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铃虫为害大白菜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它的食性杂,食谱广,是杂食性害虫。据记载,除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麦类、豆类、向日葵、苜蓿、苕子、茄科等200多种植物,但极少报道为害大白菜。笔者在江西省修水县于1995、1996年连续2a发现棉铃虫为害大白...  相似文献   

2.
利.  ЛИ 赵志敏 《植物检疫》1989,3(6):454-456
全苏葡萄根瘤蚜防治科研站经多年试验研究证实。应用六氯丁二烯防治根瘤蚜效果最佳。熏蒸杀虫剂六氯丁二烯具有持久的防效,可3~5年为一个周期施用一次。每个循环的两季之间,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和葡萄植株的树龄,一公顷用药400~750g加2~3倍细土施入地内熏蒸。葡萄根瘤蚜为植物检疫对象,主要靠在发生初期及时进行葡萄园处理,消灭在为害之前。在防治中要确定各葡萄种植区最佳重复熏蒸期限,必须查清它们的种群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棉田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棉铃虫由棉田向邻近的谷田转移,并在新寄主上造成危害。1985和1986年在冀南的谷田,尤其是夏谷田发生较重。棉铃虫为害谷子主要钻食为害成穗,造成谷码被食和白穗,一般减收1成左右,严重者减产2成以上。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是莱西县玉米、花生、大豆等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严重。近几年又转移为害苹果,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我们于1987和1988每年8月20—21日在莱西县牛溪埠、甲瑞、邹家三村的苹果园,按不同品种分别进行调查,每个品种选有代表性的树10株,每株取上、中、下层果50个,共500个,逐个进行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5.
红铃虫为害棉铃的损失分析和经济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田取样调查资料分析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红铃虫对棉铃的为害损失。被害样本的损失表现在铃重减轻和品级下降。样本单铃活虫数与重量损失率具有幂函数回归关系。二代为y=6.65x~(.9763),三代为y=5.42~(.9575)。虫量与品级具直线回归关系,二代为y’(级别)=1.4x(虫量)+1.3,三代为y’=1.2x+1.3(不计小数)。经济阈值(经济允许虫量)和防治指标是按Chiang,H.C.(1979)模式按照幂函数关系修正为由于棉花产量随时间进程渐增,因而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也呈动态交化。设计了微机运算程序以适应在防治方法、防治次数、产量、价格变化时的运算。  相似文献   

6.
1992年烟台市棉铃虫为害苹果严重。我们在栖霞、海阳、牟平、福山、招远、莱州等地不完全统计,受棉铃虫严重为害的果树达30多万亩。幼树及结果初期果园发生较重、间作番茄、花生等作物的果园受害最重。卵多产在苹果新梢的幼叶上。初孵幼虫多在未展的幼叶内取食,也可蛀入茎内,造成生长点死亡。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严重为害苹果树柴全喜,张娟,张彦武(河北省城市职教中心052160)棉铃虫是棉花、小麦、花生、番茄等农作物的主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农业生态结构的变化,棉铃虫为害果树呈逐年加重趋势。据调查,1991年我市苹果园只是轻度发生。1993年一般果园果实被...  相似文献   

8.
稻秆蝇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苗期受稻秆蝇为害,后期有一定的补偿,主茎、分蘖受害,分蘖可以增加0.3—1.1,但这种补偿对产量贡献小。受害株数增加,产量损失加重,其回归预测式早稻为y=-0.06+0.1866x;晚稻为y=-0.6262+0.463x。据此推算,用农药味喃丹防治,危害允许水平为3.4%,早稻苗期防治指标20.6%,晚稻防治指标9.7%。  相似文献   

9.
彭泽县一代棉铃虫为害棉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在我县棉花上常年发生5代,其中一代在棉田外寄主上为害,自二代起迁入棉田为害棉花。1998年我县一代棉铃虫发生普遍,且在棉花上造成了一定的为害。据调查,苗床百株卵量一般2~10粒,最高20粒,有卵苗床达80%以上;移栽大田后,百株卵量仍高达25粒...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为害核桃树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首次发现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为害核桃树。棉铃虫幼虫主要为害核桃幼果,还能蛀食花序、幼嫩枝条及叶片。6月份,幼果被害率平均为5.92%。其中,果仁被害率达1.75%,其余仅为果皮与果肉部分受害;7月份,幼果被害率和果仁被害率分别为4.00%和1.00%。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1978—1983年对棉红蜘蛛的为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花苗期受害后,棉株高度降低,果枝数和青铃数减少。蕾铃期受害后,青铃数明显减少。棉株受害后影响产量。为害指数(x)与减产率(y)的关系式为:苗期y=10.40x±1.21(0≤x≤2.36),蕾铃期y=12.53x±1.5(0≤x≤2.5)。在田间调查时,可根据红斑株率(n)与红斑株平均为害指数(m)的关系式m=0.2165+0.00889n±0.14推算出减产率。利用y=10.40x±1.21,y=12.53x±1.5和m=0.2165+0.00889n±0.14,结合当地棉花的生产水平,可确定以红斑株率表示的防治指标。红斑株率易于调查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水稻穗期分阶段设点,进行小区接虫和田间查虫分级,至收获前测定产量损失。结果表明,各生育期褐稻虱每穴虫量与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在同一生育阶段,虫量越大损失也越大;在相同虫量条件下,产量损失随齐穗后天数的增加而下降。据此,求得各生育期褐稻虱虫量与损失率的综合关系式: ■=e~(4.0893-0.1793K 0.0121K~2-0.00022K~3-(6.7914e~(0.0624K))/x并提出在当地生产水平下的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e~(1.12 0.06K)。进而提出中粳稻褐稻虱的防治阈限。早发年ET与EIL相交,迟发年ET恒小于EIL。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1989年4—11月,对黄土高原农作区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的不同密度,以及对农作物造成的为害程度和防治中的经济阈值诸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鼢鼠不同密度及作物损失率,将其对农作物的为害程度分成6个等级。在防治鼢鼠中,作者根据鼢鼠对农作物所造成的损失、防治费用和农产品价格,提出了黄土高原农作区鼢鼠防治的经济阈值模型。并初步确定,鼢鼠密度达到3.1只/ha 时,需开始进行防治。这样将会避免农作物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15.
1989年4-11月,对黄土高原农作区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的不同密度,以及对农作物造成的为害程度和防治中的经济阈值诸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鼢鼠不同密度及作物损失率,将其对农作物的为害程度分成6个等级。在防治鼢鼠中,作者根据鼢鼠对农作物所造成的损失、防治费用和农产品价格,提出了黄土高原农作区鼢鼠防治的经济阈值模型。并初步确定,鼢鼠密度达到3.1只/ha时,需开始进行防治。这样将会避免农作物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昆虫的弱化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感染2龄幼虫,感染3d,幼虫体长和体重明显小于对照幼虫。病毒感染4龄幼虫,残留活虫幼虫历期延长,但取食量减少37.52%。病毒感染5龄幼虫,感染幼虫蜕皮时间延迟18h,幼虫历期延长2d。幼虫血淋巴蛋白电泳结果表明,幼虫蜕皮时间延迟主要原因是蜕皮过程延长。病毒感染5龄初幼虫,残留活虫蛹重减轻14.19%,成虫产卵量减少20.58%。结果表明,HaN-PV感染棉铃虫幼  相似文献   

17.
18.
1988年,作者在实验中发现,以96%乙醇抽提棉铃虫半人工饲料后饲喂棉铃虫,该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受到不利影响,而在作上述处理的饲料中加入棉铃中性成分(见图1),则不利影响消失。1992年,作者重复了该实验结果,并比较了麦胚粉、黄豆粉和另几个品系棉花中性成分的作用,发现中性成分可消除乙醇抽提人工饲料对棉铃虫产生的不利影响。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6—1989年在河南省新乡棉区对一至四代棉铃虫自然种群进行系统观测,组建9个生命表、3个生殖力表。棉铃虫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Pric A型,种群趋势指数I依次为4.3719、0.3756、1.9577、1.0094,世代存活率为0.700%、0.059%、0.310%、0.176%。棉铃虫幼虫期受自然天敌控制作用显著,种群控制指数IPC依次为8.5164、29.7463、10.7798、14.2910。二龄期被寄生是影响棉铃虫一至四代全年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五龄被捕食是影响不同年份间第二代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一至三代的自然增殖率依次为0.0391、-0.0470、0.0462,周限增长率为1.0398、0.9541、1.0473。化学防治对下代种群档势指数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20.
叶色草蛉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9年,在河南省新乡棉区研究了叶色草蛉自然种群动态及其对棉铃虫的捕食效应。叶色草蛉在新乡棉区一年可发生4—5个世代,与棉铃虫卵至一龄幼虫期跟随效应较好,是当地捕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叶色草蛉整个幼虫期平均可捕食棉铃虫一龄幼虫488.1头,日捕食量随龄期增大而上升。温度对其捕食效应有影响,30℃时捕食量最大,15℃以下、35℃以上捕食量显著下降。叶色草蛉对棉铃虫一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属 Holling Ⅱ型反应,6日龄草蛉幼虫对其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 Watt 模型拟合,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呈幂函数下降,可以 Hassell 模型模拟。食性选择性试验表明:叶色草蛉最喜食棉铃虫一龄幼虫,其次为棉蚜,再次为棉铃虫卵,对棉叶螨的选择性最差。在棉铃虫一龄幼虫与棉蚜间存在转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