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制备复方轮叶党参颗粒剂,试验以颗粒的粒度合格率、溶化性和吸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颗粒剂的成型工艺。结果表明:复方轮叶党参颗粒剂的最佳配方为复方轮叶党参多糖浸膏粉与辅料(糊精∶甘露醇=1∶1)以1∶3比例混合,并以95%乙醇为润湿剂,在优选的工艺条件下,制得的颗粒粒度合格率、溶化性和吸湿率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颗粒剂项下的相关规定。说明复方轮叶党参颗粒剂的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成型工艺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化中兽药参黄颗粒的制备工艺,获得最佳制备工艺参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水提,浓缩,并采用湿法制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药物与辅料的比例、乙醇浓度和烘干温度参数,以颗粒的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溶化性以及吸湿性来评价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最佳水提工艺为加9倍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时间1 h;药物与辅料比例为3∶5(药物浸膏粉∶可溶性淀粉∶糊精∶蔗糖为(3∶2∶2∶1),乙醇浓度为80%,烘干温度为60 ℃,制备的颗粒剂综合评分最高。中兽药参黄颗粒的制备工艺优化研究为其临床试验的扩大生产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紫芪颗粒剂的制剂工艺条件,即药物辅料比为1∶1,辅料间比例为1∶9,酒精浓度为:90%,酒精用量为:20%.通过对颗粒剂的粒度、水分、溶解性、装量差异等指标的测定,表明紫芪颗粒的各项常规指标均达到兽药典关于中药颗粒剂的相关要求,为紫芪颗粒的质量标准及药理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乌梅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乌梅颗粒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颗粒的成型率、流动性和有效成分的检测等条件对制备成型工艺进行摸索,结果表明,称取处方量乌梅、柿饼和诃子经提取浓缩后得浸膏相对密度为1.30-1.35,黄连和姜黄采用混合粉碎,以3000r/min转速混合30min。颗粒剂辅料选用蔗糖和糊精,其浸膏+药粉∶蔗糖∶糊精最佳比例为1:0.3:1。乌梅颗粒的制备工艺简单,质量可控,可作为最佳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5.
“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通过颗粒剂制备流程中各辅料种类及其用量的选择、成型工艺和稳定性的考察,确定"加味白头翁"最佳的颗粒剂制备工艺。以软材品质为考察指标,考察药液与总辅料的用量比;采用正交试验,以外观、澄明度、含水量与颗粒质量损失率为综合考察指标对可溶性淀粉用量、α-乳糖用量、糊精用量与羧甲基纤维素钠(HPMC)浓度4因素进行优化研究,确定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当辅料与药液比为5∶1时,软材品质良好;当可溶性淀粉∶α-乳糖∶糊精为3∶1∶1时,以0.3% HPMC作黏合剂,颗粒剂各方面指标最优。通过试验证明,中药复方"加味白头翁"的颗粒剂制备在实验室条件下具有可行性,制备工艺简单明了,所制备颗粒成型好、稳定性高,各方面性质符合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制备肺康明颗粒剂,试验在确定辅料配比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颗粒的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和吸湿性为综合指标,考察干膏粉与辅料配比、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和用量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膏粉与辅料(糊精∶可溶性淀粉=1∶1)配比1∶1.5,乙醇体积分数70%,乙醇用量1∶0.5。在优选的工艺条件下,制得的颗粒外观、粒度、溶化性及水分含量等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年版)颗粒剂项下的相关规定。说明该成型工艺合理、简便、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7.
对双黄连颗粒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筛选,并对所用辅料种类、用量和颗粒剂干燥温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称取处方量黄芩、金银花和连翘经提取浓缩后得清膏约220g(相对密度为1.21—1.25),颗粒剂所用辅料优选糊精和蔗糖,其清膏:蔗糖:糊精最佳比例为1:3.5:0.5,干燥温度为70℃,制备的颗粒剂外观粒度较好,吸湿性小,水溶化性好,符合颗粒剂相关检测标准,表明本制剂所制定的工艺路线可行,适合大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化中药复方催情颗粒的制备参数,试验采用湿法制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药物与辅料及辅料间的比例、乙醇浓度和乙醇用量三个因素,通过颗粒的成型率、堆密度和休止角来评价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结果显示药物与辅料比为1:1,乙醇浓度为80%,乙醇用量为(干料:乙醇)1:0.3,制备的颗粒剂综合评分最高。中药复方催情颗粒的制备工艺优化为其临床中试试验的扩大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制备复方蛹虫草含片,试验以含片的色泽、风味、口感、组织状态作为考察指标,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以确定含片的最佳处方。结果表明:复方蛹虫草含片的最佳处方是药材提取物的比例为42%,硬脂酸镁的比例为1%,阿斯巴甜的比例为7%,薄荷脑的比例为2%,甘露醇的比例为48%,说明复方蛹虫草含片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健脾降脂复方中药颗粒制剂的生产工艺,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中药提取工艺及颗粒制剂成型工艺。结果得出中药复方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85%,料液比1∶30,80℃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h;颗粒制剂最佳成型工艺:提取物浸膏与辅料比为1∶3(浸膏∶甘露醇∶MCC=1∶2∶1),用70%乙醇作为润湿剂制粒。本研究表明该提取工艺提取效率高、操作简单、稳定性好,适合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1.
磷酸泰乐菌素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编 《中国兽药杂志》2010,44(10):24-28
为延长磷酸泰乐菌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通过比较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其脂质体制剂。以包封率为指标,分别考察磷脂与胆固醇之比、药脂比、硫酸铵浓度、孵化温度和孵化时间对包封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处方。同时,对所得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及分布、包封率及体外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佳处方工艺如下,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4∶1,药脂比为1∶10,硫酸铵浓度为300 mmol/L,体系pH值为7.0,孵化温度为50℃,孵化时间为20 m in。电镜下观察脂质体呈球形或类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6.526μm,且大部分在1μm~12μm之间,包封率为58.32%,体外释药符合W eibull方程(r=0.976 4)。研究证实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磷酸泰乐菌素脂质体方法可行,包封率高,稳定性好,体外释药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12.
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生产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牧草类颗粒饲料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商品化水平,以玉米(Zea mays)秸秆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为原料(按照质量比1∶1),研究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的最优生产工艺。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7个总水分含量,分别为8%、10%、13%、16%、19%、22%和25%。通过测定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的成型率筛选出较适宜的水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提高,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的成型率呈下降趋势,总水分含量为8%的成型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然后采用L9(34)设计正交试验,以总水分含量(8%、10%和13%)、原料粉碎粒度(4、6和8 mm)和模孔直径(6、7和9 mm)为影响因素,以成型率、硬度和密度为检测指标,筛选出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的最优生产工艺参数。影响复合秸秆颗粒饲料质量的主次因素为模孔直径>原料粉碎粒度>水分含量;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生产工艺的最优组合为模孔直径7 mm,粉碎粒度8 mm,总水分含量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JB-300型精饲料搅拌机和300型平模颗粒机组合使用制备牛羊精补料颗粒饲料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 测定不同搅拌时间、装载系数对饲料混合均匀度的影响;确定搅拌混合工艺参数的基础上,测定不同玉米粉碎粒度、水分含量对颗粒饲料成型率的影响。以模孔直径、玉米粉碎粒度和水分含量为测定因素,以成型率和硬度的综合加权评分值为指标,确定制备颗粒饲料的最优组合参数。[结果] 搅拌时间为10 min、20 min的变异系数均显著(P<0.05)低于搅拌5 min和15 min。装载系数为80%时,变异系数显著(P<0.05)低于装载系数为70%和60%。玉米粉碎粒度为2 mm和4 mm时,颗粒饲料成型率显著(P<0.05)高于玉米粉碎粒度为6 mm和8 mm。水分含量为10%和13%时,颗粒饲料成型率显著(P<0.05)高于水分含量为16%和19%。影响正交试验综合加权平均分值的模孔直径、玉米粉碎粒度、水分含量的极差分别为18.76、1.64和3.47。[结论] JB—300型精饲料搅拌机混合饲料最佳参数:装载系数为80%、搅拌时间为10 min;300型平模颗粒机制作精补料颗粒饲料最佳参数:模孔直径为4 mm(压缩比为6)、玉米粉碎粒度为4 mm、水分含量为13%。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不同"球灭"颗粒剂的制粒处方,筛选出干浸膏粉和可溶性淀粉的最佳组成为1∶1.5,黏合剂为75%酒精。所制颗粒的吸湿率小、成型率高、溶化率高。该结果可为"球灭"颗粒剂处方组成的确定及生产环境的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优选地锦草颗粒成型工艺,以可溶性淀粉用量、乙醇浓度、阿司帕坦用量为考察因素,以制粒难易程度、外观、粒度、溶化性、口感及其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成型工艺。最佳成型工艺是可溶性淀粉用量为70%,乙醇浓度为75%,阿司帕坦用量为0.50%,测得临界相对湿度为65%。  相似文献   

16.
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硫氰酸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处方,以期得到分散性好、粒径符合要求的明胶微球。本研究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以明胶浓度、油水比例、乳化剂浓度为自变量,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跨距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硫氰酸红霉素微球,且进行了优化处方的验证。结果显示,二项式模型拟合效果较多元线性回归要好,最佳优化处方为明胶浓度0.156g/mL、油水比例12∶2、乳化剂浓度0.03g/mL,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分散性好,平均粒径、载药量、跨距、包封率分别为12.51μm、21.28%、1.51和84.39%。体外释药特性研究表明,该微球符合一级方程规律,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成功建立了处方优化模型,且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将鲜品白灵菇均质处理,用于白灵菇乳饮料的生产。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不同均质时间对白灵菇浆料粒径分布的影响;以乳饮料稳定性为响应值,选取白灵菇浆料添加量、白灵菇浆料添加粒度、复配稳定剂添加量、脱脂乳粉添加量为考察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白灵菇乳饮料的配方。结果表明:由单因素试验确定复配稳定剂中果胶、羧甲基纤维素和单甘酯的复配比例为1.0∶1.3∶1.7(m/m);白灵菇浆料添加量8%、白灵菇浆料粒度100 目、复配稳定剂添加量0.3%、脱脂乳粉添加量9%条件下生产的白灵菇乳饮料质地均匀、酸甜适中,稳定性最高,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