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晖 《中国畜牧杂志》2007,43(14):44-46
<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做了重要讲话,指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现实途径,进行新农村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特色,符合当代民生民意。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立足长远,明确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为扎实快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梅河口市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祁连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环境及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做为祁连这样一个少数民族集居、工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祁连县当前乃至今后工作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明确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落实有力措施,加快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呼唤高效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必然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步伐。灌云县与时俱进、积极开展了"推进  相似文献   

6.
1 奶业产业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20字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核心是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7.
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发展现代草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适应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提出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逐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畜牧业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中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生产发  相似文献   

9.
《农村养殖技术》2006,(7):32-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题里提到"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经济建设的现状与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笔者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内容;内蒙古"十一五"时期新农村、新牧区经济建设的重点;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现状;制约内蒙古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牧民意愿、带给农牧民实惠、得到农牧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  相似文献   

11.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这一总目标全面展示了在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生产力,还要推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从教育入手。自学考试作为我国目前最大、最灵活的开放教育形式,非常适合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特点和要求,能很好地满足新农村劳动者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可为农村培养大批  相似文献   

12.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各级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畜牧业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如何充分发挥畜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做贡献,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全面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畜牧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种植、加工、服务等各种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于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畜牧养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三农"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范、科学、健康地发展,科学的规划是前提和基础。根据市委市政委大力实施新城镇,新社区"两新"工程建设,近日,针对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1.我市农村居民点现状本次调研范围内共有698个行政村,其中规划62个中心村,149  相似文献   

15.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深刻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实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业得到了加强、农村得到了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201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坚持把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要位置,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一直处于需要被关注的位置,增强农村环保意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聚焦于我国农村,在浏览有关环保意识和新农村建设的文献的基础上,讲述了农村的环境污染现状,探讨了产生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本文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对农村环保意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发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员令.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与客观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必须跨越5大障碍.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畜牧养殖扶持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国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而制定的又一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现代化农业建设工作,而现代化农业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是现代畜牧业的建设。近些年来,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目前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要不断加大农村的现代化畜牧养殖业扶持力度。所谓畜牧业的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必须通过积极发展现代农、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地区法治化建设等途径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任务,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三大任务: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