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唐时期北方旱地作物粟的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怡华 《农业考古》2001,(1):103-104
在古代,中国北方是以种植粟黍为特征的旱作农耕文化区,从目前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来看,粟和黍的种植遗存遍布黄河流域。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就已发现了粟的遗存,与其时代相当的河北武安磁山也发现了粟的遗存。仰韶时期,中原地区的先民的农作物以粟为主。西周以前,人们种植的谷物种类甚多,有“百谷”之称。春秋之后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禾、黍、麦、稻、寂、麻六类。不过,先秦至秦汉乃至隋唐,在北方,禾一直是五谷的首要作物,禾,即粟,这是一种耐旱作物,适宜于北方黄土高原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新疆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吐峪沟石窟出土的小麦、粟、黍等6种粮食作物遗存,结合当地出土文献,探讨了先民对谷物的利用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当地先民以小麦、粟、黍等3种谷物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也得到了较多的栽培,除食用外可能被用作牲畜饲料。除此之外,吐峪沟石窟中发现了黑大豆,可以进一步补充豆科作物在此地利用的空白;发现的薏苡遗存则可能被用作念珠使用。多种粮食作物并存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水平已达到较高的程度,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新石器时期,北方农业以禾(小米)黍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随着南北氏族的交往,民族的融合,禾、黍、麦等传入南方,水稻也进入黄河流域。江浙一带,有史记载的最早吴越时期(公元前五世纪至二世纪),这种南北作物的交流早已完成。因而在古籍记述中,稻与粟麦等作物在吴越时期都有记述,其中以稻和粟的关系最为微妙,如弄不清楚,容易导致误解。  相似文献   

4.
<正>五谷泛指主要粮食作物。以五谷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从精神层面说,五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培养出华夏子孙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谷物是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下最重要的作物。五谷就是五种谷物。"五谷丰登"千百年来一直是农民的期盼。"五谷"的称谓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有两种说法影响较大:一种指稻、黍、稷(粟)、麦、菽(大豆);另一种指麻、黍、稷(粟)、麦、菽(大豆),反映了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种类。  相似文献   

5.
对新密史前考古工作中的食物考古研究梳理表明,李家沟时代,先民食谱以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裴李岗时代,在低水平食物生产的生业模式下,先民食谱中补充了粟、黍、猪等人为干预的动植物资源;仰韶时代,农业在中原地区正式确立,粟、黍、稻、猪等成为新密先民食谱的重要组成,并以若干可食的野生植物性、动物性食物资源为生计补充;龙山时代,多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多种家畜饲养制度在中原地区已现端倪,农业所获动植物资源成为先民食谱的主要构成;二里头时代,多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多种家畜饲养制度得以确立,粟、黍、稻、小麦、大豆、猪、狗、牛、羊等人工干预的动植物资源在先民食谱中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开展,这一问题的认识会渐趋清晰。  相似文献   

6.
稻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瞻望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一、突出的积累量粟、麦和稻是中国古代三大主要粮食作物,这三大作物的地位因时代而异。从新石器晚期到西周时期,粟(及黍)居首位,麦次之,稻又次之。秦汉以后,麦的地位上升,接近粟的地位,稻仍为次。从三国到南北朝,稻的...  相似文献   

7.
寨峁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是陕北一处龙山时代晚期的遗址。该遗址与石峁城址相距不远,同处秃尾河流域。2014年伴随寨峁梁遗址的发掘采集了土样,浮选出了粟、黍、藜、猪毛菜、胡枝子等13种植物种子。浮选结果显示,寨峁梁遗址当时的农业应该是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经济,黍的地位略低于粟。其中一些旱地杂草和虫实属植物种子反映出了当地干旱的气候环境。此外,遗址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藜,其可能作为一种补充性的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调查中进行的遗址灰坑植物遗存浮选中,包括炭化植物种子和木炭碎块,其中以粟、稻谷、黍等农作物为主,以块根植物、豆科、杏梅、猕猴桃等采集植物,狗尾草属、稗属、藜科、菊科、莎草科、苋科等杂草种子,以及壳斗科栎木的木炭碎块为辅,说明当时的农业是以粟、黍为组合的旱作农业和水田稻作农业的混合经济模式,兼有少量的采集植物活动。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遗址中发现的莎草通常生长在湿地环境中,这种环境也适宜稻类作物的生长。遗址附近分布有以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史前先民利用的燃料很可能是栎木等木材,粟、黍、稻谷等农作物的秸秆和一些杂草。  相似文献   

9.
一、河南省作物布局与耕作制度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评价我省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适宜,雨水比较充沛,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远在七千八百年以前,我省中部地区的原始农业已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至殷商时代,在粮食作物方面以分蘖力强、生长旺盛、耐旱、耐瘠薄的黍类作物种植面积最大,占首要地位。以后,经过战国到秦汉时期,作物种类上以菽(大豆)、粟(谷子)占主要地位。自汉代以来,西  相似文献   

10.
大水沟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冀西北地区龙山时代一处重要的聚落,2015年度试掘浮选发现可鉴定植物种子31618粒,其中农作物包括粟、黍和大豆,非农作物以狗尾草属、藜属和胡枝子属为大宗。浮选结果表明,大水沟遗址农业类型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大豆的出土说明农业结构多样化的特征。藜属、胡枝子属等非农作物数量较多,表明大水沟先民已经掌握了遗址周围一些植物资源的特性并对其加以开发和利用。大水沟遗址的植物考古学研究为探讨“三北地区”尤其是冀西北地区龙山时代的经济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对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光坟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及植物遗存浮选工作。浮选结果显示光坟头遗址的农作物品种以小麦、稻及粟为主,黍和裸大麦作为补充。南北两方的农作物均在本遗址出现,且所占比例较为均衡,说明光坟头遗址的农业特点是稻旱混作农业,为遗址的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论黍和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常常黍稷连称,周族的祖先称后稷,稷成为百谷之长。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黍的出现次数很多,黄河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谷物遗存中又以粟最多。黍和稷到底是同一种作物或两种不同的作物?千余年来文献中一直争辩不休。以稷为粟和以稷为黍的,各自引经据典,互相辩驳,积累的文字,令人目眩,而且枝节横生,又有以稷为高粱的插曲,附和者都是经学大师、训诂名家。除以稷为高粱已遭摈弃外,稷即粟和稷乃黍(穄)的争论仍未结束,  相似文献   

13.
植物名称的查检方法与技巧郑彦妍(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北京100081)人类每认识一种植物,便会给它一个名字。在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会辨认植物,利用植物。夏代历书《夏小正》中就记载有植物的名称。商代甲骨文中也有植物名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  相似文献   

14.
水泉遗址是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遗址,2021年度首次发现的防洪护堤设施更彰显了其重要地位。该遗址植物遗存的浮选过程中发现了包括粟、黍和大豆在内的炭化农作物种子,以及禾本科、豆科、藜科、蓼科、蔷薇科、茄科和锦葵科在内的炭化非农作物种子。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讨论,我们认识到水泉遗址先民从事着以粟、黍为主,大豆为辅的较发达的多品种旱作农业,农业经济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华阳国志》记录了许多关于巴蜀地区农业的资料。本文根据该书相关记载,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论述了先秦秦汉魏晋时期巴蜀地区农业兴起、发展、衰落的开发历程,并简述了巴蜀地区水稻、黍、粟、芋、蒟、柑橘、荔枝、茶、麻布、蚕丝等农业物产资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杨晓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169-14171
农业是早期人类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适当的农作物和特定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导致了文明的出现。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粟黍的发源地,全新世大暖期适宜的气候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环境条件促成了这一区粟黍农业的形成,并在在中原地区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植硅体分析是植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考古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中国是旱作农业(粟、黍)的起源地,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文明演进的进程。植硅体分析在旱作农业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粟、黍、麦、玉米等种属鉴定与驯化进程、作物栽培与管理技术、作物收割与加工方式、粮食储存与食用等方面。随着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入以及考古学综合性研究的发展趋势,植硅体分析在旱作农业研究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仍将不断完善,最终推进中国农业考古乃至考古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位于山西最北端的苍头河流域是著名的"杀虎口"所在地,背靠大同盆地,面向敕勒川草原,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今当地生产经营方式为农业与畜牧兼营。伴随2014年的苍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采集浮选样品,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小麦、大麦、粟、黍、荞麦、大麻、豌豆和兵豆等农作物,以及夏熟作物麦田和秋熟作物农田中的杂草,同时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牧草类植物遗存。分析结果显示,战国和汉魏时期,农业是苍头河流域地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小麦已经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农作物品种。辽金时期,家畜饲养业所占比重等同于甚至超过了农耕生产,形成了农耕生产与家畜饲养并重的生产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9.
问号粉碎机:又到了春播时节,农谚说得好,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我们老话里说五谷杂粮,你知道五谷都包括哪些吗?“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五谷的记载也很多,而且对“五谷”所指亦颇有不同。例如,《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周礼》中“五谷”指麻、黍、稷、麦、菽(豆);而在《孟子》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管子》里包括黍、秫、菽、麦、稻;《楚辞》则指稻、稷、黍、菽、麻,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  相似文献   

20.
在二里头遗址浮选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根据浮选结果分析,自二里头文化时期至商代早期,二里头遗址古代农业的特点是整体上属于北方旱作农业传统,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主。但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水稻遗存出土数量惊人,所占比重甚至超过了粟和黍,这个异常现象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可能与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收取贡赋有关。小麦遗存集中发现在二里岗晚期浮选样品中,说明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向商代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小麦在中原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出现了一次跃进,小麦替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北方旱作农业主体农作物的转化过程可能起始于商代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