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在分析宽甸县小流域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程度及危害,调整土地结构,优化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区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不但使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使当地的综合效益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4.
从产业结构调整着手进行马陵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为同类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梨树小流域通过规划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辽东山区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介绍该小流域的各项治理措施,阐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及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梨树小流域通过规划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辽东山区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介绍该小流域的各项治理措施,阐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及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亟须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新的规划方向.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发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措施成为研究的重点.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就是一种有效的建设途径.甘肃省秦安县大山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以农村"生态发展、村容整洁"为重点,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了流域内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得村容洁净、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深圳市鹅颈水水环境现状的分析,结合鹅颈水水污染及水环境特点,提出为达到其水环境治理目标,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洪治理、水质改善和生态景观等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1 流域基本情况 孤山小流域位于山东省新泰市东北部,流域面积25.59 km2,地质岩性为花岗片麻岩,土壤为棕壤,质地松散,抗蚀能力差。多年平均降水量7 444.4 mm,年际变化大,且多暴雨,强度大,是造成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孤山小流域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18.27 km2,占总面积的71.4%,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5 km2,土壤侵蚀主要是水力侵蚀,土壤侵蚀模数6 000 t/(km2*a),年平均侵蚀深4.44 mm,年土壤流失总量15.35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淤积河道、塘坝,生态环境恶劣,对农民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治理后,经实测计算,土壤侵蚀模数1 029 t/(km2*a),年平均侵蚀深0.76 mm,年土壤流失总量2.63万t。 2 规划目标及治理模式 规划目标。根据该流域土地资源丰富、干部群众治理积极性高的特点,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治水保土、发展林果为重点,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建立起完善配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建设优质高效果品基地,实现三大效益同步发展。 治理模式。孤山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主要采取"山顶松柏槐,山腰干鲜果,山下梯田生物堰,沟道谷坊、塘坝节节拦,道路绕山转"的多层次综合防护体系。 3 效益情况 (1)保水保土效益。根据山东省制定的各项保水保土定额,经计算,该流域总保水量由治理前的71.46万m3增加到181.01万m3;流域内新增水保措施年减蚀9.17万m3,其中:经济林6.24万m3,水平梯田1.33万m3,水保林1.2万m3;新建拦砂谷坊90座,年增加拦沙量3 500 m3。  相似文献   

10.
在治理小流域过程中,采取国家投入和群众自筹的方法,多方筹集资金。首先解决了外洪,然后排除内涝,农业牧渔业同时并举,紧密配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小流域山洪风险图的编制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是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东南沿海中小流域经济发达,山洪灾害频繁发生,防洪减灾研究十分重要。洪水风险图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和洪水灾害等多种信息,在防洪减灾中可发挥重要参考作用。根据洪水风险图编制的基本理论,针对我国小流域山洪的洪水特点及地区因素,以中国浙江分水江支流前溪为例,在水文学原理基础上,分析主要致灾因子划分地理单元和计算单元,建立淹没计算、评价模型,对风险图绘制的基本原理、难点、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指标体系法确立盖州市大清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并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降雨类型和水土保持对黄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黄土区桥子东沟流域的143场次洪水事件水文泥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K均值分类法划分降雨类型,比较不同降雨类型条件下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探讨水土保持治理对不同降雨类型下流域产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是影响流域产流输沙的主要降雨特征。降雨事件划分为4种类型:Ⅰ型(小雨量、小雨强)、Ⅱ型(大雨量、大雨强)、Ⅲ型(大雨量、小雨强)和Ⅳ型(小雨量、大雨强)。4种降雨类型下次洪水事件的产流能力和洪峰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Ⅱ型、Ⅳ型、Ⅲ型和Ⅰ型。频次最少的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的输沙量最多,Ⅰ型、Ⅲ型和Ⅳ型降雨条件下次洪水事件输沙量的差异不显著,输沙量均较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显著减少了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其中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减水量和减沙量最多,Ⅰ型最少。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西部不同集雨保水措施下土壤水分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典型生态恢复区域,采用中子仪测定研究了不同集雨保水措施下油松林土壤水分变化,明确了不同措施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和雨季前后土壤水分的亏缺与补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集雨保水措施下土壤储水量差异明显。坡面覆膜集雨措施下各个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大于其他措施下土壤含水率。7月份各措施下土壤储水亏缺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坡面覆膜集雨、坡面覆膜集雨与集水槽结合2种措施下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亏缺状态得到有效缓解。坡面覆膜集雨措施对于有效利用降水有显著作用;树穴覆膜对于表层土壤水分的恢复有负面影响,但对深层土壤保水作用明显;燕尾式聚流坑对提高降水利用率和缓解土壤储水亏缺状态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杨建忠 《湖南农机》2011,38(3):187-188
通过对<平面设计综合实训>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探讨,阐述了在<平面设计综合实训>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对学生实训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如何进行工学结合的实施,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秸杆覆盖保墒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试验资料的计算结果为依据,研究了秸杆覆盖的保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条带状秸杆覆盖在产量、单位面积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等方面,都比无覆盖和全覆盖优越,从而为生产部门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土壤养分指标体系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土壤养分等级评分作为输出,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具有5个隐含层节点、3层网络的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模型;以土壤养分指标的各级评价标准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利用Matlab软件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检验,并对安塞县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对检验样本的模拟输出和期望输出是一致的;对安塞县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结果与模糊模式识别、主成分分析结果也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质地貌多种多样,水土流失时有发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较大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就是水土流失,这种现象并不少见,需要我们引起重视.施工方案要科学,要对水土资源起到保护的作用,以此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基于水利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理念,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水土保持方案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减少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Soil, water and production systems constitute the most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 of a watershed in the rainfed agro-ecosystem; and for sustainability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s they need to be in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To learn from the past research, a review is made of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soil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semi-arid tropical regions of India. The results from long-term on station field experiments show that an integrated us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with balanced plant nutrition can not only sustain increased productivity but also maintain soil quality at the watershed or catchment level.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conserve soil and water also help to maintain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quality. The changes in soil and water quality, as impacted by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need to be monitored and assessed on a continuing basis as the outcome of such research offers valu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rect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as and when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