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红大杜鹃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厘清朱红大杜鹃的群落特征,评估其种群的生存潜力,通过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编制静态生命表,研究朱红大杜鹃的径级结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1)样方中重要值>1%的木本植物有17种,其中窄叶青冈、白穗石栎、云南越桔和云南松为群落优势种。(2)朱红大杜鹃种群第Ⅱ龄级个体数量最多,占总体数量的17.06%,各龄级的个体数量随着龄级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径级结构呈“纺锤”型,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3)朱红大杜鹃存活曲线趋近Deevey-Ⅰ型分布,种群的死亡高峰出现在X龄级,死亡率为40%,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pi)和受外界干扰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pi)均大于0,但V′pi较小,种群在外部环境干扰下承担的风险概率最大值(Pmax)为0.07%,说明该种群受外界随机干扰时增长趋势不明显。建议对朱红大杜鹃种群进行就地保护,以提高幼苗和小树的存活率,促进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2.
田莹  卢杰 《绿色科技》2022,(3):89-94
研究植物的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种群结构表示植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种群数量动态揭示种群的生存规律。总结了分析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数据的方法:点格局分析植物在物种演替过程中的规律;静态生命表表现种群的生存策略和繁殖策略;生存曲线表现植物的生存-死亡规律;生存分析方法揭示种群的数量动态特征和生存规律。根据研究得到的数据信息可为物种将来的生存选择相应的策略,以促进生态平衡及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辽东栎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栎是我国华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森林群落建群种和优势种,研究山西庞泉沟辽东栎生命表对于揭示其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笔者基于野外调查数据,构建了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辽东栎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包括年龄结构图、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等、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累积死亡率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和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结果表明,辽东栎低龄级(1龄级~2龄级)种群数量较少,年龄结构呈衰退类型;种群死亡率随龄级增加逐渐增加,在最高龄级达到最大;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与年龄结构反映的衰退类型相同。总体上,死亡率和消失率随龄级增加,在高龄级阶段(7龄级~9龄级)生物量和消失率迅速上升;生存函数与累积死亡率函数呈负相关关系,生存率随龄级的增加而减小。死亡密度函数变化不明显,危险率函数变化趋势随龄级增加而增加,与死亡率变化趋势类似。因此,庞泉沟辽东栎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相似文献   

4.
以种群静态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利用生存函数分析等方法,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种群的结构及数量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连香树种群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型,其种群内幼苗较少,中老龄个体较多;(2)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第Ⅱ龄级出现峰值,即幼苗死亡率较高;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3) 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连香树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相对稳定和末期逐渐衰退的特点,目前种群已处于衰退的早期。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杜松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杜松种群结构与动态进行比较研究,阐明黄土高原地区杜松种群的生存现状与数量动态,揭示种群的发展趋势,为杜松种群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样地调查法,选取黄土高原5个地区(内蒙古武川、山西浑源、陕西府谷、宁夏贺兰山和河北涿鹿)的杜松种群,根据杜松生活史特点并借鉴前人研究方法,划分种群径级、高度级和冠幅级,分别绘制其种群结构图。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即用杜松的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应用生存分析中的4个函数(生存函数、积累死亡率函数、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分析杜松种群动态。【结果】 5个种群的径级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涿鹿和浑源种群的高度结构相对完整; 5个种群的冠幅结构均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武川、涿鹿和浑源3个种群冠幅面积大多集中在2 m2以内,贺兰山种群的冠幅面积大多在3 m2以上;种群静态生命表表明,杜松种群不同龄级的存活量差别较大,存活量随龄级的增加逐渐减少; 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的均为Ⅳ龄级; 期望寿命最高的是Ⅰ龄级,武川种群的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其余种群则趋于Deevey-Ⅱ型;各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存分析表明,武川种群前期略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府谷种群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涿鹿和浑源种群前期锐减、后期衰退,贺兰山种群则呈现前期略减、后期衰退的特征。【结论】 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杜松种群的径级、高度级和冠幅级结构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涿鹿和浑源种群密度相对较大且有一定幼龄植株储备,种群表现出一定的更新发展潜力; 府谷种群存在相当数量的中老龄株; 府谷、武川和贺兰山种群的径级结构相对完整,但种群密度较小且缺失幼龄植株。杜松从幼树成长为大树的过程中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环境筛选和竞争压力,大树的生存能力增强。涿鹿和浑源种群有一定的幼苗储备,若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幼苗的生存发展,种群是可以恢复与更新的; 府谷种群幼苗库的储备缺少,若不进行补充可能会限制种群的更新发展。在天然杜松种群的保护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萌蘖苗,防止动物啃食尤其人为放牧等的影响; 针对杜松种子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的特性,应人为采取相关的技术措施,促其萌发; 对于府谷种群等老龄化严重的杜松种群,应该借助人工补充幼苗以保证种群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7.
为揭示贵州特有植物黔中杜鹃Rhododendronfeddei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选取天然种群集中分布地段,采用相邻格子法设置典型群落样地,分析了黔中杜鹃自然种群的地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黔中杜鹃种群结构整体呈现出不规则金字塔形;种群的中幼龄个体数充足,占种群总数量的69.23%;严重缺乏幼龄个体数,仅为种群总数量的11.54%;中老龄个体数量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2)黔中杜鹃种群数量随着龄级结构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种群个体存活数lx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小,个体期望寿命(ex)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3)死亡率(qx)和亏损率(Kx)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最后急剧增长的趋势;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曲线呈互补状态,在Ⅳ径级时种群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持平;死亡密度曲线总体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危险率曲线总体表现为先缓慢上升后有一个较小的下降趋势,之后急剧上升再急剧下降,波动性比较大。(4)该种群一旦过了一定的生理年龄,正常更新难以维持,种群就会开始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濒危。  相似文献   

8.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种群的分布特点,设置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点格局分析(Ripley's K-Function)方法对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价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处在不同发育阶段,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为给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保护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揭示种群生存现状,以甘肃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连香树为研究对象,测量连香树树高和胸径,编制静态生命表,运用生存函数分析种群结构特征与数量动态。结果表明,连香树种群表现为增长型种群,幼苗期和中龄期植株占比较大,幼苗数量丰富但对外部环境干扰敏感;种群存活曲线符合Deevey-Ⅱ型,种群生命期望值在幼苗期达到最大值,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种群的生存状况表现为幼苗期稳定和中后期衰退,种群已处于衰退的早期阶段。为增加种群数量和促使种群结构稳定,可设置特别保护小区保护母树,通过人工植苗增加种群密度,加强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0.
钩栗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钩栗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结果表明,钩栗种群有1个死亡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间的低温层积对打破油松种子休眠,促进发芽的效果不同。通过发芽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层积时间不足4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平均发芽速度均不及低温层积4周的,低温层积时间超过4周的种子,其发芽势、发芽率都会降低,4周是油松种子最适的低温层积时间。  相似文献   

12.
油松半同胞家系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桥山种子园半同胞家系和双龙子代测定林中的113个家系进行苗期试验,结果表明苗高生长方差分析差异呈极显著水平。遗传分析表明,油松家系苗期遗传力较大,呈强度遗传。以20%的入选率进行选择,桥山入选优良家系16个,黄龙入选优良家系4个,双龙子代林入选家系3个,遗传增益分别达到22.77%、21.16%和22.48%,选择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潘兴 《防护林科技》2015,(4):22-23,32
通过分析油松和樟子松整地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造林成活率的调查,对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油松和樟子松整地造林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比对照提高造林成活率22.4~25.1个百分点,保存率提高18.0~19.5个百分点,整地造林效果显著;造林整地后土壤容重降低6.62%~12.58%,土壤孔隙度增加25.13%~32.89%,土壤全氮提高45.92%~61.60%,速效氮提高7.87%~38.05%,速效磷提高5.02%~36.33%,速效钾提高16.35%~46.22%,不同整地方式均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4.
    
Three Pinus tabulaeformis populations which experienced tending, shelterwood cutting, and closed tending were separately investiga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se three forest practices on the age structures, static life tables, survivorship curves, and species diversities of P. tabulaeformis populations in Huanglongshan Mountain. Time sequence model was adopte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population numbers of different P. tabulaeformis populations with different forest practic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three populations are essentially identical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ir young and old individuals make up a small proportion and their mid-aged individuals make up a large proportion and consequentially P. tabulaeformis populations generally stand stable. In the P. tabulaeformis communities with three tending practices, the highest species abundance index appears with tending and shelterwood cutting and the highest evenness index and species diversity appears with closed tending. The P. tabulaeformis populations with tending and shelterwood cutting practices belong to one developmental type and the P. tabulaeformis populations with closed tending practices belong to a stable type. It indicated that in the future, closed tending as the major practice and tending and shelterwood cutting as the supporting practices should be applied for P. tabulaeformis populations in Huanglongshan Mountain so that the communities will develop continuousl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2006, 26(5): 1,007–1,013 [译自: 西北植物学报]  相似文献   

15.
油松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代表性树种之一,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研究了太岳山林区天然油松林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油松种群由于缺乏幼苗幼树,径级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属衰退型种群;辽东栎、青楷槭等5种阔叶树种种群的径级结构呈纺锤形,属进展种群。油松、辽东栎、杨树、山杏、山楂在整个尺度范围内呈集群分布;白桦与茶条槭在小尺度范围呈明显的集群分布,在中、大尺度变成随机分布;青楷槭在中尺度范围呈随机分布,但是小尺度和大尺度呈集群分布;五角枫在整个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的趋势;赤杨在尺度变化过程中由集群分布变成均匀分布。上层阔叶树和下层阔叶树呈集群分布的趋势,但下层阔叶树随尺度的变化由集群分布变成随机分布。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自然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是种群的一种生存策略或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正交设计表法,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4次重复。以造林时间、整地方式、播种深度和种子处理为试验因素,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对试验结果进行模糊分析。在不考虑交互作用的情况下,以6月下旬至7月下旬造林、水平沟整地、播种深度5cm和普钙液浸种组合的造林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树干液流动态及其蒸腾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TDP(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技术对大青山古路板林场的30a生油松人工林树干液流以及不同林分密度下的树木蒸腾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内,树干径向断面形成层以下不同部位输水能力差异较大,最大流速位于形成层下3cm。2)油松树干液流的日进程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11:00左右达到峰值,其值可达0.286 6~0.306 0cm3/s。3)树干液流量(Y)与树木的胸径(X)之间的关系可用Y=0.0053EXP(0.4823X)的指数函数模型表达。4)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随着阴坡林分密度从2 147株/hm2增加到4 463株/hm2,单株蒸腾耗水量从0.543 4cm3/s降低到0.319 7cm3/s,而林分蒸腾耗水量变化幅度较小,平均蒸腾耗水量为0.3710±0.0489(5)mm/h。结果指出,大青山30a生油松人工林经营密度应控制在3 307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更新状况的调查,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研究分析河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立地条件(坡底、坡中、坡顶)下天然油松次生林的年龄结构和更新动态,结果表明:(1)影响天然次生油松林更新的主要因子是郁闭度、灌草盖度。较高郁闭度、较高湿度更利于油松更新,幼苗更新密度最大值达4.192株/m2。(2)该保护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年龄锥体;0~10a生个体数最多,坡中处最多达525株;生命期望最大值集中于10~20a龄级,该龄级属于生理旺盛期,应予以保护。(3)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变化趋势相似,油松存活率均在10~20a生间急剧下降;在20~60a生间,除坡底30~60a生存活曲线逐渐下降外,坡中和坡顶的存活曲线均大体趋于稳定,但60a生后3块标准地存活曲线均大幅下降,其中坡底处油松种群在70a存活率最小,为0;整体而言,存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坡顶、坡底、坡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木兰围场陡坡地段油松与樟子松造林存活率与生长状况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种林分中油松存活率较高,达93.01%,樟子松存活率为86.34%,二者的存活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2)樟子松人工林的平均地径较大,达5.51cm,而油松人工林地径较小,为4.82cm;(3)樟子松人工林的平均树高较大,达182cm,而油松人工林平均树高较小,为161cm。木兰围场陡坡地段环境更有利于樟子松的树高生长。  相似文献   

20.
研究贵州苏铁野生居群的种群构件特性,通过数学推理种群构建因子球茎直径、叶片数量和球茎高度以及根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认为,从种群径级构件分析,自然状况下贵州苏铁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自然状态下种群能够实现物种的健康延续发展.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种群构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野外及时准确地认识贵州苏铁的个体特性及其栽培种植管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