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主要与林地土壤类型、林分郁闭度有关;林下植物的生长发育随林龄对林分郁闭度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桉树种类之间及桉树与相思类树种之间林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均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低并不是桉树树种本身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华南地区阔叶次生林和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发现次生林林下植物123种,分属52科;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102种,分属49科,两者数量上相差不大,相同的有64种。2个生境物种构成不同,次生林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桉树人工林,方差分析显示两者各样方林下植物分布差异显著。2种生境中重要值前10的物种只有3个相同,两者林下植物重要值都集中在前10个物种中,均约占一半。总体上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次生林的相近。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面积规模化的种植,桉树人工林结构过于简单,林下植物多样性低的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普洱地区桉树人工林与同等条件下的天然林植物种类进行比较,桉树人工林群落物种数量流失,多样性下降和外来物种的入侵,说明一旦种植桉树以后,原有的生态系统都完全改变了,单一栽培桉树树种通常都造成了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相似文献   

4.
广西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西东门桉树人工林18个试验小区物种多样性、群落总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和林下植被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桉树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与乔木层、灌草层和群落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α=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 5、0.702 8和0.710 6;2)叶面积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和林下植被生物量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α=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 0和0.685 6;3)乔木层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水解N以及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41 6、0.620 3和0.635 9,在0.1水平上达到显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9种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较小,相关系数在0.4以下.以上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林分生物量的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有机质在小尺度上的变化对桉树人工林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云杉人工林间伐后和未间伐的林分生长、林下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高度,采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以探讨间伐强度对云杉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保留木的生长显著优于对照区;林下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增加;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丰富度、生物量、盖度、显著高于对照区,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以重度间伐(<450株/hm2)最为显著(灌木层多样性除外).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滇中桉树人工林纯林、桉树混交林及其它种类的人工林调查材料,对不同林种的群落进行比较,从比较结果中分析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发现:1、桉树本身的排它现象并不显著;2、桉树林下和松林的林下植物的丰富度相差不多;3、多种按树混交较单一桉树纯林的林下植物丰富。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对桉树人工林培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桉树人工林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对桉树人工林培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桉树人工林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鲁中山地三个地点的23块样地侧柏人工林林下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了林下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生物量和盖度;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侧柏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调查发现共有林下植物53种,隶属于35科48属,以双子叶植物为主,占86.8%;不同侧柏林的林下生物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存在较大差异,但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所有林下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与其生物量、盖度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林下生物量和盖度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相关性。三个试验地点侧柏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平均标准化分值大小顺序依次为燕子山林场、黑峪林场和原山林场。  相似文献   

10.
桉树人工林昆虫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桉树人工林系统昆虫种类进行调查和鉴定,记录了桉树人工林昆虫种类共有16目63科106种.从群落物种数来看.鞘翅目的物种丰富度最高(20.56%);从物种的个体数量看,鳞翅目昆虫的数量最多(30.71%);桉树林昆虫总的群落多样性指数为1.3933,均匀性指数为0.9301,鞘翅目的群落多样性指数(0.2937)和均匀性指数(0.2108)都最大.文中就昆虫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以及如何抑制害虫发生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桉树人工林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东南地区国有钦廉林场4年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林下的多样性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林下植物种类多样性表现为:中密度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林分的Shannon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分别为1.47和0.58,均为各个林分中最高;桉树人工林中密度的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均高于其他坡度的林分,表明了桉树人工林中密度植物种类丰富,林下光源充足;桉树人工林灌木层物种均匀度Jsw指数的平均值分为1.150,而草本层物种均匀度Jsw指数平均值为1.057。并得出了伴随着林密度的变化,光照可从林分不同方向,如各个侧面透过林分照射于林下植被,可给林下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提升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广东山区3种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工林地力、维持群落健康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东山区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等3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林的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共记录了138种林下植物;马尾松林次之,林下植物共有135种;湿地松林的林下植物种类最少,仅5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总的变化趋势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3种人工林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表明这些人工林群落的林下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探讨了影响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桉树作为速生树种,是国内木材的主要来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前期无节制的大面积种植,且种植技术不规范,导致桉树人工林土壤结构受到破坏、林下植物多样性下降,破坏生态稳定性,不利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许多研究者对桉树人工林进行改造,以改善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该文通过查阅近20年国内桉树人工林改造技术研究文献,分析桉树人工林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生态后果,评述桉树人工林改造技术,提出今后桉树人工林改造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昆明市近郊的长虫山和元宝山林区具有代表性的4片不同龄级的华山松人工林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林龄的华山松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林下植物生活型、生长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华山松人工林郁闭度及华山松的株数呈现递减趋势,林下植物的科属种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物种多样性仍然低下,50年龄的华山松人工林分的物种多样性仍然显著低于当地的天然林分;林下植物生长型以灌草为主,其中灌木的重要值随林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林分结构随林龄增长而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15.
《林业资源管理》2017,(1):50-56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是保持和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间伐试验和定点观测阐明间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不同间伐强度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不同间伐强度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持续时间和动态变化,对揭示经营活动在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关帝山林区龙兴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强度间伐试验和6年定点观测,采用植物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比分析法、群落相似性Sorensen指数分析法,以揭示不同强度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动态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间伐会显著增加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且间伐强度越大种类增加越多,间伐还能显著提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不仅间伐与未间伐之间有显著差异,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差别也很明显,而中度和强度间伐的效应更显著;在伐后6年内林下植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都在持续增加,伐后6年的效应仍然显著。间伐林分与对照林分相比,林下植物共有种和相似性系数显著降低,而且间伐强度差别越大,共有种和相似性系数越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目前桉树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原生分布和引种分布)并用DMAP软件将桉树分布的国家进行标记。对桉树分布区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发现气候类型与我国相近的国家桉树生长良好,林间物种丰富。通过对桉树生态问题的详细分析,表明只要经营科学合理,桉树人工林单位耗水耗肥量并不高,并且林内生物多样性较好,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其本身造成的,而是种植经营技术不科学导致。为提高桉树人工林的木材质量和生态效益,对桉树人工林需进行合理栽培,如重视科研、改良造林技术、集约经营和完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南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湖南株洲市攸县地区,选择4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林下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差异不大,在2 700m2样地内有植物22~33种,但其优势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差异较大,各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林下优势物种分别为,葛藤(Pueraria thunbergiana)和铁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断肠草(Gelsemium elegans)和蕨(Pteridium aquilinum);圆锥山蚂蝗(Desmodium elegans)和蕨;六月雪(Serissa serissoides)和蕨。不同林龄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差异不大,以广黄分场杉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其灌、草层物种种数均值分别为18.3和11.3,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2.136 3和1.961 0。可见,人工林林分郁闭度和冠层结构左右着林下植物的组成及分布。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林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3个人工杨树林下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及原始无林滩地资料为基础,从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长江中下游江河滩地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区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栽植后植物多样性升高了,且不同林龄人工林的植物种类及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3年生的人工林多样性指数最高,8年生的人工林均匀度最高。说明滩地造林明显增加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但随着林分的郁闭会限制其下植物的生长,导致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可见人工林林分郁闭度左右着林下植物的组成及分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调查了桉树人工林和邻近天然林内土著的木本植物多样性、密度和物种组成。桉树人工林和邻近天然林内分别圈画出20个20m×20m样地,记录下每块样地内的物种名称、物种丰富度、植株直径和高度以及采集亚样方(4m2)内幼苗数目。本试验中,记录人工林内木本植物46种,邻近天然林内52种,分别来自36个科。人工林内,物种多样性(H’)为2.19,林下木本植物密度为3842株/hm2,幼苗密度为4151株/hm2;而天然林内的物种多样性、林下树木密度和幼苗密度分别为2.74,4122株/hm2和8101株/hm2。两种林分的木本植物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研究还表明,桉树人工林适合于Millitia ferruginia和小果咖啡生长和再生,而对下层木本则不适合。  相似文献   

20.
华北落叶松林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木兰林管局境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取得主要林分因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ForStat统计软件,建立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未成林造林地,灌木与草本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幼龄林林木分化尚不明显,生物量与林分密度呈线性关系,符合y=0.005 1x+4.334 3,R2=0.842 7;幼龄林物种丰富度在25左右时生物量达到最大;近熟林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