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川市位于湖北西南部,适合春马铃薯栽培,但受品种抗性、菌源量、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在利川市常年中等偏重发生,是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因素。为此,作者经过多年观察、试验、调查分析和查阅有关资料等,摸清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年不同的栽培模式、不同品种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监测表明,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田间温、湿度有关。春后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和雨季的到来,晚疫病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病害流行盛期。  相似文献   

3.
4.
武陵山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廷书 《湖北植保》2012,(4):46-47,49
本文根据武陵山区腹地建始县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经验和多年防治实践,总结了武陵山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提出了现阶段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兴山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入手,介绍了近三年全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持续偏重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对策,为更好地推动兴山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保障马铃薯品质和产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马铃薯产业发展十分重视。潜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达到2 667hm2。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也迅速扩大,危害程度也逐年加剧,已成为制约潜江市马铃薯单产的瓶颈因子。  相似文献   

7.
晚疫病是马铃薯上的一种主要病害,文章通过对来凤县晚疫病发生现状调查,并对其发生特点及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治晚疫病的技术措施,以期能有效地减轻晚疫病对我县马铃薯的为害。  相似文献   

8.
为更系统地了解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对2008—2017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进行汇总,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的晚疫病、早疫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情况,并对各产区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不同,晚疫病作为马铃薯最主要病害之一,高发于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造成年均产量损失分别占各区总损失的42.41%和64.22%,远高于其它病虫害;中原二作区马铃薯病虫害种类繁多,且均对产量造成威胁。在四大产区中,北方一作区年均病虫害发生面积最大,实际产量损失最高,二者均超出该产区种植面积占比。当前,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防控仍太过依赖化学农药,应进一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2012年忻州市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忻州市2012年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的特点、原因和为害进行分析,提出开展植保实用技术培训、积极调运和推广抗病品种、扩大绿色防控示范园区、建立病虫测报站和指导农民适期防控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08—2011年采取品种抗性、田间自动气象站、栽培方式、种薯处理、土壤处理、化学防治等方法.对福泉市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早迟及为害程度与品种抗性和4—6月份的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采取控制措施,综合防治效果达到85.5%。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特点分析与监测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冲  刘万才 《植物保护》2016,42(5):142-147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的重要病害,是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系统总结了2008-2014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况及特点,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该病害年度间、地区间、品种间发生不平衡,北方产区受气候因素影响大,西南及中原产区常年偏重发生。2012年、2013年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国范围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范围广、流行扩展速度快、危害重。在气候、菌源量、品种抗性及防治因素中,气候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马铃薯晚疫病CARAH预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刘万才  张斌 《植物保护》2017,43(4):151-157
CARAH预警模型引入我国后,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各地CARAH模型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模型在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预测、发生程度风险评估、防治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品种抗性、区域气候特征等因素对模型应用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当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11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杀菌剂的适宜施用时期,采用人工接种马铃薯叶片的方法,测定了其中5种药剂在接种晚疫病菌前10 d内不同时间施用的预防效果和其中7种药剂在接种后24 h内不同时间施用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在保证良好防治效果的前提下,药剂在病原菌接种前保护性施用的适宜时期比在接种后治疗性施用的适宜时期要长。在测试浓度下,接种前5种供试药剂保持100%防治效果的适宜施用时期为接种前3~10 d;而接种后7种供试药剂保持相同防效的适宜施用时期仅为接种后6~12 h,在生产实际中难以操作。研究结果说明,在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中,为了取得良好防治效果,每次用药均应在病菌侵入之前采用保护性施用,尽量避免在病菌侵入之后进行治疗性施用。  相似文献   

15.
几种微生物提取物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及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筛选能显著诱导马铃薯块茎抗晚疫病的微生物源激发子,并探讨其诱导抗病性机理。分别将31种微生物的发酵液(F-0)以及其中真菌和放线菌的胞内提取物(F-1)、胞壁提取物(F-2)单独或复配后诱导处理马铃薯块茎切片,对其中诱导抗病效果显著的激发子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有效诱抗物质及诱导处理后的生理变化。获得了9种较好的激发子,诱抗效果均达50%以上,其中放线菌A5295发酵液型激发子诱抗效果最高,达63.97%,且单一激发子复配后诱抗活性更高,其中MK与A5295的复配型激发子诱抗效果最好,达66.67%。MK和A32910b发酵液中有效诱抗物质均为饱和硫酸铵沉淀(A组分)、以及硫酸铵沉淀后再用乙醇沉淀(B组分)所得的物质。诱导处理后块茎中POD、PAL、PPO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且在抗性表现出之前迅速增加达到峰值。此外,块茎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增加41.53%,并有一些新蛋白产生。结果表明复配激发子比单一激发子诱抗活性更高,激发子中有效诱抗物质均为A和B组分,诱导的抗病性可能与块茎中POD、PAL、PPO活性增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以及新蛋白质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由致病疫霉侵染引发的晚疫病长期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 国内外均将马铃薯晚疫病列为重大病害。目前, 抗病品种选育栽培、晚疫病预测预报和化学防治等相结合的晚疫病综合防治手段已得到普遍推广, 但晚疫病局部大流行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时有发生, 给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回顾了我国晚疫病的部分研究历史, 集中关注致病疫霉与寄主的互作机制领域, 梳理了近年来关于致病疫霉侵入机理、效应蛋白毒力功能、病原菌变异规律、马铃薯抗病机理等方面的重要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晚疫病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革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将4.0%五倍子水悬浮液喷施田间马铃薯品种Bintje的叶片,于不同处理时间后,剪下叶片带回室内人工接种致病疫霉孢子囊悬浮液,保湿培养后调查各处理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喷施五倍子水悬浮液后48h内未经历降雨的处理,病情指数仅为7.41,与清水对照相比,防效为92.59%;喷施后96h接种的处理,由于在田间经历了降雨,完全丧失了防效,病情指数达10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0.4%五倍子水悬浮液喷施96h后,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仍在80%以上,在室外避雨不避光条件下五倍子水悬浮液96h内抑菌效果无显著降低,表明日光的影响作用较小。在室内盆栽条件下,通过喷淋水滴模拟田间降雨对药液的冲刷作用。结果表明,冲刷作用可导致五倍子水悬浮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显著降低。进一步说明,降雨是导致五倍子水悬浮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效果降低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由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明确现有马铃薯品种(品系)中抗病基因组成情况对于指导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及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无毒基因瞬时表达技术分析了致病疫霉8个无毒基因在29个马铃薯品种(品系)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品种间抗病基因组成各异,平均每个品种含有4个抗病基因。同时,不同抗病基因在品种中的分布频率也不同,抗病基因R1(76%)、Rpi-blb1(66%)和Rpi-blb2(66%)在品种中分布较普遍;而含抗病基因R3b(45%)、R4(38%)和Rpi-vnt1(34%)的品种较少。此外,品种中所含抗性基因的数量和品种室内抗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915 6,P=0.029 1)。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模型与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马铃薯晚疫病11个预测模型和6个电脑化模型;描述了模型预测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指标,并作了评价提出存在问题;讨论了建立网络化病害预测模型和实现自动预警配套技术;报道了2003年直接应用于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