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如何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耕地仍是当今亟需解决的农业和环保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几年不同污染程度耕地土壤的安全利用措施,提出重金属低积累作物种植、重金属钝化技术、农艺调控及种植结构调整为当前污染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的主要手段,并指出污染源防控力度不足、土壤污染与作物安全性关系不明、原位钝化技术风险及低积累作物利用效果的局限性仍然是中国污染耕地土壤安全、高效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污染土壤评价标准、健全污染土壤防控体系、优化污染土壤安全利用技术,以推动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有机肥添加对镉污染稻田土壤养分及镉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9,(6):1471-1477
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一次性添加不同量的有机肥(0、10、20、30 t hm~(-2)和40 t hm~(-2)),于水稻不同生育期(分蘖期、扬花期和收获期)采集各处理耕作层和犁底层的土壤样品,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态Cd含量及Cd迁移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添加量的增加,各水稻生育期的耕作层土壤中pH、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添加适量(≤20 t hm~(-2))的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的含量,在有机肥添加量为20 t hm~(-2)时耕作层和犁底层中有效态Cd含量达到最小值,降幅分别为31.26%(扬花期)和65.99%(收获期);但当有机肥添加过多时(≥30 t hm~(-2)),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反而会增加。相关分析表明,耕作层中土壤的有效态Cd含量与该土层土壤的pH和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犁底层中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添加适量的有机肥可以抑制土壤中Cd向下层土壤的迁移,在有机肥添加量为20 t hm-2时这种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因此,添加适量的有机肥可以改善Cd污染土壤的养分状况,减小稻田土壤中的有效态Cd含量,抑制土壤中Cd的迁移;20 t hm~(-2)的有机肥添加量可作为研究区周边Cd污染稻田修复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目标、可选技术与可推广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形成安全利用可推广技术方案。那么,当前科学界是否有能力提供这样一个方案?本文在分析土壤污染防控基本概念和决策树的基础上,系统解析了如下问题:污染农田安全利用的目标、技术选项、可推广技术标准和形态。我们认为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主粮区籽粒安全生产为目标的狭义安全利用技术研发是当务之急;安全利用技术的标准是农作物可食用部位的重金属含量达标,而不是土壤重金属钝化效果;重金属从根部到地上部的转运能力是作物筛选和改造的关注重点;低镉作物品种选育与推广有可能零成本地实现轻微镉污染农田安全利用,而钝化剂/土壤调理剂在优选以后将逐渐提高适合安全利用的农田镉污染上限;成本、效果和土壤生态效应是可推广安全利用技术的重要评价标准,可推广安全利用技术的形态受限于农业生产过程,需要以种子、肥料和农艺等形式交付使用者。这些系统分析,有利于安全利用技术研究从"百花齐放"向可推广技术转变,并最终服务于《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污染农田安全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面积广,污染情况复杂,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已经关系到国计民生。常用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成本高,不适用于大面积的中低污染农田。植物提取修复方法成本低,环境友好,但修复时间长,推广困难。总的来讲,基于重金属移除的诸技术在解决农田重金属污染方面还没有太大优势。相较而言,农田安全利用在不移除或缓慢移除土壤重金属的条件下,以生产安全农产品为目标,具有更加坚实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种植低吸收农作物是安全利用的重要措施,基因工程手段在低吸收农作物品种筛选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其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使得这些通过基因工程得到的低吸收作物的田间种植面临着巨大挑战。土壤添加剂可以改变土壤重金属形态,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但会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微生物尤其是土著微生物的利用越发受到关注,改变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与基因工程手段能够强化微生物的钝化效果。施肥、水分管理、间作等农艺措施也能改变土壤重金属的形态,抑制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未来以加强推广为目的,多种技术手段的联合应用是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利用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示范推广的成效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荣 《南方农业》2010,(2):48-50,43
粮食作物间套种高产栽培技术是云南省重点推广的一项农业科技新技术,是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科技措施。2009年红塔区实施云南省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建立百亩核心区、举办千亩展示区、创建万亩示范区。通过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项目的实施,使示范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带动了全区玉米生产,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技人员。为云南省粮食作物间套种高产栽培技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项目的示范推广奠定基础、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6.
吾江小流域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小流域之一 ,该小流域采取退耕种竹和推广以种植麻竹为主的“上截、下堵、内外绿化”崩岗治理模式等技术措施 ,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 ,把吾江建成了永春县的麻竹专业村 ,实现了治理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固原发展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固原市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机构设置不合理、监测设备简陋、监测手段落后、监测人员缺乏监测经验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宣传;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统一的监测办法;重视制度建设;寻求解决监测网络运行经费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项目监测等。  相似文献   

8.
稻田种植春玉米经济效益及高效耦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与常规麦 稻二熟制相比稻田种植春玉米的麦 /玉米 稻三熟制年产量为1.4 2 5 4万kg/hm2 ,增产率 17.6 9% ;有机投能、无机投能和总投能分别高 3.5 4 %、8.37%和 7.90 % ,生物量和籽粒能量产出分别高 16 .99%和 15 .12 % ,能量产投比较高 ;N、P2 O5和K2 O等养分盈亏率增大 ,土壤有机质盈余较多 ,盈亏率为 81.18% ;新增纯收益率 2 2 .4 2 % ,边际成本报酬率 3.33。稻田种植春玉米高效耦合技术包括部分放开冬春茬 ,稻田冬春季改小麦为菜果经济作物 ;春玉米采用两段覆膜种植技术 ,其产量 >82 5 0kg/hm2 的综合措施为种植密度792 0~ 8990株 /hm2 ,施N量 2 88.6~ 35 2 .4kg/hm2 ,玉米 11~ 12叶展开时以 30 4 .6~ 4 98.0mg/kg浓度乙烯利化学控制叶面喷施 ;后季稻实施塑盘旱育秧大苗抛栽技术 ,其产量 >75 0 0kg/hm2 的综合措施为在培育 >35d秧龄壮秧基础上 ,基本苗 2 2 5~ 2 4 0万株 /hm2 ,施N量 2 2 5~ 2 5 5kg/hm2 。  相似文献   

9.
桉树是重要的经济树种,在我国多地都有广泛种植,特别是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更是桉树种植的主要产区.但是,在当前桉树种植中,还存在着病虫害多发、产量不高等一系列种植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桉树生长,提高桉树种植经济效益,相关种植部门与人员还需加强对桉树造林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桉树造林成效.基于此,分析桉树造林技术措施及...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贵州省省级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存在的技术评审工作量大、方案编制质量参差不齐、评审专家对一些新问题的技术意见时有分歧、部分项目业主不重视方案的技术设计、方案编制水平徘徊不前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专家团队建设,不断提高评审水平;开展技术咨询,加快技术评审进度;加强技术评审程序化和规范化管理,方便每个项目的跟踪和查询;及时统一专家的评审尺度,细化和补充方案编制规程规范;加强现场考察,确保方案符合项目实际;重视评审意见的落实,确保审批方案质量;严格执行水利部缓批或限批水土保持方案的规定,提高方案审查审批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与方案编制资质管理联动的评审考核机制,促进编制单位加强自身管理;加强自我约束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方便实用快捷的沟通交流平台,加强技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1.
蒙稳 《南方农业》2021,(12):138-140
杉木是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经济树种,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在杉木造林中,不少林场都没有重视对造林技术的合理应用,存在着技术实施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造林效果.基于此,从杉木的生长习性出发,就良种杉木造林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杉木造林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淤地坝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甘肃省部分淤地坝工程出现的病险情况,从前期工作、施工管理、运行管理及后续维修4个关键环节提出了实现淤地坝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哒螨酮在菜用大豆上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监测菜用大豆中哒螨酮的残留量及科学、安全使用哒螨酮防治菜用大豆的害螨害虫,采用气相色谱法(Gc.ECD)及田问试验方法,研究了菜用大豆中哒螨酮残留量定量检测方法及哒螨酮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菜用大豆中哒螨酮残留量定量检测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88.8%~94.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4.7%,最小检测量为0.01 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mg·kg-1,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要求.哒螨酮在菜用大豆上的原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有所差异,残留消解动态符合C=A·ekt的指数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为0.964 8~0.995 3(P<0.01);2004年、2005年晚季及不同施药处理的消解速率基本一致,消解系数(|k|)为0.181 0~0.203 9,半衰期(T1/2)为3.4~3.8 d,消解99%所需时间(T0.99)为22.6~25.4 d.在菜用大豆上按常规施药方法施用有效成分为84.38 g·hm-2的哒螨酮,施药1次及问隔期7 d连续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18 d残留量均<0.1 mg·kg-1,平均残留量分别为0.054 mg·kg-1、0.059 mg·kg-1,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符合日本规定的MRL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