关。河北白菜区到处有这一类型的發現,但为害的情况不严重。1952年东北大白菜栽培区普遍發生这种病害,使菜株矮縮不长,損失極大;一般称之为"弧丁"。  相似文献   

8.
大白菜孤丁病主要病原芜菁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京地区大白菜病株上分离到芜菁花叶病毒一个分离物(TuMvB),这个分离物侵染大白菜、油青菜、甘蓝,产生花叶症状,在心叶烟上表现系统枯斑,三生烟和千日红上产生局部枯斑。
该分离物为线条状病毒,粒体大小为700-700hm×13-15nm,PEG沉淀后经二次差速离心得到的病毒纯化制剂,对紫外钱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A260/A280为1.21;分析超离心获得病毒的沉降系数为145s.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外壳蛋白亚基由单一组分组成,分子量为27,000道尔顿,病毒制剂在冰箱内存放2个月后电泳,产生两条蛋白带,分子量分别为27,000和25,000道尔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TuMVB-RNA的分子量为3.2×106遭尔顿。电镜下病组织超薄切片中存在风轮状内含体,还有环状体和带状体。以纯化病毒制剂为抗原制备了TuMVB的抗血洁,效价为1:1024。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了田间大白菜上芜菁花叶病毒的带毒率为75.4%。  相似文献   

9.
1960年进行的广泛调查及试验,肯定了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菜三大病害(孤丁、霜霉、软腐)的基础。虽然尚未发现有对孤丁和霜霉病的免疫品种,但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极其显著,各地均有一部分适应本地种植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可资应用,为了进一步解决品质等园艺性状和抗病性之间的矛盾,杂交育种的方法已开始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引致大白菜孤丁病的环斑型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在北京春季留种白菜叶的黄色斑驳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为59—1号,这个毒源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但桃蚜接种不成功,接种在胶州白菜上产生花叶、抽心等孤丁病,在油青菜上产生黄绿色花叶,在黄苗榆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环斑,在三生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斑,在心叶烟叶上产生局部黑褐色边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院蘿叶上产生枯斑,不侵染黄瓜。致死温度为70℃,稀释终点为1∶10,000—1∶100,000,体外存活期为11—13天。这一病毒相近于 Valleau 及 Johnson 的番茄环花叶病毒(Tomatoring mosaic),不过致死温度较低。根据寄主反应特性,应该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的一个株系,从白菜孤丁病的毒源来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二号。1960年秋从北京黄花烟的环斑中分离到一个毒源编号61—12,从白菜孤丁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61—20。这两个毒源虽然来源不同,但表现的寄主反应及其他特性完全一样,因此是同一个株系,它们都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不能用桃蚜传布,接种在胶州白菜上发生花叶,缩叶,坏死斑等孤丁症,在油青菜上发生深浅绿花叶,在黄苗榆烟叶上只有局部黑色边缘,近圆形的坏死斑,无系统侵染,在三生烟上发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性蚀纹及环斑,在心叶烟上产生局部深褐色边缘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陀蘿上产生枯斑。致织死温度在90℃以上,稀释终点达1,000,000体外存活期在32天以上,在干燥低温下,在组中经42天仍保持其活力。这个毒原与典型 TMV 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是 TMV 的一个株系,但与59—1号显然有所不同,按白菜孤丁毒原的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3号。目前在北京地区已经发现的有白菜孤丁一号(芜菁花叶病毒),二号及三号(TMV)。一号是由蚜虫传布的,二号及三号不能由蚜虫传布,二号发现于,春季留种菜上,三号发现于秋季大白菜及烟草上,这些株系的相应关系及其自然传布方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小麦雪霉叶枯病最早在1961年发现于陕西武功,现在西北各省均有发生。1972年国外亦有报道。本病是一种暴发性病害,引致小麦成株产生叶斑、叶枯、鞘枯、基腐和穗腐,据我们在高陵县测定,仅叶斑一项就可使矮丰小麦千粒重降低12—13%,从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天然橡胶栽培区抽样调查了30个橡胶苗圃和个别胶园,证实在其中25个实生苗圃、3个幼树胶园发现有橡胶棒孢霉落叶病发生。并讨论了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对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3.
10%氰霜唑悬浮剂对荔枝霜疫霉毒力测定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0%氰霜唑悬浮剂是防治荔枝霜疫霉病的新型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表明,10%氰霜唑悬浮剂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明显,50μg/mL和100μg/mL的抑菌效果分别为91.04%和100%。2002-2004年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荔枝挂果期用3000、2500倍液和2000倍液喷药3~4次,对成熟期果实霜疫霉病的防效为65.55%~79.29%,对贮藏期果实霜疫霉病的防效为65.59%~79.33%,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的防效。  相似文献   

14.
 基于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基肥、播期和密度3种栽培因素对秋白菜霜霉病,黑腐病和软腐病3种病害影响的性质,给出了3因素在每种病害流行中的重要性排序,并组建了相应的回归方程,为控病丰产白菜栽培中3种重要技术措施的优化管理提供了初步的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烟草疫霉对甲霜·锰锌的抗性水平,从云南省主要烟区采集、分离到28株烟草疫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锰锌的室内敏感性。结果表明,甲霜·锰锌对28株烟草疫霉的EC50为1.00~5.54 mg/L,平均值为2.49 mg/L;敏感菌株数占供试总菌株数的67.86%,低抗菌株占32.14%,无中、高抗菌株;供试菌株中,菌株WS-12对甲霜·锰锌的抗性相对较强,抗性倍数为2.22,WS-2和QJ-74对甲霜·锰锌的敏感性较强,抗性倍数均为0.40。不同采集地菌株群体中低抗与敏感的比例差异明显,来自文山和临沧的菌株平均抗性水平为低抗,红河、昆明和曲靖的菌株均为敏感。总体看来,当前云南烟区烟草疫霉对甲霜·锰锌尚无明显抗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們过去的观察中[3,4]已經指出,中國白菜品种間对于軟腐病存在着抗病程度的顯著差异,这些差异与白菜植株的形态及叶柄的邑澤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包心白帮的比較容易受病,而疏心青帮的一般此較抗病。同时我們也观察到白菜整个生長發育期中以抱头以前的階段比較不易發病而在抱头以后則發病愈來愈多。  相似文献   

17.
18.
冷季型草坪腐霉猝倒和叶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冷季型草坪腐霉猝倒和叶腐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苗期处于20-30℃、持续高温、-必植(3-5株/cm^2)等条件下最有利于腐霉病菌的侵害;腐霉猝倒和叶腐病发生同草坪播种期关系密切,湿热季节(4月上旬至8月下旬)播种严重受害,雨后积水可导致毁坪,防治该病要改善草坪基因条件,在上年10月下旬至当年3月上旬播种,用25%甲霜灵WP100倍液浸种,适当稀播,发病季节多次喷施甲霜灵或乙磷铝等针对性农药。  相似文献   

19.
 在馬連洼及肖家河两个试验中分别比较了热制铜皂液、波尔多液及代森锌对防治黄瓜霜霉病及白粉病所起的作用。试验中肯定了铜皂液(1:4:800,1:6:800)对霜霉病及白粉病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波尔多液(1:1.5:200-300)对霜霉病的抑制作用稍强于铜皂液,但对白粉病的抑制稍弱于铜皂液。苗期用铜皂液,后期用波尔多液可以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在一个观察区中发现,冷制铜皂液有替代热制铜皂液的希望,因其药效及增产作用都不亚于后者。在多雨的情况下波尔多液中加入1:200的甲松皂可以增加其药效。  相似文献   

20.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Gerdemann,异名 P.megasperma var.sojae Hildebrand,P.megasperma f.sp.glycinea Kuan and Erwin,P.sojaef.sp.glycinea Faris et al.)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害1948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并迅速成为美国大豆的重耍病害。50a来,人们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该病害仍未得到持续有效的控制。目前大豆疫霉根腐病已广泛发生于世界大部分大豆生产区,其中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意大利等主要大豆生产国造成严重损失。如1998年美国因大豆疫霉根腐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为114.9万t,仅次于大豆胞囊线虫的为害。鉴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大豆疫霉菌从1986年开始被列为我国的对外检疫重要性病原菌,1993年被国家正式公布为一类进境植物检疫重要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