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杂交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2002年在吉林省梨树,以中单9409、郑单18和哲单14为试材,在30000、60000、90000和12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产量的种植密度效应基本相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升后降。随种植密度增加,高淀粉玉米郑单18的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逐渐下降,淀粉含量上升,而蛋白质、油分、淀粉含量之和穴POSC雪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普通玉米哲单14蛋白质含量和POSC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上升,淀粉含量下降,而油分含量呈现降-升-升趋势。优质蛋白玉米中单9409随种植密度增加POSC和油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变化较为复杂。以上表明,玉米子粒养分含量在不同种植密度时品种间具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进忠 《杂粮作物》2002,22(3):170-173
通过采用拌种、浸种、叶面喷施3种处理方式在玉米品种上使用中合牌生物菌肥的试验结果表明:(1)3种处理对玉米的籽粒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效果依次为拌种、浸种、叶面喷施。(2)玉米施用该菌肥后,气生根比CK(不施)增加1-2层,大大提高了玉米品种的抗倒能力。(3)玉米在抗病性、经济性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均表现比CK优良。(4)不同菌肥处理水平对籽粒营养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均较CK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高粱品质改良依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籽粒品质改良(食用、饲料)、茎秆品质改良(生物能源)和叶片品质改良(饲草)等方面。高粱籽粒品质改良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兼顾淀粉的含量,减少单宁含量。目前,在高赖氨酸突变体的利用和黄色胚乳高粱的培育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刘波  郑君海  刘旭  侯永华 《杂粮作物》2007,27(3):180-181
玉米是我国和世界上重要的谷类作物,是饲料和加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其产量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或改善籽粒的营养品质、加工品质、食用品质以及其它籽粒性状,可提高玉米在粮食、饲料和加工业上的利用价值;有利于促进玉米转化增值及其产业化发展;对增加农民  相似文献   

5.
为了推动再生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安全利用,进一步拓宽再生水的利用范围,在沧州污水处理厂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再生水灌溉对饲用小黑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能够显著增加小黑麦籽粒淀粉含量以及籽粒与秸秆中的粗蛋白含量,可以显著提高籽粒中铜、锌、磷的含量以及秸秆中钠、钾、钙、镁和磷的含量;再生水灌溉后,小黑麦籽粒中镉、铅含量与对照相比虽有显著增加,但均未超过饲料卫生标准。由此说明再生水短期灌溉对小黑麦品质无不良影响,且对其淀粉、粗蛋白、矿质元素含量等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如果进行长期灌溉,要注意定期监测镉、铅两种重金属含量,防止这两种重金属在其籽粒中积累。  相似文献   

6.
两熟种植模式一直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种植模式,冬季作物以小麦为主,夏季则以玉米、大豆、棉花和薯类等作物为主。为研究不同夏播前茬作物对后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玉米(T1)、大豆(T2)、花生(T3)和甘薯(T4)四种夏播作物,在播种前和收获后检测田间土壤养分变化,以及后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大豆收获后,15~3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29.75%和43.93%,远高于其他前茬处理;花生收获后,15~3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与播前相比基本保持平衡;四种前茬处理下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玉米前茬和花生前茬处理下,小麦产量和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大豆前茬和甘薯前茬处理,小麦产量比甘薯前茬处理分别提高38.15%和31.13%。花生前茬能够有效提高后茬小麦籽粒干基蛋白、湿面筋含量和籽粒容重,大豆前茬能够提高后茬小麦籽粒的干基淀粉含量,甘薯前茬能够提高后茬小麦的出粉率。总的来看,选择花生做前茬,在保持后茬小麦产量较高的同时,能够提高小麦籽粒的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7.
以弱筋小麦扬麦9号为材料,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4.1mg/kg)上进行施磷量试验,研究施磷量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磷(P2O5)0~108kg/ha范围内,增加施磷量,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量、积累速率上升,旗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和蔗糖含量提高,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增强。籽粒蔗糖含量提高。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态淀粉舍成酶(GBSS)活性提高,成熟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下降。施磷量超过108kg/ha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量、积累速率及蔗糖含量、SPS、SS、AGPP、SSS、GBSS酶活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剪叶改变源库关系对玉米子粒营养组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马兴林  王庆祥 《玉米科学》2006,14(6):007-012
2004~2005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大田条件下以吉单209(普通玉米品种)、吉油199(高油玉米品种)、郑单958(高淀粉玉米品种)为试材,在授粉后25d和35d将植株全部绿叶剪掉1/2,玉米成熟后对子粒淀粉、蛋白质、油分等营养组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类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在线性灌浆期改变为源小库大后,单粒淀粉积累量均显著减少,但淀粉百分含量除供试高油品种外则有明显提高;单粒蛋白质积累量均显著减少,同时蛋白质百分含量显著下降;单粒油分积累量显著减少,但油分百分含量变化不大;赖氨酸/蛋白质显著提高,与蛋白质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改变源库关系对子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百分含量的效应不同,各类玉米品种均表现为子粒蛋白质百分含量变化受到的影响最大,对源库关系改变的反应最敏感;淀粉百分含量次之;油分百分含量一般不易受源库关系改变的影响,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9.
我国普通玉米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003~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的普通玉米品种的品质分析结果为材料,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玉米籽粒容重、蛋白质、脂肪、淀粉、赖氨酸5个重要品质性状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并探讨了改善和提高普通玉米品质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玉米杂交育种的基础在于自交系。为了选育出营养品质好的玉米杂交种,必须首先掌握一批抗病性好、配合力高、遗传背景差异较大、高营养成分含量的玉米自交系,其油分含量必须在7%以上,蛋白质含量在14%以上,淀粉含量在75%以上。这样的自交系很难直接从普通玉米群体中获得,必须通过特殊育种手段进行筛选和培育。  相似文献   

11.
为给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种形态的氮素(酰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弱筋小麦豫麦50籽粒淀粉合成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铵态氮能增加灌浆中后期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量,保持较高的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而施酰胺态氮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较高。施铵态氮有利于提高成熟期籽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和支/直比例,而施酰胺态氮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施硝态氮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调控效应介于施铵态氮和施酰胺态氮之间。施铵态氮和施硝态氮后旗叶蔗糖合成酶(SS)和灌浆中后期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高,灌浆中后期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籽粒蔗糖含量、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高,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低,而施酰胺态氮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施硝态氮的旗叶蔗糖含量始终最低;与施酰胺态氮相比,施铵态氮旗叶蔗糖含量灌浆前中期低,而后期高。说明施铵态氮旗叶蔗糖合成能力强,源器官蔗糖向库运输迅速,籽粒库中糖源供应充足。因此,生产上可以通过改变氮素形态调节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而调控淀粉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T1),设置单施化肥(T2)和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T3和T4)3个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玉米产质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施肥处理下玉米植株的农艺性状均优于不施肥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能更好地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其中T3处理玉米植株的茎粗和叶片长较T2显著(P<0.05,下同)提高11.94%和4.53%;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较不施肥可显著提高14.27%~17.17%;施用有机肥能提高玉米鲜果穗性状和品质,其中T3处理穗长较T2显著提高7.12%;与T2处理相比,T4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T3显著提高7.21%,T3处理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较T1和T4处理显著提高61.54%和77.97%;T3处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单施化肥显著提高64.52%。各指标相关性分析中,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8,P<0.01),说明有机肥可通过提高玉米对氮的吸收从而促进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成分的积累。综上,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相比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能更好的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且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能提高果穗品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作为区域化肥减施下春玉米提质保产的推荐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给小麦品质育种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3个冬小麦品种粒重和淀粉特性的穗粒位(分别用G1、G2、G3表示第1~3小籽位)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粒重表现为中部和下部穗位粒重高于上部穗位,上部穗位不同粒位则表现为G1>G2>G3,中部和下部穗位的不同粒位表现为G2>G1>G3,表明中部和下部穗位的第2粒位籽粒对穗粒重的贡献较大。豫麦2号和周麦18以上部穗位的直链淀粉含量最高,而郑育麦9987则以中部穗位直链淀粉含量最高;三个品种不同穗粒位籽粒直链淀粉以G3粒位含量最高。淀粉峰值黏度、稀懈值在不同穗位之间表现为上部穗位>中部(下部)穗位,不同粒位表现为G3粒位最高,表明G3粒位籽粒对淀粉糊化参数的改善有较大作用。在育种和栽培调控中,可以根据专用小麦品质特性,通过适当调控产量构成要素来改善品质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4.
普通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优势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通过7×7的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玉米4个主要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亲子相关及优势值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淀粉含量的杂种优势最高,其次是油分含量,而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则呈现负的杂种优势。各性状的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存在着较大变异。蛋白质、赖氨酸及油分含量的亲子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在亲本组配时应注意高值亲本的选择。蛋白质含量的中亲优势与赖氨酸含量的中亲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而蛋白质、赖氨酸含量的中亲优势与淀粉含量的中亲优势呈显著的负相关。赖氨酸、淀粉含量的中亲优势与行粒数的中亲优势分别达正的和负的极显著相关,油分含量的中亲优势与百粒重的中亲优势达正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测色氨酸的凝胶过滤色层法对籽粒进行碱水解分析,测定正常玉米(+)和奥帕克2号玉米(02)正在发育籽粒中蛋白质色氨酸的积累作用。由一线性关系式表示籽粒中结合入蛋白质的色氨酸变化同蛋白质总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虽然单粒色氨酸含量随籽粒的发育而增加,但它在两种玉米籽粒蛋白质总量中的比例均有所下降,从最初的1.3%分别降到极限值0.55%(+)和0.93%(02)。当籽粒蛋白质含量从正常玉米提高至奥帕克2号的水平时,含色氨酸的蛋白质含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在含色氨酸不多的玉米中,由于蛋白质增加的幅度更大,导致整个籽粒蛋白质中色氨酸的稀释,从而降低了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海拔高度对玉米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通过不同海拔高度试验,系统研究和分析了海拔高度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随海拔高度增加,子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提高,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品种间表现出相对稳定性.植株茎、叶品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有规律的变化.随海拔高度增加,灌浆期延迟1~2 d,株高和茎粗减小.海拔高度对玉米子粒品质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生产上应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重视海拔高度对玉米品质的调控作用,以改善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17.
矿质营养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李金洪  李伯航 《玉米科学》1995,3(3):054-058
本文介绍了氮、磷、钾、锌、锰、铜、硒及稀土对普通玉米、高赖玉米和甜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适量施肥可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单独施氮肥虽然能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却降低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氮、磷、钾配合使籽粒品质明县改善、普通玉米和高赖玉米籽粒品质对矿质养分的反应有差别.  相似文献   

18.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米蒸煮及营养品质在穗上不同粒位籽粒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 总体而言,穗下部一、二次枝梗籽粒的胶稠度较低,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穗中、上部一、二次枝梗的胶稠度较高,直链淀粉含量较低。在同一个枝梗上,二次枝梗上早开花的第1粒的胶稠度最高,穗子中、上部一次枝梗迟开花的第2粒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扬稻6号穗中部一次枝梗籽粒的粗蛋白含量较低,穗上、下部枝梗上籽粒的粗蛋白含量较高;而武育粳3号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籽粒的粗蛋白含量在穗上、中、下三部位间无明显差异。从不施氮到少量施氮(120 kg/hm2),稻米的胶稠度和粗蛋白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但从少量施氮(120 kg/hm2)到中等施氮(240 kg/hm2),稻米的胶稠度降低,直链淀粉和粗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籽粒淀粉和加工品质的关系,以明确淀粉对小麦加工品质的作用以及优质小麦的具体淀粉指标。结果表明,淀粉含量与降落值、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指标呈显著负相关,而蛋白质含量与上述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中、强筋小麦不宜追求过高的淀粉含量,而弱筋小麦则应提高淀粉含量。在淀粉粘度特性7个参数中,以峰值粘度和糊化温度变异度最大。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以优质专用小麦符合国标(GB/T17892—1999、17893—1999)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为条件的淀粉指标被初步提出:一等强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应≤68.8%,直链淀粉含量应≤13.5%;二等优质强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应≤71.1%,直链淀粉含量应≤14.5%;优质弱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应≥78.5%,直链淀粉含量应≥17.3%。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及子粒营养组分含量的种植密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4~2005年以吉单209(普通玉米品种)、吉油199(高油玉米品种)和郑单958(高淀粉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及子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供试3个(类)品种的群体产量相比较,以高淀粉品种郑单958最高,最高产量接近12000kg/hm2,其次为普通玉米品种吉单209,高油品种吉油199产量最低。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粒数均是各类品种产量的主要贡献因子,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小。②随种植密度增加,各类品种的子粒淀粉、蛋白质、油分含量均呈现出复杂的增减变化趋势,且品种间表现不同,无规律性。种植密度对子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各类玉米品种均表现为子粒蛋白质含量变化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最大,对密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淀粉含量次之;油分含量一般不易受密度变化的影响,表现相当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