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应用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分级方法,研究了海南岛热作土壤(即热带旱作土壤,以下同)无机磷的形态和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及肥效。初步结果表明海南岛热作土壤无机磷以闭蓄态磷酸盐(Occluded phosphate 即O—P)为主体,其含量占土壤无机磷总量50%以上。非闭蓄态磷酸盐(Non-occluded phosphate即非O—P)则以磷酸铁(Fe—P)为主,其次是磷酸钙(Ca—P)和磷酸铝(Al—P)。土壤有效磷(Bray No.1法提取,以下同)大都在3~15ppm,仅占非O—P的3~10%。因此海南岛热作土壤普遍缺磷,施磷肥的效果显著。自然土壤有效磷与土壤Al—P相关极显著。与Fe—P相关不显著,而与Ca—P和O—P呈负相关。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在热作土壤中主要向非O—P转化,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盆栽两个月后,土壤O—P没有明显增减,而非O—P特别是Fe—P、Al—P则显著增加。施肥后土壤Fe—P、Al—P与土壤有效磷和作物吸收磷量相关显著,说明磷肥在土壤中转化形成的非O—P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至少当造)对作物是有效的,而不是很快“固定”失效。因此,对热作土壤中磷酸铁、铝的性质和磷肥的施肥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土壤对大豆磷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鸣 《大豆科学》2002,21(1):75-77
试验选用黑土、草甸土、白浆土等类型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大豆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常规施肥的磷肥利用率;通过采用氨磷钾最佳比例及用量与叶面喷施液体肥料相结合的方法,使大豆磷肥利用率与常规化肥用量相比在黑土中提高6.25个百分点;在草甸土中提高5.12个百分点;在白浆土中提高5.86个百分点。大豆产量与常规化肥用量相比,分别在黑土、草甸土、白浆土中增产6.73%、9.56%、7.69%。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量水平红壤茶园磷素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70%以上的茶园是分布在低丘红壤上,这种土壤固磷能力极强,有效磷含量很低,磷肥的利用率一般仅为10%,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红壤茶园土的磷素状况又缺乏了解,施用磷肥存在盲目性,效果较差,这已成为我国低丘红壤茶园低产低质的重要原因之。众所周知,施用磷肥的效果决定于作物对磷的需求和土壤的供磷能力,而土壤供磷能力则与土壤磷素状况直接相关。为此,笔者对我国主要产茶省区红壤茶园土的磷素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改良低丘红壤茶园的磷素营养和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供试土壤分别来自广东、广西、贵州、江西、安徽及湖南6省红壤茶区典型高产(>200kg/亩)和低产  相似文献   

4.
不同来源大豆品种耐低磷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年海 《大豆科学》1998,17(2):108-114
本试验采用适应磷肥活土壤的东北大豆品种,适应浙江低丘红壤的耐低磷品种浙春2以及原产我国华南低磷土磷土壤的广东当地品种为材料,不对不同来源品种的耐低磷能力进行了评价。试验在磷红壤中进行,施磷分别为0,2.5和5g/盆,每盆2.5kg土。  相似文献   

5.
在雨季和旱季期间,随着淹水变性土中磷无效,土壤水溶液磷发生变化,稻田淹水和增施磷肥对土壤溶液磷素的波动影响不大。土壤水溶性磷的浓度在雨季比旱季大约高2.5倍,并且与施肥和淹水的时间无关。这种水溶性磷的增加是由于雨季头2个月的温度比旱季相应时期高10℃。这些结果肯定,在旱季较寒冷的二个月,由于磷的释放受到限制,因而,须施较多数量的磷肥。  相似文献   

6.
为探求适合河南省花生产区磷与有机肥合理的配施比例,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磷用量(45、90和135 kg/hm2)与有机肥用量(0.75、1.50和2.25 t/hm2)配施对花生产量及磷素吸收、土壤Hedley各磷素形态含量与分配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磷用量下,与2.25 t/hm2有机肥用量相比,0.75和1.50 t/hm2有机肥用量下,花生产量显著提高8.2%~11.8%,地上部干物质重显著降低17.1%~64.3%;相同有机肥用量下,增施磷肥显著增加花生地上部生物量,但对产量无显著影响。花生不同部位磷含量对磷与有机肥配施的响应表现为,中高量有机肥和磷肥处理分别显著高于低量有机肥和磷肥处理,而中量和高量有机肥、磷肥处理间差异因植株部位不同而异。土壤不同磷组分对磷与有机肥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活性磷组分(H2O-P和NaHCO3-Pi)和中等稳定性磷组分(NaOH-Pi和NaOH-Po)含量随磷肥与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土壤稳定性磷组分(HCl-P和Residual-P)随磷肥与有机肥用量变化差异不显著。有机肥和磷肥对土壤磷酸酶的影响不同,增加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但增施磷肥抑制土壤磷酸酶活性。综合而言,磷肥与有机肥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花生各部位磷素含量、土壤活性磷含量及土壤磷酸酶活性,过量施用有机肥和磷肥均可造成花生营养生长过旺,产量下降,还不利于提高花生体内磷含量。本试验条件下在施用45 kg/hm2磷肥基础上配施0.75~1.5 t/hm2的有机饼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花生系统磷素营养,促进花生产量提高,可在豫南砂姜黑土花生种植区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施用磷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马铃薯施用磷肥的技术,其研究结果如下: 1.相关性和校验研究表明,Olsen—P是反映土壤供磷力的理想指标。其供磷力低、中、高、极高的临界点(ppm)分别在2、5、12、40。与小麦的肥力指标并不相同。 2.马铃薯磷肥利用率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24.7-5.691nx,r=-0.567(n=20)。因土施磷是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决定性措施,经过基础研究,提出了一个估产测土确定磷肥用量的便查表。 3.磷作基肥(种肥)优于追肥。其利用率提高10%,产量提高13~17%,每亩纯收益增长17元。 4.施肥部位以全层集中穴施(或条施)效果最优,全面撒施效果最差,利用率相差7%,每亩纯收益相差26.9元。 5.氨磷配合,腐磷混施分别可提高利用率8%、3%。氮磷配合的相互作用因土壤而异。低肥力土壤有每亩93公斤的正连应效果,中肥力土壤无连应,高肥力土壤出现负连应。腐磷混施有每亩40~45公斤的正连应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沸石保肥、保水和改良土壤的研究,国内外早已进行了许多工作,试验结果表明,沸石对磷肥肥效具有良好的影响,但是,也有的试验效果不显著,这可能与土壤供磷水平、作物吸磷能力、两种肥料配比以及具体施用方法等条件有关。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从1978—1981年在供磷水平高低不同的棕壤土和草甸土上进行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油菜磷肥减施增效和保障生态环境,利用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低的黄棕壤和酸紫砂土开展试验,建立土壤-磷肥-作物体系相匹配的磷肥施肥方案.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和圣光16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黄棕壤和酸紫砂土上施用过磷酸钙(SSP)、磷酸二铵(DAP)、聚磷酸铵(APP)和钙镁磷肥(CMP)对油菜苗期生长及成熟期产量、...  相似文献   

10.
磷,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之一。因土因作物合理增施磷肥,能明显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作物的品质,特别是在冬种作物上施用磷肥,具有“施磷与不施磷,产量相差一百斤”之效果,为此,群众称之为“灵肥”。为了改变群众只相信过磷酸钙而不因土施肥,进一步明确酸性土壤施用不同磷肥对大麦的增产效果,并初探其增产原因,于82~84年连续二年进行了试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平和县蜜柚园磷肥使用现状及土壤磷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磷肥施用及土壤磷素状况,对于指导磷肥科学施用,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农户调研和土壤调查的方法,获得369个农户的磷肥施用现状及29个果园的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平和县蜜柚园磷肥施用现状及土壤磷素状况。结果表明:平和县蜜柚园磷肥量平均为P_2O_5 971 kg/hm~2,96%的农户磷肥投入量超过P_2O_5 400 kg/hm~2,磷肥投入量与蜜柚产量无明显相关关系;三元复合肥和二铵是主要磷素来源;磷肥的平均盈余量为P_2O_5 954 kg/hm~2,不同乡镇间磷肥用量以及磷素平衡状况变异较大,小溪镇和坂仔镇盈余量相对较小;蜜柚园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639 mg/kg、385 mg/kg、172 mg/kg,不同土壤剖面有效磷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合理控制磷肥用量,选择低磷的配方,减少磷素过量盈余和淋失,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对平和蜜柚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提高作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是促进作物生长和节约养分资源的关键。为探究不同耕作措施下花生磷吸收效率及土壤盈余磷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莱西望城、招远夏甸和招远齐山三个试验点开展免耕、浅耕、深耕和深松四种土壤耕作措施下花生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深耕和浅耕提高了花生产量、磷吸收和磷利用效率。相同磷肥用量下,随着单产每增加1 000 kg/hm2,磷吸收量、磷肥回收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耕作效率分别提高4.30 kg/kg、0.09 kg/kg、20.40 kg/kg和0.20 kg/kg,花生产量的提高和磷的吸收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团聚体大小有效磷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组成有关,在大于2 000μm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随丛枝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的增加而增加,在53~250μm团聚体中细菌所占比例与团聚体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250~2 000μm团聚体中放线菌微生物种群占比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上述研究表明,深耕和浅耕是改善花生田植株生长和磷吸收的较优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示范研究溶磷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及其对土壤、植株磷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溶磷菌液玉米整个生育期磷肥利用率达21.75%~37.98%,植株从土壤吸收磷素养分的效率达10.94%。从植株磷素吸收效率分析,磷肥减量1/3处理与全量磷肥处理吸磷量无明显差异,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植株吸收效率明显降低。溶磷生物肥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示范应用,可使化学磷肥用量减少1/3而产量均有所增加,在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增产幅度为8.2%~11.7%,在西部干旱地区幅度为4.1%~8.3%,在东部湿润冷凉区增产幅度为5.6%~13.0%。溶磷生物肥料对不同生态区域的不同土壤类型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磷肥用量对土壤速效磷及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两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北疆灰漠土区不同磷肥用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以及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磷肥或施磷量较低(75 kg/hm2)时,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施磷量为150 kg/hm2时土壤速效磷含量基本维持平衡;施磷量为300 kg/hm2时土壤速效磷在0~40 cm土壤积累明显。施磷肥可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量,施磷量超过150 kg/hm2干物质量增加不明显。玉米植株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随施磷量增加而显著增加,磷肥对玉米植株磷素养分的分配影响不大,但可显著促进氮素向子粒的转运,氮素在子粒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施磷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磷量为150 kg/hm2可维持土壤速效磷平衡并获得高产,是该区玉米的适宜磷肥用量。  相似文献   

15.
用^32P研究土壤pH值对茶树吸收磷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智 《中国茶叶》1989,(2):26-27
茶树是喜酸作物,适合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但在宜茶的土壤pH范围内,水溶性磷很容易被吸附、固定,磷肥利用率往往较低。因此,研究土壤pH值对茶树磷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对于加强茶树磷素营养,提高茶园中磷肥利用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试验采用同位素~(32)P示踪法,研究了不同pH值土壤上茶树对磷的吸收、利用和分配的规律。试验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土壤速效磷含量,对于施用磷肥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土壤速效磷含量在10~15ppm(磷酸氢钠法),绿肥、油菜需施磷,其他作物不需要施磷,速效磷含量>15ppm,一般不需要施磷,新洋农场一般田块的速效磷含量>10ppm,平均为16.8ppm,属于富磷土壤,但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增施磷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这与作物高产栽培条件下,高氮量的施用,作物对磷的需要量增加有关,所以对有效磷含量较高的土壤上磷肥的合理施用的研究还是有应用价值的。有关磷肥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大多数试验表明,增施磷肥不易出现减产现象,也就是说不符合一元二次…  相似文献   

17.
海南热带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与施磷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岛主要类型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线、“磷肥指标”的测定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海南岛热带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差异很大,吸附容量愈大,其“标准需磷量”愈高,但是最大吸附量与标准需磷量的比率,则与吸附系数有关;各类土壤施磷量与土壤有效磷提取量呈直线相关,其斜率“b”称为“磷肥指标”,“b”愈大,磷肥的有效程度愈低,要达到一定有效磷水平所需要的施磷量也愈大;各类土壤盆栽花生最高生物量(干重)所对应的施磷量与两种方法预测的土壤需磷量相近,证明应用该两种方法预测热带土壤的需磷量是可行的;缺磷土壤初时的施磷量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显肥效。  相似文献   

18.
磷素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国内外不少研究资料指出:磷肥的肥效与土壤性质、肥力基础、作物种类和农业技术措施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见,要想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地施用磷肥,使花生增产,必须逐步摸清各种土壤的供磷能力及其与内外影响因素的关系,这是合理施用磷肥提高其肥效的基本依据。为此,我们将1964年以~(32)P作示踪剂,应用同位素稀释法,对山东省3个花生产区的土壤磷素供应状况及其对磷肥的吸收利用率进行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海南岛6类土壤,进行不同施磷量盆栽试验,应用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水溶性磷肥在砖红壤中转化的情况。盆栽试验历时5年。其结果表明:(1)过磷酸钙与土壤充分混合,连续盆栽作物5年中均有明显效应。(2)施磷肥处理所增加的有效磷比例和盆栽后土壤有效磷量逐年下降幅度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差异很大。(3)水溶性磷肥在土壤中很快转化为各种形态的无机磷,但其形态比例、变化趋向和速度也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玄武岩(铁质)砖红壤以Fe—P(磷酸铁盐)为主,浅海沉积物(硅铝质)砖红壤以Al—P(磷酸铝盐)为主,花岗岩和云母片岩(铝质)砖红壤的Al—P含量略高于Fe—P。在盆栽过程中各类土壤的Al—P含量逐年降低,而Fe—P的含量除了在玄武岩砖红壤中是逐年降低外,在其他类型的土壤中则逐年提高,施肥后,Ca—P(磷酸钙盐)的含量在各类土壤中都比盆栽前提高,但变化幅度很微小。(4)不同施磷量处理间土壤中O—P(闭蓄态磷酸铁)的含量差异不显著,盆栽过程头3年没有明显变化,而盆找后第5年比前3年有所增长,但只有玄武岩砖红壤的增长量达到显著水平。(5)无机磷转化的次序,似乎存在Al—P→Fe—P→O—P转化的趋向,因此,Al—P的有效性>Fe—P。  相似文献   

20.
在施用于作物的磷肥中只有极少量被利用,大部分与土壤中的铁、铝结合形成难溶的盐类。在日本以火山灰土为主的旱田多,必须每年施用磷肥。此外,在其它国家也有因磷肥不足限制作物生育的报道。磷的资源是有限的。为确保与今后人口增长预测相平衡的粮食,必须考虑利用需大量施肥的瘠薄地带。磷的充分利用将成为今后的大课题。因此,谋求提高磷的利用率和解决磷的再利用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具体的解决方法,除土壤积蓄磷的有效开发、其它有机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