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泰山不同水域环境中的水生生物类群初步调查结果,共计有12门,11纲,29目,56科,80属。对于了解泰山水域环境生物以及深入探讨水体自然净化的生物原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阿维灭幼脲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阿维灭幼脲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试验,研究了阿维灭幼脲对阑北丘陵区马尾松林昆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灭幼脲对林内昆虫群落的物质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只是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水平和在整个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均下降。有益类群虽然丰富度下降。但其多样性水平和在整个群落中所占比例均上升。施用阿雏灭幼脲可降低植食类群的优势度。提高有益类群与植食类群的比值。加强有益类群的自然控制作用.而且能避免昆虫群落的均一化和简单化。但是。阿维灭幼脲也会导致林内昆虫群落在一定时间内(1年)多样性水平下降。而且多样性波动幅度增大。从而导致昆虫群落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黑龙江省东部森林昆虫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各功能类群物种所占比重以植食性昆虫类群为最大;蜘蛛类群次之;寄生性天敌昆虫类群再次之;捕食性昆虫类群为最小,随季节变化植食性昆虫类群和捕食性昆虫类群所占比重有比较显著的下降,寄生性昆虫天敌类群和蜘蛛类群所占比重显著上升。森林昆虫群落内各功能类群个体数所占比重为:植食性昆虫类群为最大;寄生性昆虫类群次之;蜘蛛类群再次之,随季节变化植食性昆虫类群和捕食性昆虫类群个体数所占比重明显下降,而寄生性天敌昆虫类群和蜘蛛类群则明显上升,尤以寄生性天敌昆虫类群上升幅度最大。森林昆虫群落各功能类群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各功能类群物种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条溪流中水生昆虫进行采集与鉴定,分析水生昆虫群落组成、结构、特征和ETP昆虫季节变化.共采集到水生昆虫11 783个,分别隶属7目41科,蜉蝣目、半翅目和毛翅目为三大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58.55%;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表明西竹溪流水质为轻度污染外,其余5条溪流的水质都能达到清洁标准;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的评价表明6条溪流均为清洁标准以上.  相似文献   

5.
1984~1985年在福建闽侯对田边杂草中捕食性生物与稻田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知山边、沟边、田埂等田边杂草中捕食性天敌的资源十分丰富,有蜘蛛类、步甲类、隐翅虫类、蚂蚁类等,这些类群中的多数种类与稻田捕食性天敌的种类相同,均能捕食飞虱。山边和沟边杂草中益害比为6.61~11.62∶1,田埂杂草中益害比为0.83∶1。蜘蛛是田边杂草中常见的捕食性生物,也是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类群,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对稻田飞虱的自然控制作用显著。此外,田边杂草中的另一些捕食性生物,它们在控制水稻害虫总体上,也都起到不同程度的辅助作用。保护利用田边杂草中的害虫天敌资源,对于维护以水稻为中心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自然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组成与水环境密切相关。在室内设置5个试验组,种植常绿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同时引入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鲫(Carassius auratus)来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结构。通过构建多营养层级淡水生态系统,探究了不同水生生物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构建的几种淡水生态系统中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螺、蚌、鱼的存在极大地减少了水体中蓝细菌门的数量,能够有效控制蓝细菌过度繁殖。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在草、草-螺-蚌组中较高,而在草-螺、草-螺-蚌-鱼组中较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各系统间微生物群落丰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水生生物的引入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直接因素,而营养盐浓度的变化主要依赖于水生生物与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间接...  相似文献   

7.
湿地昆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构以及动态规律,可以为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监测提供昆虫方面的资料,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可或缺的一环.深入系统地研究湿地昆虫群落组成、演替以及指示昆虫类群可以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樊银明  马晓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18-4719,4724
[目的]对三聚氰胺在模拟养殖水体中生物体内的转化规律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微宇宙模拟水生态系统,以罗非鱼、田螺为试验动物,采用室内静水养殖,对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三聚氰胺进入水体后,能被水生生物迅速吸收。在试验初期水生生物体内的三聚氰胺以原体的形式排出体外,在试验后期一部分三聚氰胺经脱氨基作用逐步水解为三聚氰酸二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和三聚氰酸,以其原体和同系物的形式排出体外。[结论]该研究可为三聚氰胺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生杂草的生物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庆光 《世界农业》1999,(11):43-45
水生杂草是有害生物的重要类群。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资源———淡水及淡水水域,联合国于1996年在挪威召开的外来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专家们再次发出呼吁,对水生杂草的生物控制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扩大应用。水生杂草的危害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稻田中水生杂草直接与作物?..  相似文献   

10.
水生昆虫在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常见水生昆虫的类群及其作为指示生物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综述国内外利用水生昆虫监测和评价水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1.
陕西淳化县人工林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随机取样法对陕西淳化县人工林群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人工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淳化县4种人工林群落共发现植物31种,分别隶属于15科24属,人工林群落的外貌特征主要由地面芽植物决定;α多样性中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教和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油松-刺槐混交群落〉侧柏群落〉刺槐群落〉油松群落,而Simpson指数大小顺序与之相反;油松群落、刺槐群落和油松-刺槐混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较高,而三者与侧柏群落的β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2.
闽北乐东拟单性木兰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相邻格子法设置样地,对闽北邵武乐东拟单性木兰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乐东拟单性木兰为优势建群种的天然林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42科63属86种;群落乔木、灌木层发达,而草本层发育差;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87.21%),而高位芽植物中,以小高芽植物比例最大,其次为中高芽;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及其Pielou均匀度指数(Jsw)、Simpson多样性指数(D)及其Pielou均匀度指数(Jsi)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层外植物。乐东拟单性木兰种群有较多的幼苗幼树(2434株·hm-2),有一定数量的大树(75株·hm-2),但小树数量少(97株·hm-2),种群结构在中树阶段出现断层。虽然目前群落较稳定,但经过长期的演替,乐东拟单性木兰可能被其他更加耐阴的常绿阔叶树种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国分类系统中的分类等级,对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人工林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公园人工林可分2个植被型,4个群系,14个群丛.群落优势种主要为人工种植的马尾松、柳杉、杉木,在柘木+杉木-茶-淡竹叶+紫萁群丛中,自然更新的天然树种柘木与杉木为共优种.自然更新的树种以阳生性树种为主,如化香、茅栗、黄檀等,这些树种常为亚热带阔叶林先锋群落的代表性成分,表明双峰山人工林群落已由针叶林向阔叶林阶段演替;人工林群落景观单调,必须对生长不良的群落进行林分改造以丰富植被景观,对生长良好的群落则加强保护和管理,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旅游功能,促使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林分下小蓬竹的群落土壤种子库。[方法]采集喀斯特地区小蓬竹保存完好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土壤进行萌发试验,研究小蓬竹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结果]天然林种子库中种子种类有18种,人工林有8种。草本植物是两种不同林分下小蓬竹群落种子库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天然林种子库中活力种子储量为27 733.33粒/m2,人工林为4 566.67粒/m2。种子库的垂直分布规律是种子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受人为干扰。种子库中现存植物6种,群落演替前期各阶段产生的种子15种。[结论]贵州小蓬竹群落土壤种子库中活力种子数量丰富,天然林种子库的物种种数及储量都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构成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湿地松人工林有155种植物,隶属66科118属,马尾松人工林有137种植物,隶属59科97属;天然次生林有226种植物,隶属86科160属,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科属明显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势物种和天然次生林更相似;(2)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基本构成、植物区系类型种类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并且天然次生林的温带成分比例高于湿地松人工林;(3)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天然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明显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4)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的植物群落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更相似.总之,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多样性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在维持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上优于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6.
从乔木层区系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尺度 (天然栲树林ck 、择伐更新A 级、天然更新B 级、人促更新C 级和杉木林D 级) 对福建武夷山栲树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 ck 、A级和B 级乔木层都是以栲树为优势种, C 级顶极种栲树处于第二优势种, 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一优势种, D 级受人工种植的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以杉木为优势树种。通过乔木层区系分析, 随着人为干扰尺度的加大, 乔木层种类组成、各科含种数和含属数、属的分布类型及与毗邻地区的共有种上升到B级或C级后下降或呈S型下降。特别是D级杉木林乔木层由于以人工种植杉木为优势种控制着整个群落的性质和环境, 导致分析的各方面指标与ck 天然栲树林相距甚远, 目前较难恢复到栲树顶极群落, 其余更新方式将能恢复到栲树顶极群落。表3 图4 参9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和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资源时空动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研究对象,以1986年和1997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分析和评价了11a间该场森林资源的数量、种类及其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全场天然林面积增长6.98%,有林地面积增长7.66%,疏林地减少5.48%。人工林的面积也有所增加。全场活立木蓄积量下降了6.70%,且下降的主要是天然林。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郁闭度、平均年龄5个因子均减小。各龄组中,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都有所增加,其中以中龄林增加幅度最大。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有所减少,尤以近熟林和成熟林减少幅度最大。至1997年,幼、中、近、成、过各龄组的面积和蓄积比例仍不合理,以中龄林和近熟林占的比例最大,无过熟林。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并恢复林场的合理森林结构,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植物园地处哈尔滨市非湿地生境地区,其中湿地专类园是由人工引种湿地植被构建而成,从中体现出具有自然特性的野性美.通过设置样方的方法调查其植物群落种类与构成,结合公众对湿地景观特征的美感度偏好的心理问卷调查研究,探讨人工湿地景观公众的认可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植物园人工湿地园植物主要有34种,分19科31属.在调...  相似文献   

19.
对东北东部山区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中主要树木种群的生态位在多个资源维度上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并将PCA技术运用于生态位的测度过程中,进行生态位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各自主要树木种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种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对次生林群落结构形成机制的深入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天然次生林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系,为区域次生林群落的恢复、改造及抚育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浙江建德典型的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松阔混交次生林和松林次生林3类群落中分别设置面积为1 hm2 (100 m×100 m)的样地,在每木调查基础上,运用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点格局分析方法、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各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的分析。  结果  ①样地中各次生林群落主要树种在所有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②在0~25.0 m尺度内,各群落空间关联性以不显著相关关系为主,负相关种对数多于正相关种对数;③各群落主要树种种间总体关联性及χ2检验种间联结性均以不显著的正联结为主,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种对间以不显著相关关系为主,与主要树种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及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吻合。  结论  样地中各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在各自分布格局中独立性相对较强,物种间虽存在比较相似的环境资源需求,但种间联结关系比较松散,群落演替尚未进入成熟期。图7表4参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